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级复兴系统-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个学派的存在,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无法容忍的。

    所以墨家注定会失败,除非当时墨家有能力一统天下,但是由于严以律己的主张‘非攻’墨家是不允许自己主动挑起战争的。

    也是这一点,被当时的贵族阶级抓住了漏洞,最后将其消灭。

    天下归儒归法之后,墨家便在华夏大地销声匿迹,不但是治国主张消失,连同那些先进的科技基础理论,以及让人惊叹的技术也一同没落了。

    加上儒家的打压,轻视了工匠职业,并且提出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单一教育方针,制使华夏在科技的发展上没有任何建树。

    但是尽管如此,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下,依旧诞生了超越时代的工艺技巧《天公开物》《齐民要术》《营造法式》《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从各个角度分散的实现了古代科技发展研究,只不过缺乏了最根本的系统理论和支持,没办法像文艺复兴之后,爆发出工业成果。

    但是并不代表,华夏古代是没有科技的。

第六百三十七章 华夏的贵族精神() 
第六百三十七章华夏的贵族精神

    科技除了技术之外,理论支持才是更加重要的,现在科学中最重要的数学,其中应用数学是能够创造出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没有纯数学的研究,将没有办法突破创新。

    但是假如从《墨经》重新开始发展华夏科学,王耀相信,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墨家思想作为一个启蒙学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学说,但是即便放在现代,也是很难实的,因为墨家学派中提倡的很多主义都是与当今人权不符的。

    比如,墨家提倡‘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听上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社会状态,还兼具‘互联网式共享思维’,但是如果很多落实下去,真的很容易被一些坏人钻了空子,在人性没有进化成完全向善的文明程度内,很难实现。

    ‘兼爱’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人类的审美差异以及个性差异,很难实现这种,对所有人都关爱的社会状态,孟子当初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就是,墨家的兼爱,就是一个无父无君的状态,到时候有没有家国也无所谓了。

    这点跟现在一些‘国际主义’或者‘地球村主义’很接近。

    从某些角度上,墨家的主张有些与社会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墨家就像是武侠小说那些大侠,赴汤蹈火帮助若何,呼唤人人平等,对世界充满热忱,但是却往往得不到好下场,只能被纪念的那些人。

    不过也不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值得存在吗?

    王耀在接触国学的时候,就对墨家情有独钟,除了学术上王耀倾向于中庸的杂家之外,在精神主张上,王耀就是一个墨者。

    王耀不相信资本的猖獗,也不相信社会达尔文的屠刀,不相信这个人本恶,更不相信上帝能够全知全能。

    他的幸运在于,他是一个走了狗屎运的人,因为系统让他有反抗这个世界的资格,既然有了这样的能力,如果不去做些很么,王耀会觉得自己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在负罪。

    而且王耀从历史上的先烈们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人,虽然他们并不是墨者,但是却坐着与墨者相似的事情。

    墨家绝迹秦朝后,数十年后雨中大泽乡,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吹响了庶民反抗暴政的号角,终结了统治者们奴役的妄想。

    两汉创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但是两晋却被门阀士族所谓的贵族阶级垄断,阶级固化导致,曹丕启用的九品中正制,将‘家世背景’放在挑选人才的第一准则,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整个社会失去的平衡的发展,与墨者简直的尚贤与兼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造成后来游牧民族铁骑敲开国门,造成了汉族之殇,‘五胡乱华’,动荡百年后‘一衣带水’的隋文帝杨坚复兴汉族,同时废除了让阶级固化的九品中正制,首都推广了后来科举雏形,打破了士族世家阶级固化的情况,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因此盛唐才能出现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其中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流传至今,韩愈这篇《马说》改变了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看法,以及对人权的重视,开启了华夏文化上第一次‘古文运动’让注重逻辑,讲究实用的古文,替代了早起注重修辞的骈文。

    让华夏文体从过于阳春白雪的骈文,有了逻辑和精炼的特质,让文体复兴到春秋战国时的散文,让文学的思想继承了墨家的逻辑性。

    每当世间有不平之事发生,每当战乱降临,每当人们因歧视和不公待遇而痛苦,就会有继承墨者精神思想的侠士出现,黎之约消除痛苦,解决不平,维护正义。

    墨家学说虽然销迹,但是墨者却永远不绝于世。

    他们或许不像是霍去病,卫青,岳飞,于谦等救国大将,但是却如武训,叶企孙,王阳明那般站在弱者的角度,用尽自己的力量去‘行侠仗义’。

    人类就其精神意识的素质来考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流氓。贵族不仅创造文明,而且也创造历史;流氓从来不会创造文明,只会创造野蛮。

    贵族精神代表人类文明的高端,流氓意识代表人类野蛮的底端。大多数的平民,一生安分守己,注定是庸庸碌碌。平民不想甘于平民,要么追求高尚而成为贵族,要么走向卑鄙而成为流氓。

    而人追求高尚很困难,成为贵族难上加难;人走向卑鄙很容易,成为流氓易如反掌。也正是这个原因,人类社会始终是贵族少流氓多。

    显而易见的是,崇尚贵族的民族,贵族易占上风;崇尚流氓的民族,流氓易占上风。

    流氓占了上风,必然诱惑、逼迫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流氓,最终变成流氓民族、****。变成流氓民族、****就是文化道德陷入全面大倒退,社会陷入大溃败。

    这种贵族和流氓都是精神意义上的,而非身份物质。

    墨家巨子以‘贱人’自居,但是他确实一个彻底的贵族,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承担的勇气;包括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包括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等等,都显得弥足珍贵。

    华夏的贵族精神,大概可以挑出三个不同时期的典范,来看出华夏贵族精神的发展趋势。

    第一代典范是屈原。????????

