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事手段的不同,就是章惇和曾布的区别。曾布一见有机会,就兴冲冲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会教皇帝——你就应该听我的!做皇帝的,也是要面子的,给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指着鼻子骂,他还有什么颜面?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宋仁宗,能受得了臣子的严厉指责的。所以,对于曾布,章惇一点都不怕,因为他知道赵煦的性子。只要赵煦在位一天,曾布都翻不起浪花来。

    章惇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在明面上不表态,甚至有时候会赞同。但是转过身来,他就找赵煦说出自己的担忧了。这样一来,给赵煦留了面子,还完善了计划。赵煦怎么会不高看他一眼呢?别以为这样就是奸猾,恰恰这是章惇办事灵活的体现,只要不是涉及原则问题,他都能退步。为了让皇帝纳谏,章惇觉得自己这么做也没错。在朝堂上直来直去的,那是幼稚的体现,作为一个政客,就决不能这样。

    “陛下,此事当真?”

    尚书右丞黄履喜出望外,难道朝廷找到一个接盘侠了?!这可是大喜事啊,要是军饷支出减少一点,甚至连士卒退伍的遣散费都免了,那将会省出多少小钱钱啊!国库有了钱,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嗯,贪污的渠道也就更多了。

    “当真!”

    赵煦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要是张正书敢欺君的话,他立即叫皇城司拿了,不杀头都难泄愤。

    “陛下,只是……”尚书右丞黄履很是担忧地说道,“我大宋禁军有六十万之多,仅开封府一地,就有十万之多。其中老弱病残,多为辅兵。我大宋辅兵,足有三十万,开封一地就有辅兵五万。此老弱病残,怕是要占十分一。十五万人马,十分一,岂非有一万五千余人?甚么作坊,能容得下这般多人?”

    这也是所有文官的担忧,好事是好事了,可万一人家办不到,那奈之如何?

    “要是做不到,那商贾便犯了欺君之罪!”

    赵煦恶狠狠地说道,“诸卿无须担忧此事,朕会办妥!”

    在场的大臣皆面面相觑,什么时候赵煦靠谱过啊,还说他会办妥?

    尚书左丞蔡卞出列说道:“陛下,此事还请三思!”

    “哦?难道还有甚么不妥之处?”赵煦眼神玩味地看着蔡卞,“蔡卿请讲!”

    蔡卞刚直,直愣愣地说道:“陛下,若是贸贸然将万余士卒都遣散,万一哗变了,又是在京畿之中,岂不是危险至极?再有个好歹,被敌国细作散布谣言,煽动士卒造反,则京师危矣!”

    在场的重臣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一齐说道:“请陛下三思!”

第383章 大发善心() 
赵煦点了点头,这种事他也考虑到了。“蔡卿所讲,甚是有理。不过,朕并不打算立即将士卒皆安置在石炭作坊之中,而是先遣千余人试试,以观成效。这个法子,朕称之为试点。若是效果不好,废黜作坊便是了。若是效果尚可,那就逐步增添退伍士卒……”

    章惇越听越是震惊,这种老成谋国之法,怎么可能是赵煦想到的呢?

    “难不成,陛下背后有高人?”章惇下意识地腾起了这个念头,要知道,这个法子太有用了。作为宰相的章惇,岂能看不到这个法子的好处?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法子,以前就没人想得出来呢?恐怕朝中大臣们都走进了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一个政策的推行,肯定是要遍布全国的。殊不知,每一地的情况不同,政策适不适用,都是未知数。贸贸然施行了,就像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那样,好事变成坏事了。

    要是按照这个法子来推行政策,圈一个地方来试点,等革除弊端,有所成效之后再慢慢推行开来,徐徐图之,岂不更好?一时间,章惇想到了新法,叹了口气。要是当初王介甫不是那么急,而是像这法子一样徐徐图之,那新法就不会一波三折了……

    当然,这也是章惇的美好愿景而已,新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又没有补偿新的利益,被坑的乡绅士大夫就是坚定的反对派。这样的情况下,新法要是能成才有鬼了。只不过,要是章惇眼光够厉害,他就不会再纠结什么试点之法了,而是更应该关注,什么作坊能容纳得下上万人!

