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道-第5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闻言都是附议,只有黄杰道:“昨日阵斩敌将,首功本王已经讨得,如何再于?再说这郭安国又非金国名将,报计首功于制不合,还是算三等战功一件便是了!”

    听得黄杰没给杨可世面子,众人倒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是岳飞也忙以军礼谢过,并无什么不满,毕竟昨日的阵仗那么大,黄杰也才报了个“末捷”,如今这般严苛也是为了给三军做个表率,有道是功不轻许、过不轻罪,方乃是治军强军之道。

    叙完战功,瞧着金军这边还没派人来议战,众人乘着空闲便也料起了今日的战斗。

    却说今日,出得辽阳的宋军当真只有三万,乃是黄杰与金军约定好的人数。

    而三万人马当中,御车军只有五千,却携带战车整整一百八十辆,辎重车二百二十辆,虽是辅军,但当之无愧算是三军主力。其次是三千神武军射手,全是最精锐的神臂弓大师,作为御车军的辅助远程打击力量。再来就是一万宋军精锐重甲步卒和一万折家骑兵,都是从北伐军中精挑细选的人马,作为今日与金军约战的拳头部队

    至于最后两千人,便是黄杰的亲兵黄州卫,而且其中八百还是黄州女卫,虽然这两千亲卫在装甲、兵器上跟宋军精锐重甲步卒制式相通,不过他们手中却操持着整整共计一百零八门火炮,并且雷火手炮这种杀器也是人手一支,掌心雷更是人手三枚。

    却也说,待到日晷上的指针越过了辰时末刻的时候,也就听得金军阵中鼓声大作,便有骑士拿着金军战旗来到战场中线示意可以开战。于是宋军阵中也是鼓声雷动,便有车垒依鼓声次第解开,就瞧着十二骑人马从车阵之内走了出来。

    十二人在战场中线停步之后,其中两人便也举着战旗奔至金军阵前,扬声道:“我军第一阵为斗将,阵中十人皆为军中百夫长,金军可敢派人来战?”

    这一听宋军前来叫阵,邀斗的第一阵是斗将倒也不算奇怪,可是一次斗十个还是相当少见,听得宋军摆明身份都是百夫长一级的,宗望这边也不好意思再派出什么铁乌鲁、金乌鲁这等级别的人出战,便也传令全军允许谋克(百夫长)一级的队将报名出战。

    只是,待得金军这边应战的十个谋克也来到战场中线时,却是有个谋克突然哇啦啦的用女真语大喊了起来,阵前的金军士兵们听得叫喊,也都跟着喧哗起来,仔细一瞧也才发现这宋军派出的十人当中,竟有两人是女子!

第一千零五五章 【平戎万全】() 
废话两句,最近身体状态有些不好,所以休息了几天,本书原本预计怎么也得写个千把万字(吹牛),但碍于现实的状况,眼下看来只能暂时止步在十二卷两百四十万字这个坎儿上了。

    不过,请放心,老黄一定会把金瓯全剩下的章节用心写好,还请各位书友多多支持老黄!

    *********

    这斗将的文化虽衍至宋尚未衰落,但如今日这般一场要斗十个,并且还派了女子出战的事情,不论金宋都是前所未见之事。

    尤其是派了女子出战这一点,虽然当初金军兵临城下时,黄杰在东京城前也让黄玉娘和黄润娘出阵露了脸,并且黄润娘还俘获了一个箭术出奇的辽东汉人,只是那时在东京城下吃了瘪的金军,已非如今辽阳城前的金军,所以见得宋军居然派了女子出战,自然感觉到了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一阵喧闹之后,便也瞧见金军这边出战的十人各自选了对手,倒也是没人与两名女将对眼儿。

    对此,两个女将也不以为意,便也自觉的让至场边掠阵。且论说起来这两位女将也不是黄杰诚心派出来恶心金人,人家本来就是黄州卫中的百人队将,如今出阵也是要为自家夫君掠阵,绝非来搞什么事情。

    由于这一次不是单挑是群挑,战况倒也不好描述,不过宋军这边出战的十位百夫长倒也都是货真价实的百夫长,只是他们出身的部队有些特殊,既不是御车军也非神武军,而是黄杰的侍卫亲军黄州卫,武力值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也就不用多说了。

