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业徐州-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为了徐州百姓,二公子岂是强人所难之人呢?这名声要是传出去,恐怕影响二公子的声誉啊!”

    陶应叹了口气也对曹宏喊道:“曹大人,你想多了。我费劲周折要寻夏侯玄不为他事,只因他是诸葛子喻的叔父而已。子喻投奔我,我便想让他了无牵挂。如今见诸葛大人无碍,我也就放心了,他在郯县还希望曹大人要多多举荐啊!”

    陶应说完,旁边诸葛瑾还在劝,陶应忙对诸葛瑾说道:“子喻,人各有志,算了吧!你也莫要为难诸葛大人了?待会若诸葛大人让你投奔郯县,此事就不好看了。还不如接了你兄弟姐妹,咱们回彭城吧,曹操两个儿子已经在石亭等的不耐烦了已经!”

    有一种方法叫声东击西,就例如在古玩市场买东西,当你看中一件未被发现价值的宝物时,聪明的人往往不去关注他,反而去关注另外一个不值钱,到时候连买带送就将宝物拿走了。

    诸葛瑾毕竟才二十岁,虽然他心智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做事方面难免还是有些不成熟。俗话说,父母不在,长兄如父,如今叔父不愿跟着去彭城,在陶应的劝说下,诸葛瑾只好做好自己这个长兄该做的事情。

    于是诸葛瑾只好有些失望地朝城上喊道:“叔父,既然咱们各为其主,我也不勉强了。叔父之才想必刺史大人定会重用,侄儿也无需担心了。叔父亦不要牵挂侄儿,我定会带好弟弟妹妹!”

    诸葛瑾说完下马便朝城上诸葛玄磕头起来,磕了几个头之后,这才又上马喊诸葛亮与诸葛均,让他们带着妹妹出城。

    陶应似乎也有些不耐烦的朝城上喊道:“曹大人,我赶时间,我数万兵马可耽搁不起,快点打开城门把子喻弟弟妹妹放出来吧,我们要走了!”

    见陶应居然不纠结诸葛玄了,曹宏心中有些疑虑。但是他也是有识人能力的,刚才跟诸葛玄交谈,诸葛玄言行之中无不透漏出他大族的贵气,又学识渊博,难道陶应真的只是为了让手下诸葛瑾放心才回的郯县?

    不过不管那么多了,为了早日将这个瘟神打发走,曹宏忙挥挥手让士兵将诸葛亮与诸葛瑾还有一个小女孩带下去了。

    陶应假装无所谓甚至更多的不耐烦,但是心却提到了嗓子眼。一直看着士兵吱呀一声将城门打开,然后两个士兵将诸葛亮与诸葛瑾带出来,送过吊桥,陶应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两个小孩慌忙朝诸葛瑾奔去,诸葛瑾下马一手搂住了一个激动的眼泪都掉了下来。他们三兄弟一个妹妹最是凄苦,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不在了,于是他们三个只能去投奔叔父诸葛玄。

    却不想这时徐州还偏偏起了战火,曹操开始了第一次征伐徐州,诸葛瑾与叔父走散了。按照以往的历史,诸葛瑾去了江东,后来被江东孙权的一个亲戚举荐在江东做了官。最后官至大将军,他儿子更是牛,虽然他儿子结局不是太好。

    然后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继续流浪,最后叔父也死了,诸葛亮更是沦落到了在隆中种地,要不是刘备请他,估计这一辈子他都只是一个农夫了。

    不过幸好他们在徐州碰到了穿越而来的陶应,也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到底会怎样下去,不过至少有一点,他们兄弟现在开始就再也不用分开啦的!

    望着几人的团聚,那场面有些感人,陶应的家至少是没这么亲了。天已经不早了,陶应还没等诸葛瑾说完话,甚至陶应还没真正的去打量诸葛亮便令亲兵过来一人抓起一个小孩放在了自己的马上,然后李典过去把瘦的干黄的小女孩拎到了自己的马上,像拎个小鸡一样。

    亲兵回到了队伍里,陶应紧绷的心这才松下了。惊喜过后,陶应又开始炫耀了,也不管话说的合不合适骑马在城下指着曹宏大喊道:“曹大人,你说我这两天不惜成本的四处寻找诸葛大人是为何吗?”

    “因为他学识渊博,不过我先了你一步,哈哈!”