    第二代典范是陶渊明。????????

    第三代典范是曾国藩。????????

    这三个典范所具有的三种精神特质,可以概括出华夏贵族精神的衰变。????????

    屈原的贵族精神也是墨者的贵族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华夏古代贵族所具有的精神,《离骚》,《渔父》等作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这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精英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华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华夏文明所有的伟大思想启蒙几乎都是创建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贵族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齐驾并驱,华夏的古文明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甚至更加繁华。

    第二代是陶渊明的贵族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的精神明显发生衰变,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倾向崇尚自由。

    他开始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

    要格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抽离体制的羁绑,那无异于就是自我放逐。在那物质极其贫困的年代,自我放逐就要忍受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折磨,时时刻刻面临生死存亡的威逼。

    毫无疑问,自我放逐须具备无比的勇气与忍耐力。选择自我了结,只需要一时的意气;选择自我放逐就得忍受无期的折磨。

    自我放逐其实是对权势的一种蔑视,表现出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坚守自己立场的精神。这是一种固守高贵的精神。其实,以他们的才华,只要他们愿意委身投靠,就可以轻而易举换来升官发财,享尽荣华富贵。然而,他们宁愿选择了自我放逐。这是对残酷现实的妥协,更是对权势的蔑视。

    同时也是反应着当时统治者以及社会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和压迫。

    自我放逐的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几乎到了放浪形骸的境界。对比屈原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显然是一种妥协。

    然而,这种妥协并不是他们怕死。他们似乎是故意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来表示对权势的一种蔑视,视权势如粪土,让权贵相形见绌,如骨在喉,寝食不安。这一点从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被司马王朝处以极刑,从容赴死,慷慨以歌,视死如归,这显然比屈原的投河自尽表现得更为豪迈。

第六百三十八章 贵族与流氓() 
第六百三十八章贵族与流氓

    从屈原精神衰变到陶渊明精神,这是封建王朝的残暴所造成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创了屠杀‘贵族精神’的先河,残酷的现实逼使追求人格独立的精英不得不选择了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一种高贵的选择。面对腐败而残暴的政权,不愿同流合污而抽身离去,宁愿自我放逐而过贫困的生活,换取精神上的自由与人格上的尊严。

    这种自我放逐,成为华夏历代不甘委身投靠的精英不得不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对权势的一种蔑视,这是对高贵品德的固守,这是另类的贵族精神。

    第三代曾国藩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个人品格完善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历史后期士大夫的精神,这种精神归功于孔孟之道的熏陶。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忠孝,一方面造就了士大夫忠于皇权的奴性,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士大夫个人严谨的品格。

    孔孟之道个人品格修炼的核心理念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士大夫追求的三种境界。曾国藩集三种境界于一身,成为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楷模,成为中华民族近代贵族的典范。

    对比屈原的追求是在不受制于既定框架之下的一种不屈的追求,而曾国藩的追求则是在既定的框架之下一种自我完善的追求。

    那是因为屈原时代孔孟思想还没成为一种道,屈原的追求是在思想自由状态下的追求,所以他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度;而曾国藩的追求则处于高度的约束之下,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依循孔孟之道从细微处抵达至高的境界。

    对比陶渊明的追求精神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宁愿自我放逐,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时代,虽说孔孟之道已经被推上霸主的地位,但还没有深化到民间,所以陶渊明对孔孟之道不以为然,在他的心目中,权力与孔孟之道还不如野地里的菊花,他对自然的陶醉远远超过对权力和物质的迷恋。

    当孔孟之道被历代王朝强化之后,孔孟之道成为华夏人精神的主宰,

    士大夫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更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所以不可能再有屈原类的贵族,也难以再有陶渊明类的贵族,唯有曾国藩类的贵族,只能在封建的体制之内建功立业,完善自我了。

    三代贵族精神的变革,象征着华夏文明中贵族精神从胸怀天下到安于自保的报复,让贵族精神彻底没落。

    从屈原的精神衰变到陶渊明的精神,是焚书坑儒残酷的现实,逼使他们放弃了追求卓尔不凡,而选择了自我放逐,为坚守高贵的人格,拒绝向权势委身投靠。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正是这种无奈与蔑视显现出他们高贵的人格精神。

    从陶渊明的精神衰变到曾国蕃的精神,民族精英不得不向权势低头,走入封建体制之内追求建功立业,来完成自己对世俗权势的追求。

    这种靠拢,失去了个人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但也不乏一大批在体制之内追求个人品格修炼的贵族,比如柳宗元,比如岳飞,比如文天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文天祥《正义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