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下船不久的首要任务还是组织登陆的远征旅官兵开始构筑纵深两里、连绵五六里战线规模的左右的滩头阵地。
平均每人只负责一米左右的堑壕和不到一米左右的交通壕相比冷战早期或二战时代的的陆军任务上还是轻松了很多,因此尽管队伍有些疲惫,但在工具和经验都不缺的情况下还是在天色将要黑下来之前完成了初步工事的建设。
整个夜间,五六里左右阵地前沿篝火通明,有过不少作战经验的远征旅官兵已明白怎样在保持休息轮值的情况下有效应对夜间强敌可能的进攻了。
不过,不论是远征旅过去的作战经历还是部队的作战条例,假想敌对象都是一支指挥得当、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对手。可是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都如顺朝位面的海南那般强大和精明,也并不是所有的敌将都会拥有合格或者优良的素养并对新式火力十分了解。
大概在第二天午后,部队登陆整整一昼夜之后,至少两万左右规模的敌骑才云集起来,并且阵前不远处的斥候才逐渐增多。
按照常理,前线的远征旅官兵估计对手的进攻会在夜幕降临后展开,毕竟那个时候相对来说最有利于削弱拥有更多先进火力一方的优势,而且在进攻前应该投入一部分兵力在多个方向上展开试探性的进攻。
可结果却是:对手竟然大摇大摆的在远征旅阵地前大概一里左右的距离上集结大量骑兵,似乎准备在白天就发动进攻。
面对这种对手,远征旅也就不怎么给面子了。田见秀也迅速而果断的下达了开火的命令。不管对手看起来是怎样的愚蠢,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避免近战、避免伤亡损失总是对的。
连绵不断的白色烟雾炼成一线伴随着密集的铳声,但这白色的烟雾并不像以前无后座力散弹炮开火时那样浓密的影响视线。这是夏地新式军队第一次在实战中大规模运用射程更远的后装线膛枪。
顺朝位面海南原来比夏地高的多的工业工艺基础也让这些后膛枪的水平普遍都有九子毛瑟的水平,再加上平时严格的射术和训练,几乎每个士兵都能熟练的掌握六百米内的测距本领和有效的利用标尺来瞄准,最大限度的避免弹道打空。
同时在这个距离上开火的还有几百只做为炮火和支持武器开火的四号重型散弹枪,在拥有特定工事为掩蔽的时候,这些后坐力巨大如抬枪一般的武器可以在专门的火力点上用支架勾住木梁展开火力,相比“二人抬”的方式更增加了精度。
这似乎并不是一场像过去那样的激烈战斗,而更像是一场火力表演。两千多支后膛火器在第一轮开火中打出的一万几千发子弹在短短不到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打到了至少四分之一刚刚聚集起来的敌人还有大量的马匹。
这样猛烈的打击面前,就算对面的马队具有平庸列强级别的伤亡承受力也显然会被短时间内被击退。
可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眼前的对手在这样的打击面前甚至连崩溃的意识都没有反应过来。大概刚刚意识到要逃跑的时候,远征旅的第二轮火力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
就这样,当第一次交锋几乎没有任何波折,以远征旅摧枯拉朽的态势就让对新时代的火力似乎毫无了解的两万云集起来的敌军留下了近半的尸体。
当然,因为出征前夕张伟的告诫,田见秀这一次在用兵上还是极为谨慎的,并没有急于占领对手的定居点而是在建立巩固的滩头阵地之后在图上标注的大致维持附近尝试着展开挖井作业。
当然这样以来整个队伍也不可避免的要派出营战斗群为规模的目标去掩护勘探队在纵深更深一些的地方展开勘探和开采作业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油井开采方面夏地的起点终究不是零,在大概南北朝时代就用简陋的顿钻和竹管开采油井做为普通燃料的经验。此时的夏地至少可以生产看起来还算像样的铁皮管了。配合上比传统工艺更好一些的钻头设备,在不要求近现代级别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对不到二百米左右深度的地方进行试探性的开采并没有遇到大的障碍。
只是即便在确定存在大量油田的地方,也没有在前几次试采观察中发现大量的石油。
这种不好的运气当然也并没有持续多少时间,在整个远征旅在海湾一带登陆半个月之后终究还是有了一些收获。在第四次试采的时候仅仅开掘到大概百米左右深度的时候终于有那黑色而并不算太过粘稠的液体从准备好的铁管内流了出来。
(本章完)
第366章 围困()
成功开采出石油的油井大概在距离登陆场二十五公里左右的距离上,说远不算远,但说近也绝不算近。对于没有配备多少马匹的队伍来说,从滩头据点抵达油井据点至少也需要将近一天左右的时间,实际上超过了两支营规模的部队依靠直接望远和哨探就能够有效保持联络的距离了。即便这一带的地形似乎还算平坦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部署在油井附近的以护卫部队为主的千余人就成为相对孤立的千余人了。相比后来的油井,此时夏地的运输手段也是极为简陋的,基本上以人力车为主。这还是建立在这一带的地形似乎很平坦,方便车辆运输的前提下。不过即便如此,完成一趟运输任务也只能一次运载不到百吨左右的时候。
田见秀当然并不为油田的产量发愁,张伟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海湾一带。按照之前的计划,只要这一趟行动能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运回大概两三千吨左右的石油那就算成功了。如果再多的话,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产业也刚刚起步不久的夏地也难以在最初阶段就提供足够的运力。主要的寄望还是在于更容易开采,而且也没有太多地形地理变迁问题上的顺朝位面的苏门答腊岛上。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油井据点的安全。如果对手大多是部队刚刚登陆后不久遇到的那种对近现代火力一无所知的货色,并且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先进火器,那么就算是十万主力大军来袭,也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可是之前不少作战经历还有张伟在军事条例上的教导还是更让田见秀按照更坏一些的准备来做预防。