    曹宏在城上无不炫耀起来,陶应也跟着哈哈大笑道:“非也,我眼光岂能与你一般,我真正要寻的是诸葛瑾的弟弟诸葛孔明非诸葛玄大人也!你个傻……”

    一说到傻*;似乎这样说显得自己太没素质,或许因为等到了诸葛亮,陶应太开心了吧,竟然差点忘了注意自己形象。

    陶应说完那笑声诡异的让诸葛瑾都有些害怕,曹宏不信,陶应又指着诸葛瑾说道:“诸葛一家出尽才人。诸葛大人虽然也才华横溢,但比之子喻和孔明差也,子喻有大将军之才,孔明有王佐之才,将来天下定将是彭城的天下!”

    陶应说完勒马便哼着小曲朝城外而去,曹宏忍不住在心里骂了一句:“傻逼!”不曾想的是陶应也在心里用这个称呼返还给了曹宏无数次了!

    一听陶应说自己有大将军之才,说自己弟弟有王佐之才,诸葛瑾那个震撼啊!自己与陶应不过相识两三日,而自己弟弟诸葛亮更是与陶应一面都没见过,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弟弟有王佐之才?难道他能预见未来之事吗?

    不过现在哪里还能顾得那么多事,自己主公已经重新领兵朝石亭镇而去,诸葛瑾也赶忙骑马跟了过去。

    八月初的石亭镇连绵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陶应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大雨,心中满是顾虑。石亭镇的房屋已经修建好了,大街也修建完了,唯一不好的事情就是那些树很少,因为这里原本都是些农田。

    陶应正琢磨着来年春天怎么从别处移植些树来呢,但是眼前他需要思考的显然不是这个问题。

    陶应本对孔明充满了希望,他以为他就如同落魄的刘备突遇孔明一般,自己很快就能开始自己的王图霸业!

    但是令陶应崩溃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年方十四岁,还是一个孩子啊!比自己小了十岁,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是再聪明也毕竟是个孩子,他还没有后世那种可以统帅千军万马的能力与威望。

    陶应想给他请个老师,但是徐州能教他的人却还当真没有。原本陶应准备请张昭来教他,但是又觉得张昭是不是太过于迂腐,而且张昭又是主降论者,到时候曹操强大了来打彭城,他要是糊弄诸葛亮,让诸葛亮投降了该怎么办?

    外面雨声不断,陶应出神的望着窗外雨滴滴落在荷塘里泛起的阵阵涟漪。此时的诸葛亮正一脸好奇的拿着毛笔在纸上写着东西,诸葛瑾训斥他不要动那些纸张,纸张太过珍贵,诸葛亮只好放下毛笔在屋里有些局促的站着。

    不一会小兵来报说曹丕要吃甜食,府上做的饭菜他不愿意吃,曹丕也吵着要回兖州。陶应有些心烦的说道:“不吃就让他饿着,饿狠了自然就吃了!”

    曹丕今年才8岁,他跟诸葛亮比起来,太过于娇惯。曹植只有三岁,只是一个能走的小熊孩子。这一切都让陶应大失所望,他印象中曹丕和曹植应该都是大人的,却没想过如此之小,这下自己简直就是自作自受,闲着蛋疼就算了,闲着倒好居然替人家养小孩子去了,搞的自己这么伟大!当陶应第一次见到年幼的曹丕和曹植,心都碎了。

第一百零一章 顽劣的诸葛兄弟() 
(谢谢飞鸽03的打赏,我会更加努力写下去!)一个人有些失神的望着窗外,似乎心里只有一滴滴雨滴落在心扉上的声音了。突然寂静的屋内,身后当啷一声响,陶应转过脸去,却瞧见诸葛均将一个花瓶打破了。诸葛均望着地上的碎花瓶,又抬起头望了望陶应,他一脸的惊慌。

    望着陶应有些冷峻的脸,诸葛均吓的眼泪都从眼角流了出来。但是他却也不敢出声,只是这样怯怯地望着陶应。旁边诸葛瑾见状慌忙跪下赔罪起来:“主公……”

    陶应叹了口气安慰了起来:“无妨,无妨,只是一个花瓶而已。还有,孔明,你爱玩爱毛笔,也别在那里站着了,拿去玩吧!”陶应说完,叹了口气,从门边拿了把雨伞撑开,陶应一个人走进了风雨中。

