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福临并不知道,当弘毅在安郡王府和岳乐说这些时,真的是痛心疾首,但他却没有像后世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穿越愤青一样,把中国火器最终落后于世界水平的责任一股脑全部推给大清朝——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程起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至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至80米,它在1543年就传入了日本。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扳机击发式火绳枪”传到中国的时间约十五世纪初,比日本早100多年。可是一百八十年后,到了十六世纪末的1585年,太阁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全日本后,出兵朝鲜时,却吃惊地发现,中国明朝派去援朝抗日的将领李如松所统帅的中**队,仍然尚未全面装备新式“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更多的是老式的“鸟嘴铳”,更没有大规模的专门使用新式火绳枪的成建制部队。与侵朝日军相比,明军步兵火力处于极大的劣势。因此,丰臣秀吉极轻视援朝的明军。

    在这以后,日本不再对中国“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激”(中国唐朝时日本大化天皇告诫其使者语,史称“东夷貌柔顺”),从此日本不再对中国“貌柔顺”。丰臣秀吉命令日军以新式火枪与李部对攻,由于武器的优劣悬殊太大,李如松所部多次在平壤城下被日军战败,直至战争结束时,明军仍未能在陆战中战胜日军,而是靠以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武装的朝鲜水师的“龟船”将日军水师大部歼灭,迫使丰臣秀吉下令撤军。这就解释了攻打呼玛尔城堡的时候,为什么堂堂大清宁古塔章京沙尔虎达非要朝鲜派出几百鸟枪兵,那是因为人家朝鲜在明朝末年早就装备了“扳机击发式火绳枪”!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一些在日本内战中战败的诸候残部拿着这种“扳机击发式火绳枪”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各省,打得中国明朝的沿海地方驻军难以抵挡。日本的新式火枪使中国的明朝军队的刀剑招架不住,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倭患”难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时的明军仍不能从武器劣势中觉醒,明军将领们在总结失利的原因时,还是归于败在“不敌倭刀”,而去精研倭刀和倭刀书,而不是去普及新式的火枪。援朝抗倭的最终胜利,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可以说,正是有了万历朝鲜之役最后的“战役胜利”,使得明朝忘记了吸取“战术装备失败”的教训。

    其实,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的最顶尖火枪技术一直领先了日本少说五十年,特别是率先研发出了一种后世的“燧发枪”,其以木制的枪托抵肩射击,口径缩小的枪管精度好重量轻,分离式药室预装弹药,打火式枪机的射速很快,非常之先进,欧洲在18世纪晚期才有了这样的火枪。

    但一直到六十年后明朝灭亡时,中国明朝政府军队仅有一支人数很少的“神机营”,只是象征性地使用扳机击发式火绳枪,而没有在军事意义上大规模地使用之,以至于,在利于火枪兵队防御的山海关,吴三桂也会无心防守(明弓的力量小于清弓,射程不如清弓,这样一来,清军骑兵着重甲,用硬弓,可以射到城头上面,而明兵却很难射死清军),至骑兵呈凶的清军轻易地战胜了明军。(虽然明朝的“神机营”的主要战术意图是防守城池,而并非平原战事,但是,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池,在仪仗作用的装备了火枪部队)。只是因为它没有被用于实战,世界历史学界一直没有承认这种武器是中国在那时候发明的……

    明朝不够重视新式扳机击式火绳枪,就更别指望“弓马得天下”的清初诸位了!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火枪,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旧式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至于后来的清朝,由于是马背民族出身,为保持满洲弓马骑射之本,总是有意无意抵制火器。

    正史上,到了康熙年间,清军新式火绳枪的使用还是如此不堪——在1685年和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战争”这样的标准攻城战中,清军未能使用火枪,以至俄军火枪兵自恃拥有这种步兵武器的优势,能够以一当十,负隅玩抗。最后,清军依靠远距离的大炮优势火力方才取胜。而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清军把“雅克萨战争”中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样品献给康熙帝时,康熙帝以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禁止清军使用此种新式火枪。

    正是因为熟知这一段令人扼腕的明清火绳枪历史,弘毅才一反常态的通过岳乐等人来主动“教导”皇上福临,并且明确表示自己的坚持,希望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可在福临眼中,即使这些西洋玩意儿优良一点,不过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火器嘛,也就是那么回事罢了!

