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朝廷轩然大波,也促成了只有几年功夫的小小移民潮。不过弘毅清初记得,那时候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府'4'府尹了,而不是辽阳知府……

    “张尚贤……知府?”弘毅又犯了老毛病,自言自语,幸亏听着满语,有了语言环境,也是用满语跟着说的。

    “哦?玄烨知道此人?”皇太后依旧那么机警,立即撂下皇帝,转问弘毅。生怕这位“皇二子”居然连关外的汉人官吏都开始结交,自己却被蒙在鼓里!

    “啊?孙儿不认识这个什么张知府……”弘毅急忙开始转入斗智模式,开动脑筋寻找对策。

    “那你为何发问呀?”皇帝也是好奇。

    “哦……玄烨只是不明白,盛京'5'所在乃是我大清龙兴之地,为何让一个汉人做了知府?”弘毅故作无知。

    “哈哈,他虽是汉人,却是在旗的。况且本朝入关以后,朕多次下旨要开垦关外,这个你确实不知。因为……”福临终于找到一件小玄烨不明所以的事情,很是自得,故意卖起了关子。

    “儿臣愚钝,请皇阿玛明示!”弘毅一脸急迫,更是让福临十分得意。

    “玄烨别急,因为啊,你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呢!哈哈!”福临得逞。

    “玄烨请皇阿玛示下才好呢!玄烨要多多增长见识,才能襄助天子呀!”弘毅决定满足一下他的小小虚荣心。

    “好,好,朕就告诉你吧。我大清入关以后,关外民人争相从龙,于是田地荒芜、人丁锐减,一片萧条之色。于是,朕亲政以后,数次颁发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以增税赋。”

    弘毅急忙点头,心中却在想:什么“民人争相从龙入关”呀?辽东荒芜,还不是因为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战乱频仍,导致百姓流离,田野荒芜,人烟稀少。再加上清室入关时,为了使百万满人能“从龙入关”,绝其后顾,清兵还毁坏了大量村镇房屋和田地农具。也使明朝二百余年间,不间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从山海关到开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的辽东密集型城镇建筑体系,毁于一旦,东北一下子变得万户萧疏,满目疮痍,空旷如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1667)的二十三年间,清廷曾几次颁发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以增税赋。这倒是实情。

    看到玄烨连连点头,福临更是来了兴趣,讲的越发详细:

    “十年,朕就曾颁布过‘辽东招垦令’,无论满汉,视招垦人数,予以加官晋爵:能够在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至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达到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倘若数外多招,每百名加一级。”

    “去年五月,辽阳知县陈达德故去。因他响应招垦令,招众出关,才得任为县令。他死后,老百姓想拥戴他的儿子继任,朕就下旨道:‘陈达德为首招众出关,因俾为县令。今殁,而百姓愿戴其子,必其子同有招徕之劳,故乐与共事。应如所请,从之。’”

    “如此一来,去关外开垦之民日渐增多,且多是汉人,自然要多用一些汉人知府、知县才好管理,此即所谓‘民治州县’'6'。皇额娘,儿臣所言对否?”福临说道最后,得意的去向皇太后征询意见了。

    弘毅听完,感觉和自己记忆中的那段历史真是相吻合,不由自主的点头确认。看来,要是眼前的顺治皇帝没有早早死掉,也许这关外封禁,就不会那么容易发生了,什么“龙兴之地不得擅入”,唉!

    可对面的皇太后布木布泰却似乎不是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意思。

    “皇帝只顾着捡拾一些陈年旧事来在玄烨面前卖弄,怎么就不顾额娘要听今日的趣事这一处?还是先讲讲那张尚贤如何了吧!”布木布泰给了福临一枚软钉子,一下子扎碎了年轻皇帝爸爸鼓舞起来的雄心壮志一般。

    “是,儿臣遵旨……”