    上万人的作坊,在宋朝这时候听起来确实骇人听闻。不过,骇人听闻之后就不当回事了,反正宋朝人多,一个上万人的作坊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可这种作坊不止一个呢?要是有上百个,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呢?那岂不是作坊跟农业抢夺起人口来了?

    那中原之地,还会担忧人多地少吗?

    恐怕那些土地多的地主,都哭着喊着求佃户回去耕田了吧?

    可惜,章惇的眼光没那么厉害,毕竟他还没突破固有的思维,看不到作坊的兴起,才是解决新法矛盾的根本所在。说白了,不管是王安石的新法,还是章惇的新法,都是建立在剥削农民、地主,甚至士大夫的利益来充足国库的。一个新法出来,除了皇帝之外,连皇族都得罪光了。这样的新法,焉能不败?

    但是,一旦人口矛盾脱离了土地矛盾而存在,最大杀伤力的青苗法也就没用了。跑得只剩下自耕农了,地主有田又能怎么办?到时候,张正书再祭出银行这个杀招,逼迫地主卖田卖地来投钱入商业、作坊之中,从而使得土地流转起来,重新回到农民手中。这是一个连环招,没有超前的眼光,根本看不穿。

    甚至,张正书只是对赵煦说了一鳞半爪,因为他怕赵煦不支持。赵煦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章惇了。

    章惇只是觉得“试点”这个法子太好了,当即说道:“陛下英明!”

    宰相都支持了,剩下的人想了想,也觉得可行。既然闹不出什么岔子来,又能削弱武人力量,何乐而不为?

    “陛下英明!”

    看得一众大臣真心赞美自己,赵煦也开始飘飘然了,差点忘了这个法子是张正书提供给他的,不是他自个想出来的。

    “石炭作坊,因为是商贾投钱的,所以那什么管理权在那商贾手中。不过,朕在里面也是有股份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这些臣子,这个作坊是朕的,你们别打主意了。“若是经营得好,诸卿的俸禄,或许还能涨一涨。不过,要经营石炭,就须先把石炭矿藏收归朝廷所有。诸卿,以为如何?”

    赵煦慢慢地露出了獠牙,这事张正书已经为他谋划好了,他只需要照猫画虎就行。于是,赵煦施展起来,觉得游刃有余。

    “山川草木、铜铁矿藏,本就归朝廷所有,陛下只需下一道诏书,告知天下臣民即可。”章惇上端着朝笏奏道。

    赵煦又悲天悯人地说道:“然,朕知晓有不少穷苦百姓以石炭谋生,若是把石炭收归朝廷,岂不是断了他们生计?是以,朕需再加一道旨意,先前以石炭谋生之民,验明身份后,皆可到石炭作坊做工,工钱与退伍士卒一致,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仁慈,百姓之福也!”

    这些朝廷重臣们快要集体高、潮了,赵煦突如其来的大发善心,不是以“仁义孝道”治国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对赵煦的辅佐是有用的,终于感动了皇帝,皇帝也开始仁义起来了。这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们将再次见证一个“宋仁宗”的诞生啊!这怎能不叫这些朝廷重臣兴奋的呢?

    赵煦也很诧异,不就是顺手照顾了一下弱势群体吗,怎么这些大臣好像圣人下凡一样?平日里,这些朝廷重臣拿到灾情报告,知道一次天灾死了多少人他们都不会有什么悲天悯人的表情。怎么现在却好像得了莫大的恩惠一样,是他眼花了,还是这世界变得太快,赵煦自己理解不来呢?

    当然,这是赵煦不明白这些文人士大夫的脑子在想些什么,因为他不是文人士大夫,理解不了。

    事实证明,要不是赵煦经常出皇宫晃荡,说不定他都是晋惠帝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巨婴。事实上,他对百姓也没有什么怜悯之心,唯独在意的是他的功绩,能不能超越其父。

    确实,要让一个富二代……不好意思,是富了好几代的富家子,去理解平民是怎么生活的,确实有点难。

    但赵煦也有点善待百姓意识,应该说宋朝的皇帝都对百姓不错,起码冬天会开放收容所,收留无家可归者,还会赠医赠药,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廷议,还望诸卿共同进退……”

    虽然不能理解,但能把事情办成了就行,赵煦的要求也不高。他今天找这些心腹重臣过来,就是为了预先通气,定下共同进退的基调,甚至还要让某个人在廷议上提出来。然后赵煦再做一个裁断者,这样才有利于维护皇帝的权威嘛。

第384章 提前布局() 
汴梁城中,景明坊京华报社内。

    晨钟刚刚响过不久,街上也才刚刚热闹起来,景明坊内还是一片静谧。

    没办法,这里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除了要上朝的官员以外,早上基本是没有人走动的。正因为这样闹中取静的环境,才有达官贵人聚集嘛!

