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了,那更快,半年一次调任。也就是说,你都没把官椅给坐热,就要换个地方再坐了。

    而且以张正书的性子,上任不到三天,怕是领导全都得罪了一遍,这样的官,还能做得长久?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张正书对曾瑾菡的说法,只能报以苦笑了:“姝儿,你太看得起我了。就算是我治水有功,但最大的功劳,绝对不会是我的。如今我是商贾,反倒是没有了这个疑虑,所以我能不遗余力去做到最好,反正我又不贪图什么功劳。只要良心过得去,只要我未来有长线收益,怎么样都行。功劳谁爱要就要,反正我不在乎。”

    曾瑾菡嘟着嘴,说道:“所以你傻啊,便是这个大功,都能叫你得个一官半职了。”

    “好啊,敢编排你夫君了,讨打!”

    张正书作势要打,以为他要使坏的曾瑾菡,吓得“花容失色”,连忙跳起来,尴尬地躲在一旁。

    “哈哈哈哈,要是再敢乱说,小心要打你PP!”张正书嘿嘿地说道。没办法,心情好,调戏调戏自家小娘子也是个乐趣。

    “哼,要不是大白天的,我……”曾瑾菡扬了扬小拳头,一副威胁的态势。

    张正书却不跟她一般见识,思虑了一下说道:“我估摸着朝中有人会恨死我了。”

    “嗯?”

    不得不说,曾瑾菡的政治敏感性还是太低了些。

    “我治水算是成功了,还不花费朝廷一文钱。以后有哪个都水监去治水,肯定会拿我作比较的。我估摸着,应该没有人比我做得更好了。所以你想啊,那些想借治水捞一笔钱财的官员,会怎么看我?”张正书嘿嘿一笑,没心没肺地说道。

    “啊?那你还笑?”曾瑾菡急了,“这可怎么办啊?”

    “放心,正因为是有了这个标杆,你夫君我才平安无事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只要我不作死,那些官员已经没有借口整治我。相反,他们还得绕着我走。要是谁想整我,那他定会背上一个残害忠良的骂名。”

    曾瑾菡也明白了,原来张正书已经得了一张护身符啊!

    “可万一他们暗中下手呢?”

    曾瑾菡还是担忧,朝中那些个官老爷,大部分都是满肚子坏水的,真要整治一个商贾,何必他们亲自出手?

    “我也想到了,我断了不少人的财路,他们自然是要怨恨我的。但我也不怕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说了,很快我们的银行就要成立了,赵……官家还会派禁军为我们保驾护航,何惧之有?”

    张正书的话,让曾瑾菡稍稍安心了些。

    只有张正书自己知道,她太好欺骗了,虽然张正书可能几年回过神来,怕也是要着手抢夺张正书的银行。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事。

    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另一个解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都是皇帝的。

    操蛋不?

    操蛋,但你没办法。

    皇帝看上的东西,你不想给,只能转移财产,然后避居海外了。虽然无奈,但谁叫宋朝根本没有什么保证私人财产的法律呢?虽然,宋朝皇帝并没有做过这种事,因为赵家人还是要脸面的。可这是银行啊,一年的收益,可能达到上千万贯,甚至几千万贯!拥有了银行,富可敌国就不是一句空话了。皇帝能不心动?朝廷那群伪君子能不心动?

    别的不说,张正书鼓搞出一个香水来,连福建章家都受不住诱惑想来巧取豪夺了。要不是被张正书捅到章惇那里去,怕他们已经得逞了。也是因为这样,张正书才设立了保安队,以刀剑捍卫自己的权益。

    宋朝可没有什么专利保护法,山寨过去了就是人家的了。

    是不是有点无耻?确实无耻,可你只能被动防范,却追究不了责任。

    一样的道理,看似宋朝对《刑统》很信仰,其实人治的那套还是充斥着朝野内外。皇帝但凡看上的东西,你敢不给?你能不给?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呵呵,怕是你活在梦里!就好像正史上的赵佶,想要玩石头了,全国上下都巴巴地送奇石过去。要是百姓不给怎么办?暴力去抢啊!要不然,怎么短短十几二十年,北宋就一片怨声载道呢?