    弘毅真是越来越同情这位改革派年轻皇帝了。

    '1'星保,豪格之第六子,1643年生,时年十二岁。后康熙朝头等侍卫。头等侍卫爱新觉罗?星保(aisingoro?xinbao),出生于后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11月16日卯时,生母为爱新觉罗?豪格之庶福晋宁古塔氏,佐领他克图之女;逝世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农历4月25日辰时,终年四十三岁。其嫡妻为赫舍里氏,三等护卫穆淑之女;继妻孔佳氏,孔辅臣之女;妾毕氏,毕鲁子之女。嫡妻赫舍里氏,三等护卫穆淑之女;继妻孔佳氏,孔辅臣之女;妾毕氏,毕鲁子之女。生有三子:长子三等侍卫爱新觉罗?玛尔赛,次子爱新觉罗?玛尔禧,三子爱新觉罗?阿赛。

    '2'前边儿,坐在后~宫之地说前边儿,暗指紫禁城的前朝。

    '3'辽阳府,契丹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置府,治所在辽阳(今市),辖境相当今辽阳市附近地区。辽代为五京之一。“辽五京”分别是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元改为路。辖境约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以东,太子河以南和阜新、彰武、新民等市、县地。明初废。清顺治十年(1653年)复置府,辖辽阳县、海城县。十四年(1657年)移治沈阳,改为奉天府。辽金置东京于此。辽东京道、金东京路、元辽阳行省皆治此。

    '4'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盛京城设立奉天府和奉天将军,从此,沈阳又有奉天之称。

    '5'盛京:后金(清初)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6'民治州县,也就是用汉人习惯的州县设置来管理以汉人居多的地方。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政府在东北设立了最早的“一府三州县”:辽阳府及领辖的辽阳、海城两县。这是清代“民治州县”制的开端,其目的是为了对汉族民人流入东北进行管理。东北地区管理汉族民人的州县制的设置与汉族民人流入东北地区的有直接的关系。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被皇太后的软钉子弄得没有脾气的福临,只好作罢对自己政绩的自我表扬,再一次无精打采的讲述起自己额娘更为感兴趣“趣事”:

    “辽阳知府张尚贤今日上奏朝廷,说辽东旧民,现如今寄居登州海岛者甚众。张尚贤就颁令进行招徕。随后就有广鹿长山等岛、民丁家口七百余名,都回了金州卫的原籍。但现在金州域内地荒人稀,倘若朝廷准其任意开垦,则生聚者就可渐渐增多,将来还可以设立州县加以治理。一旦如此的话,那么海外诸岛上的散落旧民就‘皆闻风踵至矣’'1'。”

    “皇额娘,你说这些个辽东旧民也真是有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不在原籍勤事稼穑,反而要去那些个荒芜的海岛上,真是荒谬之极了。”皇帝随便找了一件所谓趣事,准备打发了皇太后的要求,也好早早回去解脱。

    “是呀,这个张尚贤果真也是有些担待的,能够将这散落海外的旧民重新招附回来,也算是功劳一件了。那皇帝准备如何回复?”皇太后其实根本不是在乎什么趣事,而是在乎皇帝如何理政。

    “皇额娘说的对,儿臣已命将其疏奏交下所司议。”福临实在是无趣的很。

    “皇阿玛,岛上可还有居民?”弘毅突然插话。

    “哈哈,估计剩不了几户人家了,这个张尚贤还是有些能耐的,照此下去,海外诸岛就不会再滞留旧民了……”福临回忆着张尚贤的折子,信心满满的说。

    “皇阿玛,岛上不可不留民人呀!”弘毅急了,忘了君臣父子的礼仪,打断了皇帝的讲话。

    “玄烨,忘了皇玛玛是如何教导于你的?怎么又没了规矩!”皇太后听着朝政正十分“来劲”,不料想玄烨不识时务的无礼打断,当即严肃训斥。

    “皇额娘,无妨。玄烨近来常常是有些点子的,儿臣倒是愿意详细听闻。”福临没有在意儿子的突然失礼,反而敏锐地感觉到,也许这个小家伙,又会有什么神机妙算一般。

    “皇阿玛,海外诸岛可是在辽东以东的黄海之上?”弘毅没有去解释什么,反而故意紧紧追问。其实,现如今的自己,如果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格外的关注,马上会让身边这些人自然而然的提起兴趣。这一点,弘毅充满了自信。