    自从龙兴关外,作为戎马皇帝皇太极的儿子,自己对火器并不陌生,可是“骑射安天下”的大训让自己多多少少不愿意、或者说不太敢过于重视这些洋玩意。毕竟明朝的火器也是厉害了得,可太祖太宗几次剿灭前明大军,每一次明军都把火器摆在最前面,一味乱射之后,还不是被疾如旋风的八旗铁骑一荡而平?可偏偏明安达礼回来之后却总是说这西洋火器的厉害,好像风卷残云的骑兵还不如只会呆立着放枪的步卒?弄得兵部也有些议论,说什么火器堪用,要不然也不会三番两次命那朝鲜派遣鸟枪兵了。大清不也有鸟铳鸟枪吗?虽说入关前;八旗的武器装备主要以弓箭、长枪、?'piàn'刀'2'、藤牌为主,鸟枪数量少;鸟枪兵只是附属于弓箭步兵类。

    可就在顺治五年,多尔衮还是在清军前锋营的基础上,组建了成建制的鸟枪兵,规定前锋兵制,以一半人习鸟枪,“每兵发给鸟枪一杆”,基本前锋设队长,鸟枪前锋设什长。但这几年几场大的战事下来,大清八旗还不是依靠骑射一次次击败南明?也没见鸟枪兵有多大建树。自然,鸟枪兵人数不多、枪械不新也是事实,主要用在京畿防御也是一说,要不然这次兵部会拿呼玛尔之战说事儿?

    但玄烨却说,火绳枪必有大用,但在他看来,即使是这种“扳机击发式火绳枪”,也并不是最堪用的火器!依照目前西洋火器技艺的发展,火枪将在两个方面不断改进:一是击发,二是弹丸、枪药。按照皇二子的说法,西洋几十年前(16世纪后期)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其实在明朝就已经有了一种用燧石击发点火的火枪'3',甚至不怕风雨。这种燧石击发点火的火枪现在西洋也已经出现,只不过没有成熟耐用,因而没有装备军队。而那些弹丸枪药,现在西洋术士也是紧锣密鼓的潜心钻研,非要超过我大清才可善罢甘休!

    玄烨更耸人听闻的说法是,按照现在缴获的罗刹人鸟枪性能来预测,西洋诸藩的火器将来还会更加“先进”,如果大清现在不早作准备,恐怕将来就会受制于人!

    果然,不出弘毅所料,这几句话可是大大刺激了福临“少年天子”唯我独尊的雄心和自尊心!既然亡明可以有,我大清就更应该有!我大清既然要有,那就必须是天下第一!

    福临想到这里,终于下定决心:你玄烨不是要在那直隶东北所在的“千里松林”搞什么演武吗?朕本来不想理会这些个关于火绳枪的痴人诳语,可一想到多罗贝勒玄烨“呼玛尔之战”料事如神,希望这次又是“天降祥瑞于大清”,朕倒是可以让你来试一试。你要的人,朕也可以给你……

    “主子,内大臣鳌拜来了!”吴良辅小心提醒正在盯着长短鸟枪冥思苦想的福临,现在自己可是被几次周折真给吓着了,甚至生怕一向对自己宠信的皇上也突然抓起手铳给自己来一枪!

    “好!快让他进来!”福临不再纠结于御案上的那几杆鸟枪,转过身来面相殿门,等着鳌拜参见。

    “奴才内大臣,鳌拜,恭请皇上圣安!”一声穿云裂石、振聋发聩的请安,让心情大好的福临十分受用,享受着位育宫正殿内的阵阵回声,皇帝竟然过来亲自搀扶这个满洲壮汉!

    '1'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

    '2'锋利的削刀。

    '3'虽然火绳枪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火绳枪还是在军队中装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其经历过的战争和冲突无从记数;杀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在中国;火绳枪一直用到19世纪末期;使用时间长久,并不是中国造不出燧发枪(明末已经发明出了),而是因为随着明朝的灭亡,之后的清朝对火器不加以重视,没多大发展,加之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当西方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向古老的东方发动掠夺战争时;这些古老的火器已无力抵挡;直至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这正证明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皇帝福临亲手扶起跪在地上请安的鳌拜,展露出十分欣赏、信任有加的一脸亲昵样子。

    也难怪福临如此重视这个二等公、内大臣'1'鳌拜——

    瓜尔佳·鳌拜,出生于武将世家,有“满洲第一巴图鲁”的美称。其伯父费英东随其父索尔果投奔努~尔哈赤,历任固山额真、“众额真”,天命建后金国前,位列“清初开国五大臣'2'”之一。

    在崇德初年太宗(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的战争中,鳌拜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他勇猛无畏的性格,并从此获得了“巴图鲁”的称号——就在攻下朝鲜“王城”汉城之后,太宗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3'。皮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明将毛文龙曾据守此岛,使太宗经常感受到威胁,因而对它十分重视,认为“此岛可比大城”。但硕托等进攻不利,太宗又派阿济格前去增援。渡海之前,鳌拜向阿济格表示:“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面!”于是他大呼奋力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战”,然后举火为号,引来后续部队,攻下了皮岛。太宗对鳌拜的表现十分高兴,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以后,鳌拜在松锦之战以及入关后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

    崇德六年初围困锦州及攻克锦州外城时,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崇德六年八月,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于是,崇德七年(1642)六月,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即巴牙喇纛章京,实际相当于都统,即固山额真之职,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崇德八年(1643)八月,福临的皇阿玛皇太极突然薨故,当时势力最大、地位最高、最有资格继统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