    这里面的实情,就是皇帝在巧取豪夺。

    即便是奇石,也是要百姓去开采的。可百姓辛辛苦苦开采了石头,却连一文钱都得不到,还要交各种苛捐杂税,哪个百姓忍受得了?

    鸡,要养肥了才杀。

    张正书虽然提出了银行的概念,可人家也会抄啊?只不过张正书有独家秘笈,很多山寨银行是办不到的。比如兑票的水印、凹版印刷;比如准备开遍大宋的分行;比如利用禁军押送钱银;比如,张正书拿出了纸币的概念……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张正书估摸着,就算赵煦要下手,也起码得等他把银行布局完了,纸币发行完了,他才会动手。

    只是到了那时候,张正书和大宋就要决裂了。不决裂也没办法啊,难道赵家皇室还能容得下张正书不成?

    不过,距离这结局还有段时间。可能是一年后,也可能是十年后。不管怎么说,这才是张正书最大的护身符。

第725章 进入七月() 
银行,是释放资本这头怪兽的阀门。

    张正书把这道阀门打开了,把怪兽放出来了,肆虐天下之后,赵家皇室肯定要找一个人来背黑锅的。

    嗯,就算赵煦在明年挂了,换了个皇帝上台。比如赵佶,那张正书没话可说,只能自认倒霉。但如果历史改变了,赵煦爱惜身子,没有旦旦而伐,成功延寿几载,直到资本这头怪兽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宋,赵煦就会琢磨了。

    其实不用赵煦琢磨,大宋境内不乏有识之士,只不过他们被眼界所限,看不到张正书那么远而已。一旦他们回过神来,自然明白银行是罪魁祸首。那时候,银行已经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支撑起大宋的经济,已经无法可以取代了。

    那怎么办?还是需要有一个替罪羊啊?

    好吧,张正书就是这个替罪羊。宰了张正书这只肥羊,立马可以使得国库多一笔横财。

    这个逻辑是不是很搞笑?

    但这就是大宋,这就是人治。

    皇帝一言而兴,一言而灭。普通百姓也好,甚至臣子也罢,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但这,也正是人治的真实面目。只不过之前一向温文尔雅,没有撕破表面披着的外衣罢了。

    有时候人的烦恼,就是看得太清楚。张正书倒是挺羡慕曾瑾菡的,最起码她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确的地方。

    “姝儿,如有一天,你我不得不避居海外,你会不开心吗?”

    张正书突然问道,看似无心随意的一问,其实背后隐藏着张正书的试探。

    “那正好啊,郎君说天下之大,我早就想去看看了!”曾瑾菡也随口这么一答。

    张正书笑了:“天下确实很大,但危险的地方也不少。不过啊,如果我能把火炮造出来,倒是可以带你去欧罗巴看看了……”

    “火炮?”曾瑾菡有点奇怪,“是武器么?”

    “嗯嗯……”张正书也没有隐瞒,“没有强大的武力,在异国他乡是很危险的。不过啊,时机未到,怕是要等个三五年,甚至上十年都有可能……”

    “我相信郎君!”

    “嗯!”

    ……

    时间飞逝,很快进入了七月。

    开封府的七月,热得不行。可黄河流域,却时不时来一场大雨,等同是在下开水。内黄口决口处,已经渐渐退去了洪水。可黄河的水位,一直都维持在比较高的地步,这都要归功于黄河流域的大雨不断,径流量比往年大了一倍不止。

    不过这样也好,总算是能体现出张正书治水的功劳了。

    随着报纸的宣传,再加上六月底两季稻已经成熟了,一路沿着汴河进入了黄河各个支流,然后迅速平息了关于粮食短缺的谣言。

    甚至,张正书还惊讶的发现,随着两季稻的传入,他不仅没有亏钱,甚至还赚钱了!