    “应当是。”福临肯定。

    “那,儿臣恳请皇阿玛谕旨,让张尚贤知府没岛之上留民人数户,继续生产。还有兵部,在岛上民人之中择一二头领,受其‘百长'2'’之职,以备镇守。”弘毅再一次跪在地上,郑重其事。

    “玄烨,为何如此?”不等皇帝儿子发问,皇太后果然来了兴致,早把这孙子刚才的无礼之举抛到了九霄云外。

    “皇玛玛,皇阿玛,玄烨有一顾虑,长久以来弃之不去。”跪在地上的弘毅猛地抬起头,一脸忧国忧民之色。

    “何事如此?”福临吓了一跳,一旁的布木布泰也是心中发紧。

    “为何我太祖太宗能够龙兴关外,对明作战频频取得骄人战绩?”弘毅开始忽悠。

    “天意使然!”福临正色,并使用了标准答案。

    “不错。可皇阿玛,有明一朝,东南沿海倭寇'3'猖獗不断,明朝自始至终顾此失彼,实在是不可不算。”弘毅自说自话,看两位默不作声,分明是认可,于是接着忽悠。

    “以明朝军力,对付区区数千海盗倭寇,居然首尾难顾,实在是不可小觑东洋倭人的实力和野心呀。明朝有海禁'4',却将这倭寇越禁越多,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放弃万里海疆之守卫,将其拱手让与海外小国来去自由。海禁,对于中原上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仅仅依靠勘合贸易'5'来维系海运,却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重要原因。在朝堂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虽然取消海禁,可此时倭寇海患却早已方兴未艾……”弘毅准备顺便阐明一下所谓海禁的罪念深重,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却不料福临突然插话。

    “玄烨是说东洋'6'蕞尔小国?哈哈,那你就多虑了。”福临笑了,真心实意的笑。

    “皇阿玛,东瀛小国,的确不足挂齿,可他以小博大,却令中原大国头疼不已,如疽疮在背、寝食不安!元世祖忽必烈两伐东瀛而不得,明万历帝也仅仅是将倭贼驱逐于朝鲜半岛之外而已,却终归不能令其臣服。”弘毅及时打消给皇太后和皇帝普及海洋贸易常识的念头,转而专攻对日政策。

    “我朝入关,东瀛小国虽然遣使,却不受封、不称臣,孤悬海外,四面汪洋,他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蚕食鲸吞我中原腹地!而若蚕食中原,则首并朝鲜,吞并朝鲜,则进取我关外盛京,得了盛京龙兴之地,则效仿我大清,入关定鼎中原……”

    “大胆!”皇太后大吼一声,把弘毅吓了一跳,甚至连正在聆听“新鲜论调”的福临也是惊着了。

    弘毅正要叩头请罪,以为自己说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那段——“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一类的相关内容触怒了皇太后,急忙准备据理力争一番,却听老太太接着“吼”道:

    “区区一个倭国,居然也敢如此狂妄?当年壬辰'7'年间,倭人北犯朝鲜'8',太祖时任明朝的建州都督。尽管后来明朝君臣背信弃义,可我太祖皇帝却在建州地方忠心事明,天地可鉴。八月,太祖在向明朝朝贡马匹,恰逢首批援朝明军在平壤受挫,退回国内,明朝上下都是被吓破了胆子,为援朝抗倭事举棋不定。太祖闻听,怒不可遏,致书明兵部尚书石星,说:‘我建州与朝鲜界限相连。今朝鲜既被倭奴侵夺,日后必犯建州’,并约定‘待严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报效皇朝’。九月,太祖返回辽阳后,随即派使臣马三非去朝鲜说: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援助朝鲜。可惜那胆小怕事的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后,居然给咱们拒绝了。”'9'

    “也就是这一年,孝慈高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