    一时间,两军阵中走马游龙,斗得好不热闹。虽然不好描述这每一对的对手之间战况如何,不过大体上看过去金军这边出阵之人使用的全是清一色的战阵武艺,高效、简洁、凶险是他们的特点,宋军这边的人在战斗力和武术造诣上虽然更胜一筹,但却并没有一上来就使了杀招死手,反倒是全都故意放水一般噼噼啪啪的跟金人斗做了一团。

    莫约普遍过了十来招的样子,胜负倒也陆续分了出来,但见得第一批次分出的胜负是宋军这边四胜一负,余下五队又斗了片刻,得出的战绩是宋军三胜一平一负。

    取胜的情况也不多说,便也说说那两负一平,第一对双方使的都是重兵,宋军这边出战的黄州卫队将抄的是一条八尺百炼钢熟铁棒,金军那对手用的是包铁狼牙棒,两人盘马来回怼了十来招后,金人突然偷了个巧,一棒打在马首将黄州卫队将连人带马弄翻在地,再一棒扫在后脑。

    另外一对,金人使的是长杆斧,宋人使的是九尺扎枪,二人一开始倒也打得旗鼓相当,眼见使斧的金人就要败落时,却不想他居然取下马鞍上的套索一下缠住了扎枪,随后一斧便将那黄州卫的队将打翻在地爬不起来。

    至于那一平的战况,倒也没什么多说,双方一个使矛一个使铁枪,交手二十多合后两人的左右手虎口都是炸裂,最后一击双方的气力全都耗尽,兵器都脱了手,便只能各自打马转回。

    虽如此,毕竟这场十对十的单挑战打出了七胜一平两负的战况,在两军的欢呼声中,得胜者便也各自取了战利品转还。

    “晦气!竟不是全胜?”楼车上,赵朔满脸的不忿,瞧着阵中生死不知的两人倒是急得直跺脚,待瞧见得胜的金军将毫无反抗能力的二人首级割去后,也才恼怒喝道:“岂有此理,掠阵之人为何不拦着?”

    只是,赵朔这话喊出来后,楼车之上的众人却都是纳闷的拿眼瞧他,黄杰倒是淡然一笑:“胜者取首级邀功本是惯例,怎么?就许我们取了首级,不许人家也取?”

    此时,战场上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宋军这边得胜之人也在去了落败者的首级和马匹兵器转回,所以如此看来,的确是总不能就许了宋军割人家的首级,不许人家割了宋军的首级。

    待得双方出战的人人员顺利归了本阵,黄杰便又颁布了下一阵约战的帅令,自然有使者持令前往金军告知。待得信使持令前往后,黄杰便也亲自起身,与杨可世拱手道:“杨将军,下一阵便有劳了!”

    “末将得令!”杨可世却是不苟言笑,正正经经与黄杰行了军礼后,便也迅速下了楼车,很快也就见得宋军的车阵之中同时开出十数道门来,一队队身穿红袍红甲的宋军步卒、弩手、骑兵便也快步而出,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推着鸡公车(独轮车)军士尾随在队中,最后还以人力推出了整整三十六辆战车。

    莫约用了小半刻时间,也就见得这些人迅速在宋军的车阵之前布设出了一个超大型的四方战阵,黄杰等人立在楼车上俯视来看,但见得方阵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仔细瞧来,还真是兵卒布阵如环,一环套着一环。虎贲盘踞如阵,一阵连着一阵。

    “不错!可见杨将军当真是已得了这平戎万全阵的精髓!”折可适一边抚须,一边点头道:“平戎万全阵,虽是可大可小,但如眼前这般仅万五人马便全了阵图,实属不易也!”

