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蓝将军说的对啊!大将军是统帅,我等自然听命于您,切勿客套。”跟进的是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不过要是比起管理旗务的洒脱,这位石将军可比在坐的几位满洲固山额真们轻松多了,因为汉军各旗没有旗主,固山额真就是各旗的“老大”。

    “嗯!请世子吩咐!”最后发言的正是济席哈,而且很明显,没有称呼“大将军”,而是用了“世子”。世子好听,可说白了就是老王爷的嫡传儿子罢了,两朝“老人”济席哈明显在资历上有点轻看这位二十出头的大将军。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陈泰(?-1655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书。额亦都之孙,彻尔格之子。曾任前礼部右侍郎。顺治七年十二月乙巳,接替济席哈,担任清朝刑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由宗室韩岱接任。顺治十二年卒于军中,十三年正月,赐祭葬,谥忠襄。乾隆初,定封一等子。【弘毅趁着此人还有几个月活头,急忙让他出来做点事情。嘿嘿。】

    '2' 济席哈(?—1662年)富察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初将领。父本科里,官牛录额真。济席哈初亦授牛录额真。从入关,击李自成,追之至庆都。叙功,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二年,从端重亲王博洛下浙江,既克杭州,以梅勒额真驻守。明大学士马士英、总兵方国安据严州,屡来犯,济席哈督兵御之,五战皆捷。还京,授工部侍郎,加世职拖沙喇哈番。五年,命率兵驻东昌。寻以郑彩寇福建,命从将军陈泰南征,克长乐、连江、同安、平和诸县,进世职二等阿达哈哈番。七年,调刑部,擢尚书,进世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九年,授正红旗蒙古固山额真。十年,解尚书。胶州总兵海时行叛,命与梅勒额真瑚沙讨之,未至,时行走宿州降。诏移兵镇湖南。十一年,召还。十四年,命率梅勒额真四、巴牙喇甲喇章京八,从大将军贝子罗讬征云南。十五年,命佐将军卓布泰,师进次都匀,击败明将李定国。会师,克云南。十七年,以勘从征将士功罪不实,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十八年,授靖东将军,讨栖霞土寇于七,击破所据岠嵎山寨,七窜入海。卒。六十年,以其子西安副都统阿禄疏请,追谥勇壮。(。。)

第二百六十四章——苏武湖风波(五)() 
作为年轻的统帅,济度明智的选择“果断治军、谦逊驭将”。自己虽然贵为世子,是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的子孙,但毕竟才只有二十多岁。若论起战功,在这三位老前辈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身为统帅,又不能处处扭捏,被资历和功绩给牵绊的畏手畏脚。若真是唯唯诺诺的,也许在这几位老将眼中,他世子济度反而还真成了一块废物了!

    于是,这其中的分寸就很需要认真揣摩一番——蓝拜是自己旗下的军事主管,于情于理都会看在镶蓝旗的份上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石廷柱是汉军主管,凡事还是有些放不开,对三军统帅应该不会太过掣肘;剩下的只有一位济席哈了,此人性情火爆,打起仗来不要命,对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是不管不顾的,自然而然成为济度统兵之时需要多加关注的首选对象了。

    好在刚才三位将军的表态都还说得过去,这就不能再过分谦让了!

    “好!既然各位老将军如此信得过我济度,我也长话短说。”济度全然不在意三人各自的表现明显差别,而是当仁不让的端坐在大帅军案之后。

    “这次主要是和诸位商议,皇上的这份敕谕如何应对,奉旨返回其国的罗刹人又如何处置?还请各位前辈多多赐教!”说完,济度侧过身冲着身后御案上的圣旨抱了抱拳,引得其余三位也赶紧起身一同施礼。

    重新落座之后,最先开口的却是济席哈了。

    “世子。这有何好商议的?既然是皇上敕谕,我们这几日也都验看过了,的确不假。那就趁早放那几个罗刹的使臣回去好了。我们三万大军在这里安营扎寨,这几日也是风卷残云一般,把个白哈尔湖周边几乎涤荡的干干净净了,留下的几个小城也不过是当做诱饵罢了。难不成还害怕那写无能鼠辈的罗刹匪军自己送上门来、吃不完不成?”