    屋内传来一阵哭喊声,原来是当陶应走后,诸葛瑾已经开始教训孔明和诸葛均了!陶应听到声音,却没有回头,只是径直地走出了小院。

    绕过一条石砖铺成的大街,陶应一直走到另外一处大宅中,这里面住着的就是曹操的两个难缠的少爷曹丕和曹植两人。

    在石亭镇驻扎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很快就到了九月份。有许多难民纷纷从兖州逃难而来,正好补充了石亭镇的人口,随着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很快陶应修建的石亭镇就已经爆满了,为了控制人口,陶应便下令挑选工匠以及会教书的先生留在镇上,其他人一律在城外分与土地。

    仅仅九月份一个月,石亭镇人口就增加了近两万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朝石亭镇蜂拥而来,陶应又不得不召集镇上的先生和有些威望的人出来组织百姓,然后将石亭镇到虎贲城和兰亭城之间的土地分给他们。

    这一忙碌,陶应便整整又忙碌了一个月时间。时间到了十月份,陶应才将难民安抚完毕。随着难民的增多,陶应已经隐隐猜测到兖州肯定战败了。诸葛瑾从逃难而来的百姓口中得知,兖州如陶应所料一般,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吕布骑兵催枯拉朽似的将曹操大军打败了。而且吕布更是在濮阳差点杀死了曹操。

    十月份就要到来后,安抚完了百姓,陶应又挑选了一名比较有威望的人当了石亭镇的镇长。随着逃难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陶应对石亭镇的期盼,陶应大手一挥手,将石亭镇改为了破曹郡,直接将这个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小镇提拔成了一个县级市。

    离开破曹郡,陶应便领兵回彭城。秋天慢慢到来了,北方的秋处处弥漫着一种悲的味道,或许这就是叫伤秋吧!

    回彭城的路上,经过武原。似乎自己上次从武原经过,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吧!一进武原,陶应便感觉到了一股家的味道。

    在彭城国,陶应的地位简直与神仙并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把陶应供了起来,大小村子边甚至还修建了很多陶贤庙,现在的陶应在彭城国,那可如同刚建国时期的**一般啊!

    百姓对陶应崇拜到了极点,就变成了信仰。有了信仰,人的心就能够团结在一起,团结了,就会变的更加强大!

    陶应望着拥护自己百姓,陶应发誓要把彭城国打造成汉朝最富有的地方,除了治所彭城外,其他诸县的百姓又岂甘落后?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陶应曾下令修建一条从彭城到武原的大公路,没想到从二月份开始,到现在,仅仅八个月时间,一条宽阔的能容得下五辆马车的大路便真的出现在了陶应眼前。

    陶应都感觉这是件不可思议的奇事!

    武原迁来了近几十万百姓,百姓齐上阵,八个月的时间就修复了武原城,而且又重新修葺了当年陶应与赵云和徐盛结义的三圣庙。而且还在那里办起了庙会,庙会更是一个月便有一次,陶应来的这一天恰巧碰到了庙会,那数万人的庙会,当真让陶应开了眼界。

    听闻陶应领兵从石亭镇回来了,武原县令领着乡绅百姓皆在边界处就等候着了,只是陶应却说自己是路过,不愿惊动百姓,于是只是写了一封嘉奖信,鼓励县令继续清廉为官,然后便绕道而去。

    武原县令返回了武原,陶应顺着马路便一直朝彭城而去。一路之上,宽敞的大路两旁皆种满了庄家,一眼望过去却很少能看到村庄。路边有的只是一条条小路,小路是通往离大路非常远的村庄的。

    古人皆以村庄遍布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繁荣,但是陶应却不以为然。他让陈登督促修路时便已经下令,任何人不许在大路之旁修建房屋村庄,因为这些交通最为便捷的地方他可是有大用的,以后彭城开始发展工业时,那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这大路两旁的!

    从武原到彭城,路程不过一百五十多里路,陶应骑着马领着近万兵马用了一天一夜才赶到彭城。第二天晌午赶到彭城,远远到达彭城边界,陶应又领略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这里的人口稠密度特别高,每走一里路不到就能看到成片的村落。

    一个村落连着另外一个村落,一个乡连着另外一个乡,甚至每个镇之间都已经连在了一起。百姓居住的地方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天地却少了,很少能能看到像武原县那样的成片的庄稼了,这让陶应又开心,又隐隐约约有些担忧。

    人多是工业化的基础,也是特大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但是人多同样会带来太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土地,这么多百姓如何生存?如果以后闹了饥荒,或者打仗,要养活彭城近百万百姓,这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啊!

    不过,现在似乎不是该想这件事情的时候。

    沿着彭武大道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