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与易经、老子、庄子同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论语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古代圣贤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和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后来经过统计得知:鲁国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有20篇,齐国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有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有21篇。西汉末年,丞相张禹把论语精心整理了一遍,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这本论语成为了当时的权威读本。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做了论语注,为论语定本。
现存的论语有20篇,总共512小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的言语大概有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的言语有48章。论语的内容多为对话,言辞简约但义理丰富,也有些语句、篇章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动态描写,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考虑他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出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例如,同是弟子问仁,孔子就有不同的回答,回答颜回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回答冉雍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回答司马牛是“仁人说话是慎重的”。颜回学问修养高深,所以孔子回答他“仁”学的纲领,对冉雍和司马牛则回答具体的条目。
再比如,同样是请求去做一件事情,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怎么能想到就行动呢?因为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孔子加以抑制;回答冉有,让他马上去做,因为冉有遇事畏缩,所以孔子鼓励他。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问题,其中更饱含了孔子对于弟子们的高度责任心。
第19节 关于仁的一些解释()
从文学角度来看,论语没有使用多少技巧,基本上都是平铺直叙。但它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很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做人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的。孔子认为,做人一定要正直磊落,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够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在孔子看来,做人只有正直磊落,心中才会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来推理的话,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关于做人,孔子说的第二个重点就是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人要特别亲近,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再多读一些书了。孔子还说: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是没有什么用的;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也就不用再谈礼乐了。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齐景公是一国诸侯,齐国是千乘大国,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权有势,他去世的时候,百姓却没有人称道他,因为他没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齐是商朝时的贤人,周族得到天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们称道。被后人记住的,不一定是有钱有势的,只有拥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这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与力量。
那么,怎样做才算仁呢?颜回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时,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都会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说得详细一点,那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能够自己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自然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那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拥有这几种品质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同时,他还提出实行仁德的五项标准,那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才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地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他还总结了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做到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借助仁德的人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脚,也使别人有立足之地,自己希望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会帮助别人达到这样的高度,任何事情都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还有就是君子重视自身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按时温习了。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孔子说:志向要合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人做好。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关系。孔子说: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的事业成功。所以,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绝对不是单一的,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表现在整体气场上。其实这样的例子是有很多的,练武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的名医书法堪称一流,明明是企业家,歌唱得特别好。前人成功的经验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论语中几句关于做人的句子。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了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君子看重的是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弃让人厌弃的人。(这句话也就是说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不昧着良心喜欢让人厌弃的人,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里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只惦记的是自己乡土里的那点东西。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从来都不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那些小恩小惠、小便宜。孔子说:君子说话时会很谨慎而行动起来却非常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断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做人的内容,下面写一些关于人格塑造的东西。论语中许多的篇幅都谈及到了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以及道德的修养要求。
第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只有单方面的作用。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的要求去实行,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用忠诚的信念去完成它,做不到这些也就谈不上君子了。
第20节 四十五度忧伤地仰望()
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的修养。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就不懂得怎么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它,那就永远不会摆脱了。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按照仁德的标准去做事。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要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就是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第三,君子需要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外,还要重视用“戒、畏、思”这三项标准来严格地要求自己。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之间的争斗;等到年老,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君子有九件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了;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自己的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孔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作为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第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只谋求道,不谋求衣食”,“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相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第五,君子不结党营私。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君子讲求的不是简简单单地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即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
我们稍微休息一下,欣赏几段舒适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也许会让人重拾文字的美感,唤醒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感觉到,原来这样也可以很好!就像一些思念,这么近,又那么远,就像飘落在风中的那缕缕暗香,你可以闻得见,却永远触不到。正如灵魂的邂逅,总能唤起两颗心的共鸣。今夜,不知你能否读懂我如莲的心事,我知道,你即使沉默不语,我依然能读懂你,隐藏在时光深处的那些情意,浅相遇,深典藏。我读懂了你默默的深情,正如你,也读懂了我临水照花般的心境,和为你织就的一帘幽梦。
时光的仰首间,生命的起伏间,有多少世事,能如水滴般的清透,又有多少故事,都能书写出完美的结局。人生,总有停靠的船,也总有搁浅的滩,总有弯弯曲曲的路,也总有高高低低的山。生命,最美的铭记,总是来自于百转千回间,陌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