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囊庖濉�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怎么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意思就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中的忠和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对上就顺着鬼神,对外就顺着君长,对内就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

    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和忠敬,奉献祭品,用典礼来行,用音乐来和,用季节来考核,洁净地荐献,并不存在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

    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一个顺字贯穿在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申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求求助于外,这就关系到婚礼了。所以国君在娶妇人之前的求婚辞是这样说的:听说您有位贤淑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我,和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稷。这就是求助的目的。祭祀这件事,必须由夫妇亲自共同参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负责。事情都有人负责,就必然祭品齐备。水中产的、陆地产的醢(hǎi)菜、肉酱有了,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类齐备了。

    牛羊猪三牲齐全,黍稷稻梁分装八碗,这算是美味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瓜果,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总而言之,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是可以用来进献的,没有一样没有,这表示祭品的极其丰盛。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祭品极其丰盛,从主观上来说要求极其虔诚,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

第499节 斋戒是为了身心的纯洁() 
因为这个缘故,天子才在南郊亲自耕种狼藉田,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种藉田,也是用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也是用来提供祭服。天子和诸侯并不是穷到了自己不亲自耕种就没有祭品,王后和妇人也不是穷到了自己不养蚕就没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尽了心才算是虔诚。虔诚了,尽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齐一下以求达到整齐。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过度追求享受也没有限制。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的事情就不能做,追求享受也要加以限制,耳朵不能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

    所以君子的斋戒,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了这个目的,所以献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齐。把心志收敛住就叫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宮宰要郑重的告诫夫人,于是妇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在致斋三天。国君在国君的正寝致斋,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斋,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东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瓒在尸前再行裸礼。到了迎牺牲入庙时,国君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牺牲后面,士抱着禾秆。宗妇捧着白酒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用灰过滤后的涚(shui)水。国君亲自拿着鸾刀窃取牺牲的肺献给尸品尝,妇人献上礼器豆。这就叫做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

    祭祀进行到乐舞这一项目时,国君手拿着干戚站在舞位上,国君站在靠东边的上位,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起舞,来博得皇尸的欢心。因此,天子的祭祀,是和天下臣民同乐;诸侯的祭祀,适合境内臣民同乐。诸侯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群臣起舞,来博得皇尸的欢心,这便是和境内臣民同乐的表现。

    在祭祀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在奉献祭品的活动中,没有比裸礼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动中,没有比登堂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动中,没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规矩。这三个最重要的节目,都是用来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来增强君子虔诚的内心。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内心轻忽则外部动作也不带劲,内心端重则外部也随着端重,内心轻忽而希望达到外部动作的端重,即便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这样才能使外部动作也端重起来。遵循礼的要求,把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欢心,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祀中的有馂(jun)这样的事,也就是吃剩下的食物。虽然馂是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古人这样说过:好的结束要像好的开始一样,馂这件事大概是最能说明这一点了。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虽然尊贵,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东西。馂也是一种施惠之道,从中可以观察出政治意义来。所以尸食用完毕起身离席,就由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国君吃完起身,就由大夫留人吃国君吃剩的祭品,这叫做臣吃君的剩余;大夫吃完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这叫做贱者吃贵者剩下的;士吃完起身,各人端着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由各种当差的吃剩下的,吃完撤掉,这叫做底下的人吃在上位者的剩余。

    总管馂的全过程,是每变一次而馂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多,这是要区别人有贵贱之分,而施惠的对象却越来越多。所以用丝盘祭品就可以表现出恩惠遍施在庙中。而庙中,乃是整个国境的缩影。祭礼中的馂,是一种大的恩泽。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过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都撑死而把下面的都饿死。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民众就会个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泽也必定会落到他们头上。这一切都是从馂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贡品够完备了。孝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会上就教育人们尊敬君长,在家庭里就教育他们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大小臣工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稷,则子孙孝顺。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化了。