    没办法,这漕粮本身就是大有油水的。要不然那些转运使为什么能赚得盆满钵满?就是这样上下其手,导致汴梁城的官仓都严重亏空了。

    可张正书这么一插手,得,油水没了。可是宋朝的官仓呢?却因此填满了一半。像什么广济仓、广盈仓、富国仓、万盈仓、永丰仓……之类的官仓,再现了民夫扛米来往不绝的景象。顺城仓桥上,还因此用上了滑轮组起吊粮食。这样的景象,倒有点像后世的河港了。

    可惜的是,汴河再宽敞,这临时港口还是太小,搬运的效率还是低了点。不过嘛,现在两季稻还没有大量铺开。就算是张正书在江南的布局,也不过是数千亩田地罢了。这些田地虽然都算是良田,种的也是优选的占城稻,收成也是不错的,可基数还是太小了点。

    不过嘛,即便是如此,张正书收粮的价格,再加上自家田地的出产,居然赚回了几千贯,填平了亏空不说,还略微有盈余。

    要知道,这还是官仓以“市场价”斗米一百二十文钱收去的粮食价格!

    得知了这个消息,张正书就知道两季稻必然会在大宋掀起一阵粮食改革。

    没办法啊,你那一季稻再高产,能比两季稻还高产?

    两季稻的推广,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耕种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造、肥料的选择、插秧技术、稻花鱼、稻花鸭……甚至,沼气池的技术传到了江南,那更是形成了一个生态农业的循环。

    这也是张正书早就预料到的了,两季稻的威力有多厉害?没有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了。别的不说,单单是“苏湖熟,天下足”这句民谚,就足以体现出来了。

    只要试点成功,自然会有农民跟着种两季稻的了。

    再加上张正书极力推广的梯田技术,甚至可以说只要可以种田的地方,那就是中国人施展种田天赋的所在。

    粮食充足了,大宋的根基才算稳固了下来。事实上,中国因为人口太多,所以迟迟不能进入工业时代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解决土地、粮食和人口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进入工业时代的。

    两季稻的推广,再加上耕作方式的改进,农具的升级,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将渐渐投身到作坊里面去。首先嘛,自然是棉纺织作坊了。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正书的棉花作坊,在今年之后一定会成为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为何?因为棉花在宋朝,实在太赚钱了。

    物以稀为贵嘛,棉花又是好东西,甚至比丝绸更贵!在宋朝这会,确实是这样的。想想看,江南丝绸多产,连汴梁城的守城士卒都穿得起丝绸了,这样的丝绸有多便宜?虽然上等的绸缎平民还是消费不起,可丝绸并非是什么贵重物品。寻常人家总该有一套穿出去的衣裳,历朝历代以来,也就是宋朝能做得到了。

    而此时的棉花,只有在岭南、福建一带种植,产量稀少不说,还没有纺织技术,自然不利于推广了。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最先醒悟过来的人会发现:啊,原来棉花可以纺织出这么美的布啊?

    再然后一了解,棉花种植也不难嘛!

    什么,纺织机还能出售?

    那还等什么,投身进去!

    于是,棉花就可以推广开去了。

第726章 利益与动力() 
别的不说,单单是卖纺织机的钱,张正书都能赚个几千贯了。当然了,这只是一次买卖而已。为啥?中国人的山寨技术太厉害了啊,纺织机又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只需要拆开来一研究,那就能模仿了个七七八八。甚至那些个工匠再发挥聪明才智,说不定还能“创新”一下呢。

    毕竟,张正书没有出售水力、人力、风力三合一纺织机的打算,只是寻常的人力脚踏纺织机。但即便是这样,也足够兴起作坊经济了。特别是家庭小作坊,怕是会更多。这不是张正书小气,而是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作坊的优势。比如成本,家庭小作坊再厉害,成本控制能比得上大作坊吗?想想都不可能的。

    在张正书的纺织作坊里,一天就能纺织出数百匹棉布。家庭作坊呢?恐怕半个月都未必能纺织得出来,成本还高。

    张正书的作坊,还能压低价格来卖棉布。没办法,成本低廉,压低了价格还是赚的。

    这样挤压之下,家庭式小作坊就没啥活路了。那些不想出来工作的妇人一看,作坊里的工钱比自己织布还要高,她们会怎么选择?即便碍于世俗眼光,很多人不敢踏出这么一步。可一旦有人勇于踏出这一步之后,那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