    这“平戎万全阵”,乃是宋太宗在位期间御制的一套作战阵法,取名为“平戎万全”,可见被视为得意之作,寄托全能应对边患之意。

    当初这一阵法出台后,大宋曾在军队与边防中付诸实施,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就曾盛赞道:“所以挫驰突之锐,明坚重之威,循明摘实,知神谋之有在矣”。

    据《武经总要》前集卷七的文图记载,完整的“平戎万全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其主力为中军,由并排三个方阵组成,各以一名大将统领;每阵各方五里,周长二十里,计七千二百步;三阵之间皆相隔一里,阵面共宽达十七里;在中军内三个方阵中,每五百步设战车一乘,每车配备“地分兵”二十人;每阵战车计一千四百四十乘,每阵另配有“无地分兵”五千人。合计中军三阵共配备车四千三百二十乘、士卒十一万零四十人。

    中军每阵除拥有战车外,士兵分别配备有拒马、长枪、床子弩(大型连发弩机)、步弩、步弓、刀剑、盾牌等武器装备。

    此外,每阵还有“望楼车”(可移动的瞭望楼)八座,每楼有“望子”士兵八十人。左、右翼军阵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骑,共六千二百五十骑。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骑,共三千七百五十骑。即左、右翼每阵一万骑,两阵共计两万骑,另有探马六百五十骑。前、后军阵亦各两列骑兵,前列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骑。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骑,共一千八百六十骑,另有探马四十骑。前后阵各五千骑,共计一万骑。

    左、右、前和后军阵全部由骑兵组成,包括轻骑兵和使用骑枪、骨朵及团牌等装备的骑兵。

    因此,一个完整的“平戎万全阵”布设下来,共投入兵力需要十四万余人,而在所布置的五个军阵中,其主力无疑为超过十一万人的中军阵。

第一千零五六章 【变阵】() 
需要指出的是,中军阵所拥有的战车与先秦车战之战车应完全不同,并无冲锋攻击的作用。《武经总要》在描述车在战争中用途时称:“车战三代用之,秦汉而下浸以骑兵为便,故车制湮灭”。

    以后,西晋马隆及唐代马燧在作战时使用过车具,但主要以配备鹿角之类器械的车发挥阻击功效,另外还可载运兵甲。至宋真宗即位初,也有人献战车之计,也大致是用车体为掩护战具,在平原上防御敌人骑兵冲击:“此数者皆谓以车为卫,则非三代驰车击战之法,然自足以御敌制胜也”。

    “平戎万全阵”中的战车,同样配有拒马等装备,实与马隆、马燧所用之车功能相类,主要承担防御功效。因此,中军阵以步兵为主体。而前、后、左、右四阵由骑兵组成,总数仅有三万骑,显然为中军之辅助力量,主要承担警戒和掩护任务。

    根据以上部署情况,可见“平戎万全阵”明显是以步兵为主的阵法,体现以步制骑的战术意图。从该阵法布局上看,步、骑、车排列整齐有序,气势不可谓不壮观,但就实战角度而言却不能不说存在巨大的缺陷。

    首先,若按其阵图部署,方阵总宽度达二十里之遥,这就势必对地形提出苛刻的要求,唯有在宽大平坦且无障碍的地带才能使用;其次,阵形庞大沉重,既设前锋、殿后、中军、左与右翼四个方阵,中军之内又再设三个车营,实有重复之累,很难快速布阵,实际操作性不强,甚至会出现未及列阵已遭敌袭的情况;再其次,缺乏机动性,不利于调度和灵活应变,一旦侧翼或后部被对手攻破,全阵都将陷于混乱;最后,这种阵法的本质是防御性,是摆出全面防守的态势以应对敌军的进攻,如果当敌军撤退时,只有前锋和左右翼部分骑兵能够追击,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军则无法迅速反应,不具备进行运动战的能力。

    因此,这种静止状态下壮观的阵法,其实被动呆板,既不能“平戎”,事实上也无法发挥“万全”之效。

    而如今就在宋军眼前,由杨可世亲自率军布设的阵型,就要比这所谓完全的“平戎万全阵”精简了许多。

    首先,整个阵型虽然依旧还是五军并列,但人数只有一万四千四百人,仅是全阵所需十四万余人的十分之一。其次,全阵的宽度仅为三里半、长度为二里,折现在战场上所占区域也不过是东西一千二百余步,南北一千步,所占区域正好在总长三千步的战场南侧。

    此外,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十八队,每队十六骑,共二百八十八名骑兵。后列十六队,每队十二名骑兵,共一百九十二名骑兵。两列共四八十名骑兵,另加探子(侦察)二十名骑兵,总共五百名骑兵。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五千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六百名骑兵。在加上探子和预备队(将领亲卫队)共三百名,杨可世的这个“平戎万全阵”总共有八千四百名骑兵。

    剩余的六千步卒,倒也十分平均的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