    这番话若是仔细听,似乎还是有依赖卖老、嫌弃小年轻过于谨慎的意思在里面的。

    “济席哈,你这蒙古旗兵带久了,怎么脾气都给带直了呢?事情怎么能如此简单呢?”蓝拜笑着揶揄着年龄相仿的济席哈,也不等济度表态。他却先开口了。意思是给大将军台阶下。

    “哦?老蓝拜,你难道有圣旨还不听了怎的?老了老了,你反而要学着当年的我去有令不遵、违逆上峰不成?哈哈,晚了。年轻的时候能干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就幼稚许多了!”济席哈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的调侃着,弦外之音似乎还捎带了这里的唯一的一位年轻人。

    “再说了啊,我们赶紧了了这里的事情也好班师回朝。难道你就真的放心把湖北的防务交给那个陈泰?他当年接了老父的刑部尚书之后。可没把老子的功绩放在眼里啊!”济席哈似乎意犹未尽,又拿防御孙可望的军务来揶揄蓝拜。

    “哈哈,两位都统先别玩笑了。大将军自然会有主见,我们先听听如何?”石廷柱眼瞅着话题要跑偏了,急忙笑着从中化解两个顶牛“玩耍”的老家伙,却是用汉名“都统”来称呼他们的。

    “呵呵,三位前辈高抬济度了。此事说实话,我还真是拿不定主意的。”济度抱拳施礼,再次将皮球踢回去。

    济度尊称三位为“前辈”,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他们都是前朝老将,可以算是和自己的父王济尔哈朗共事的老人。单说石廷柱,他儿子石豪善,在顺治十年就迎娶了他的叔父、和硕豫亲王多铎之女为妻。也就是说,石廷柱若论起辈分来,还是皇帝福临的长辈呢,自然也是济度的长辈了。

    “大将军过谦了。不过,下官以为,此中关键所在,是敕谕发出的时间,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商议商议的。”见济度不接话茬,石廷柱只好自己来自圆其说。

    “哦?请石将军详说。”济度果然来了兴趣,另外两人也做好了仔细聆听的准备。

    “那罗刹使者,叫做什么阿勃林的,不是说他们是今年三月份才入了京师吗?五月份圣谕一下,他们就启程归国了。如此说来,皇上让我等出兵北上在先,他觐见朝贡在后。”石廷柱也只是说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而已。

    “哦?老石,你这么说,不还是和我一个意思嘛!赶紧放行不就成了。说不定皇上看这个罗刹国的一等公诚意来归,不打算用兵了。要我说啊,东边盛京以北的沙尔虎达打完了之后,两边是战是和,都可以两说了。”济席哈抢白道。他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依据最近的庭报来看,沙尔虎达和朝鲜鸟枪兵已经打了胜仗。得胜之后是乘胜追击,还是见好就收,这码子事情自古以来都是可以“两说”的。

    “济将军莫急。若是皇上变了主意,恐怕要我们按兵不动、甚至班师回朝的圣旨早就追着来了!”石廷柱补充道。

    “这……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济席哈一时词穷,却反过来追问。

    “我是想说,五月份的时候,沙尔虎达那边的呼玛尔之战尚未完结不是?要等到兵部才献捷,那时候朝廷的定策才会下达。我们在这里不也是接着此事的庭报不多久?”石廷柱笑着看了看济席哈,见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反映,干脆转而看着济度去了,顺便举手抚了抚自己的飘飘羙髯,十足的汉人做派。