    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这样去做;自己厌恶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这样地应付上面。不让人家去做,而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抓起,提纲挈领,这样的办法大概非祭祀莫属了。这就不怪乎人们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第500节 昭穆的作用() 
祭祀有十种意义:第一是体现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体现君臣之义,第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第四是体现贵贱有别,第五是体现亲疏有别,第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第七是体现夫妇之别,第八是体现政事公平,第九是体现长幼有序,第十是体现上下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铺席设置案几,让死者夫妇同席同几,作为神的凭依;因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所以不仅头一天在室内行祭祀,而且第二天又在门外行祭。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应有做法。祭祀时,国君走出庙外迎接牺牲,但不走出庙门外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是臣子的身份,而进到庙内就变成君父的身份了。而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的身份,一进庙门就变成臣子的身份了。

    所以不出门迎接尸,是为了不搞乱君臣的名分。祭祀中规定,由孙子辈的人充当祖父的尸。那个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的人来讲是儿子辈,而作为父辈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尸,这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儿子应当如何侍奉父亲。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上公的祭祀有九献之礼,五献之后,国君便洗净玉爵向卿献酒;七献之后,国君才用瑶爵向大夫献酒;九献之后,国君采用散爵向士和各种当差的献酒。这体现了尊卑有别。

    祭祀时,所有参加祭祀的子孙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辈分排列。昭穆的作用,就是用来区别父子、长幼、亲属的顺序而不使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尽管全体族人中的昭穆辈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这就叫做亲疏有别。古时候明君对有德的人进爵对有功的人加禄,进爵加禄的典礼一定要在太庙中举行,这表示国君自己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献尸之后,国君要从堂上下来,立在东阶的南边,面向南,接受册封的人面朝北,负责册命的史官从国君右边捧着册封文书宣读,备册封的人行过再拜稽首的大礼后接过册命,然后回家,在自己的家庙中设奠察告祖宗。这就体现了爵赏的施行。

    祭祀时,国君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立在东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立在东房。妇人进献礼器豆时,手握礼器豆的柄;而拿甜酒的人把豆交给夫人时,是手握着豆的底座。尸向妇人回敬酒时,手拿着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时,手拿着酒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拿着同一部位。夫妇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换杯子。这些都体现了夫妇有别。凡是分配俎肉,以带骨的肉为主。牲体的骨,也分贵贱。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骨为贵,周人则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对于周人来说,牲体前面的骨贵于后面的骨。

    分配俎器中的肉,就是要体现举行祭祀肯定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在分配时,高贵的人取得贵骨,卑贱的人取得贱骨,高贵的人不拿双份,卑贱的人也不会空手,这就体现了公平。每个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办成;事情办成,就能建功立业。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其中的原因不可以不知道。分配俎肉,就是要体现恩惠必定人人有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也就像分配俎肉那样,所以说:可以体现政事的公平。

    旅酬时向助祭的众多兄弟子孙敬酒,这些人按照昭穆排列为二列;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同是昭辈的人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同是穆辈的人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其他的来宾以及各种当差的,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列。这就叫做长幼有序。祭祀末尾有赐馂之礼。这时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给皮匠、厨子和阁人,这是向下人施惠的方法。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这一点,其聪明足以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实际的行动。

    所谓畀(bi),也就是赐予,也就是能把他多余的东西赐与他的下人。皮匠,就是制造铠甲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厨子,这是执掌屠宰这类小官中的贱者;舞师,这是教习乐舞这类小官中的贱者;阍(hun)人,这是掌管守门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在古代不让受过刑罚的人守门,干这四种差使的人,是小官当中最低贱的,而尸在庙中是最尊贵的用最最贵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够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东西赐予他们。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由明君来领导,全国的老百姓就不会有受冻挨饿的。这就叫做体现了上下关系。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礿(yuè),夏祭叫禘(di),秋祭叫尝,冬祭叫烝(zhēng)。礿和禘,举行在阳气由起到盛的时候,体现了阳的意义;尝和烝,举行在阴气由起到盛的时候,体现了阴的意义。禘是阳气最盛的祭祀,尝是阴气最盛的祭祀,所以说:没有比禘、尝更重要的。古时候,在举行禘祭时要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气行事;在举行尝祭时要教民田猎,开始动用刑罚,这就是顺着阴气行事。所以古书上说:在举行尝祭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