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肭着蠛糜亚袄醋:兀蛭峄榫鸵馕蹲判鲁麓唬乱淮弦淮ネ霭。�
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是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49篇内容比较芜杂,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是最重要的主题。礼记的题材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
第379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是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出的灿烂花朵,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继承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用仁来解释礼,表述了新的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含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想要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
相传,礼是由周公所制定,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来教育学生,到了汉代礼成为“六经”之一。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中开篇就说道:道德仁义这样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整顿民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如果弟子侍奉老师无礼,师生之情就不会亲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将帅的治军,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求福的祷告,谢神的祠堂,以及常规的种种祭祀,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不按照礼数来做就显得内心不诚,外貌不庄。
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礼的作用非常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而实际上哪个朝代也没有把礼的条文都做到。
礼记中反映理论思想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选辑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礼记中反映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其中,教育目的的三纲领是: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教育过程的五步骤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人完善的八步骤: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持其物,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取真知,从思考事物的道理,到探明自己内在善良的本心;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蒙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教育教学的九大原则是: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豫: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和预防;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摩:学友间互相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长善救失: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的人;藏息相辅:讲解教育原则,不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和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教学的三大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习的人有四个失误: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
教师所必备的是: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除了关于教育的思想,礼记中的孝道思想也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的起源、地位和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和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具体论述。可以说,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顶峰。
如果说礼记达到了孝道的顶峰,那么礼记中的孝道思想和孝经又有什么关系呢?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两本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礼记成书在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都一致。一般又认为,大学中庸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子、子思所作。
第380节 大同小康社会()
除了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是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也成为定论。至于孝经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孝经是汉代儒者的作品。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早于或和孝经是同时代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的地方很多,以至于梁启超说孝经“书中的文义都非常肤浅,把它放在小戴礼记49篇中,可以说是下乘之作,所以不读也罢”。
的确,孝经中有大量雷同于礼记的地方。比如,孝经:用孝敬的心态来与君王为事则忠诚;礼记:为君主做事不忠诚,就是不孝。孝经: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礼记: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把对二者的敬爱拉平,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母亲,对二者的亲爱程度是相同的。
孝经: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礼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没有比人更高贵的;父母完整地把自己生了下来,做儿子的也要把身体完整地还给父母,这才叫做孝;不使身体受到损伤,不使名声受到侮辱,这才叫做完整。
即使是孝经用五章来专门论述五等人的孝的思想,也可以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大戴礼记中说道:卿大夫行孝,用美好的德行纠正父母的过错;士行孝,预先理解父母的意图,规劝他们不犯过错而后听从他们的使唤;普通百姓行孝,力所能及地准备好饭菜奉养父母;君王的孝,是不敢让三老做臣下。
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片专门论述孝的文篇,和礼记比较起来,虽然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两者同列儒家十三经,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两者的影响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都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就以“经”来立论,可能就会不屑于写“具体可以捉摸到的东西”一类的细微末节,这样使得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疏于论述。
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和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助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而礼记中的孝行部分则让一些比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许多童蒙和教训的书得到流传,慢慢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儒家认为: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做人不应当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对待,不应当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教养,而是应当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使中年人能够实现其价值,青年人以及小孩有自己的特长,使丧偶者、孤苦无依者、残疾人以及生病的人的生活都有保障;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然后去储藏它,并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破坏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自己的子女,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气力唯恐出自自己身上。天子、诸侯的宝座,时兴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仪作为根本**,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得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得兄弟和睦,用来使得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定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
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出,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果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当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第381节 《礼记》目录()
以上3段内容是对小康大同的描述,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记载了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和中庸原本属于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2篇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从宋朝到清朝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
大学中说道:生财有方法、规律可循,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效率要高点,消费速度要慢点,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赢得好的名声,不仁的人宁可要财富,不要好的名声,没有听说过国君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爱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和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而加以爱护的。
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中庸中则记载了孔子的话语: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汉初儒生们,在结合汉初实际为汉家王朝制仪、制礼的同时,他们还摘取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遗文、遗说,撰写了一大批礼学论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礼学巨著――礼记。在礼记中,汉儒们不仅编出了一张从治理国家、求学问道一直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精细周密的礼仪网络,而且还从宇宙观、人性论、历史观的哲学高度对礼的起源、礼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向成熟。
礼记一共49篇,它的目录是:
曲礼上、曲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