    “哦?石将军可是说,呼玛尔之战之后,此敕谕可能会有变化?”济度眼睛一亮。

    “大将军英明!下官料想,月余之内,朝廷最新的旨意就能送达了。毕竟我等的上疏已经送出去二十多日了,应该也快入了长城了。”石廷柱大胆推测到。

    “哈哈,老石你这心机的确就是汉人的路数啊!分析得不错!”蓝拜也分明是明白过来,或者说找到了和自己判断一致的人,恍然大悟之后忍不住击掌喝彩。

    “大将军,蓝拜以为老石说的不错。皇上当日有此敕谕,无非是想稳住罗刹国主而已,毕竟沙尔虎达那边战况不明。但时至今日,东边沙尔虎达父子已然已经初战告捷,西边我们这里也是摆布停当。这东西夹击之势也水到渠成了,中间哪怕有罗刹匪军万余,我们也不过是瓮中捉鳖而已。”蓝拜抢在石廷柱之前给济度详细分析道。

    “蓝将军所言甚是!依我看,罗刹人就是把遍地的石头变成兵,也整出不来一万人!他们每个据点才几个人啊!”五十七岁的老将石廷柱发自肺腑一般表示赞许。

    “那你们如何应对皇上的敕谕?难不成视而不见?”一旁被冷落的济席哈再次发问。

    “济将军所问在理!大将军,不若如此为好。只是还要委屈大将军了……”石廷柱借着济席哈的提问,笑着压低声音,进而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济度一边听,一边满意的频频点头。看起来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所受的什么“委屈”,而是十分乐意忠实执行石廷柱所进献的良策。

    “好!济度就依从三位老将军之言!我这就去。各位前辈等着我的消息吧!”说完,四个人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笑归笑,济度仍然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种担忧——这苏武湖畔此时的宁静,只能是一种大战之前暂时的表象罢了。平静下深藏不露的暗流涌动,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将这里变成一片风云激荡的天地。

    而内心深处,济度还分明有另外一种预感——万里之外的京师,似乎也将不再那么平静!无论是自己的家族,还是这大清的天下……

    (本章完,本卷完。敬请关注本书之第七卷——《风云激荡时》。)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第二百六十五章——可怜的商人(一)() 
来自布哈拉汗国'1'的商人谢伊特库尔。阿勃林此时可真是叫苦连天、后悔不跌。

    自己被“羁押”在这贝加尔湖畔不知何时凭空冒出来的博格达皇帝的军营中,已经二十多天了。或者用更准确一点的表述,应该叫做“挽留”:至少直到今天,无论是清国的军官还是士兵,都没有对自己有过任何粗鲁的行为。但阿勃林清楚,自己有这样的“礼遇”,全是因为大清皇帝的那一份给莫斯科政府的书信在保佑。

    虽然每天好吃好喝,甚至可以自由走动,也可以随时去找自己的同伴,但就是不能离开大营。所有的中**人见了他都是客客气气,却一定是得到了严格的命令,都惜字如金,能不开口绝不说话;就连自己的伊斯兰逊尼派信仰,清国的军人们也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任由他每天早晚高声做着祈祷、称颂着真主安拉,毫不干涉。甚至有几名同样信仰的来自蒙古草原鞑靼人士兵,还邀请他去参加过唱经仪式,但即便如此,那些“教友们”依然守口如瓶。

    不甘于被软禁的阿勃林并非没有想过要逃走,但经过一番周密观察和严谨的分析,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愚蠢而可怕的念头。

    首先,自己这次出使清国的最大成就,就是那封博格达皇帝的书信,可现如今却被扣留在清**官的手中。自己尽管索要数次,却都是毫无结果。如果就这么空手回到托博尔斯克'2'。简直就是无功而返,自己辛苦多年好不容易在督军大人那里建立起来的一点点好感也将荡然无存!若真是那样,作为一名时代以往来东西方经商的商人来说,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其次,从这样一座几乎牢不可破的城堡和这样一群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手中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座清国的四方形军营虽然不大,却修建的十分牢固结实——城堡每边边长大约30俄丈【1俄丈长度为2。134米】,高两俄丈,城墙顶宽也有足有两俄丈,足可以布放城防炮了。城堡四周围以两层填满石子的木栅栏、木栅墙。墙外边挖有壕堑。城墙四角筑有塔楼。塔楼有了望台,栅墙和塔楼上都设有枪炮射击孔。城堡的中间还用土堆起了一座高岗,架设了数门大炮,底下还挖了水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