    唯独例外的是,景明坊外可以看到一个一身劲装的男子,正在跑着步。

    “小官人,又出来锤炼身子呐?”

    一个卖早点的老妪亲切地问道,张正书向来帮衬她家的摊子,一来二去的早就熟了。

    “曹婆婆,麻烦你如昨日一样,送十个肉饼、十个肉馒头(宋朝把包子叫做馒头)、两杯豆浆、十根油炸鬼(油条)到报社,钱一并向账房要就行……”张正书笑着说道,还没说完人就跑远了。

    这时候,在曹婆婆早点摊上吃早点,盥洗面汤的食客见了,诧异地问道:“这是哪家小官人,为何要这般疾走?”

    “哦,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每日都要早起疾走几圈的,听闻是在锤炼身子?”曹婆婆麻利地包好了肉饼、包子、豆浆和油条,让儿子给报社送去了。

    “嗐,原来是那个傻子……”

    食客想来是听闻过张正书的“光荣事迹”,不以为然地说道。

    曹婆婆却默默不说话,心道:“若是张小官人都傻了,那天底下就没有聪明人了……”须知,曹婆婆的肉包子、豆浆和油条,还是张小官人出的主意,要不然曹婆婆家就一个肉饼而已,太单调了。虽然,曹婆婆家的肉饼,是祖上就有了的,一直传到现在都是东京一绝。可字号再老,肉饼再好吃,也有吃腻的一天。

    于是,张正书在和曹婆婆熟了之后,亲自下厨教了曹婆婆和他儿子、儿媳怎么做包子,怎么做豆浆,怎么炸油条。带馅馒头在东京也不算罕见,可包子配豆浆,配油条,那就太稀奇了。于是,曹婆婆的早点摊火了,收钱都收到手软。

    至于为什么张正书要把油条叫做油炸鬼,是怕一段典故因他消失了。传说,这油条的诞生,是因为秦桧陷害了岳飞,坊间气不过,把面团丢进油锅里,称之为“油炸桧”。事实上,秦桧只是背了黑锅而已,真正不想岳飞活的是宋高宗。但是油条这种小吃,一直被流传了下去。张正书怕到时候秦桧又陷害岳飞,所以提前叫做“油炸鬼”,到那时候人们就自然而然联想到“油炸桧”了,因为谐音啊!

    只不过,张正书也知道,这件事恐怕不容易发生了。毕竟历史可能因他而改变,秦桧说不定也会变成了忠臣,而不是奸佞——好吧,秦桧本来就是忠臣,他是忠于宋高宗赵构的,不是吗?

    油条是好吃,而且老幼咸宜。除了吃多会上火之外,别无害处。

    最关键的是,炸油条需要用到大量的油。如今最便宜的油,却是猪油。但张正书知道,一旦等到他倡导种下的大豆成熟,那最便宜的油就是豆油了——物以稀为贵嘛,物多了价格就贱了。还有豆浆,价格会继续下降的。到时候,汴梁城中豆腐、豆炸、豆皮、豆粉……各种豆制品都会出来,大大增强宋朝百姓的体质——要知道,吃豆腐之类的豆制品,和吃肉的营养是差不多的。要不然,那些不吃荤腥的和尚道士,哪里能有力气?

    这也是张正书在布局,毕竟他忽悠了这么多人种大豆,要是大豆烂在农民手里就糟了,他会被人戳脊梁骨的。当然,顺便帮一把曹婆婆家也是出于真心的——曹婆婆家的肉饼是真心好吃!

    至于为什么要买这么多早餐?你以为是给其他人吃的?

    好吧,其实是有一份给曾瑾菡的,但其余的,几乎都进了张正书的肚子。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学了太祖长拳之后,张正书感觉自己的食量大增。哪怕张家已经有了吃午饭的习惯,但张正书却觉得早上实在是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