除了用比较有针对性的胸墙工事代替过去常见的堑壕和交通壕之外,在据点的外围还修筑了不少的用于照明或袭敌的明沟暗渠。这个时代的油田开采采收比还是很低的,开采出来的时候几乎大部分不得不浪费掉。因此在夜晚的时候利用开采出来的不得不浪费的油料完成了阵地外围二百米范围内的基本照明需求,让夜间来临的时候,警戒部队的火力也可以如同白昼一样有效的发挥。
登陆后不久的那次摧枯拉朽一般的胜利还是巨大的震慑住了两河下游,太阳王朝南部的居民们。见到上岸的人并不算太多,也并没有展开扫荡的打算,这里的大多数人仅仅只有一部分逃亡,大部分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只是再也没有人敢逼近到距离远征旅官兵至少两里以内的范围内了。
不过当一个多月的时间渐渐过去,并不算寒冷的冬天过去,草木变得比之前更为茂盛的时候,情况终究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队伍于夏地南部登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后,太阳王朝终究还是做出了有效的反应,从两千里左右的范围内集结了包括整个西部地区在内的大概二十万规模上下的人马从多个方向逐渐向南部的两河下游逼近过来。
这一带多少也算是太阳王朝经营许久的地方,如同西汉前期的匈奴一样有很多专门的粮草囤积之地,再加上远远比后世的欧亚大草原东部更为富饶的水草和牲畜,还是让大军在多路集结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这一次出征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不论是上一次的远征还是这一次的警讯,夏地那些先进的火力带来的威胁和诱惑都太大了。只要集中绝对意义上兵力优势取得一次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哪怕是迫使对手有限妥协投降不得不放弃一些军火逃逸,也会避免之后面临更大的危机。远征大漠以东的敌境看似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在对手增援根本不可能很快到来的南部腹地。对之前那次远征的失利并没有太过详细了解的不少人还是有着必要的信心的。
当然,在大军再次来袭的时候,太阳王朝的大军在拥有不少高层幕僚的时候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无脑的选择在白天如被打靶一般的摊牌,而是企图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在油井据点以外大概两里左右的距离上修筑胸墙壕沟,准备通过围困的方式先解决相对孤立的这一千左右的强敌。
在这个时候,一个选择也摆在了田见秀等人的面前:面对不再愚蠢的规模庞大的对手,要不要立刻展开一次摊牌?等待着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展开进攻?如果没有出发前的那些顾虑,拥有不少作战经验的田见秀当然会选择立即同对手摊牌。就算四千人规模的钢武器黑火药部队尚不足以面对超过十万规模的敌骑兵主力赢得绝对优势,加上超越不止两个时代优势的近卫排也足够了。
权衡再三之后,田见秀等人还是决定等对手围困油井据点的大营稳定下来之后再有效的展开一次突袭。至少要废掉对手的机动力,能够达成反包围的态势当然就更好。因为如果在此时贸然决战,对机动力占优且国力还不俗的对手就很难通过一次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最大限度的震慑对手了。
通过无线电联络,这个作战方案当然也得到了油井据点负责人的赞同。经过两个月以来的准备,油井据点附近早已储备了可以维持至少半年左右时间的食水,还有大量储油池。一时间的围困只要不拖延太长时间并不算是什么问题。
见到这些貌似强大的对手在自身处于严重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应对如此消极,似乎太阳王朝大军行动的决心也变得更大了。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投入少数人在油井据点的外围构筑工事,见到似乎援军反应十分迟钝之后就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开始做好围困。
当然,让田见秀有些不满的是:似乎敌人觉得十万左右的兵力展开包围圈就已经足够了,仍然维持强大的机动预备队,因此油井据点内的近卫排和其他护卫部队也决定展开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把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
(本章完)
第367章 夜袭()
同以前那些对近代武装非常熟悉的对手不同,前来的敌军虽然也还算有些头脑,修筑起简单的齐胸高度的土墙,大概类似长平之战时代的那种没有训练的外行都能轻松构建的东西。但还是大大低谷了新式火力的威力和战斗力。就像甲午战争那些用太平军时代的湘军战术面对日军作战的教训一样。
平心而论经过太平战争时代的锻炼还有洋枪洋炮投入战场的经验,晚清时代洋务运动时期那些军队修建的防护墙工事还是有相当水平的。基本上像样的防勇主力大多数士兵都会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相关专业训练。行军作战的时候整个一天左右的时间会花上半天左右的时间来修工事。
可是在古典时代,除了古罗马军队以外的很多武装都不会拿正规部队用于干这种活的。就像在条件不合适的时候实行小班教育会扩大校园暴力问题一样,让一支古代管理水平下的正规军去干这种活,很容易诱发部队内本就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常都是靠部队里转门的后勤人员或者临时征集来的人手来干这种活。
因此太阳王朝修建的那些胸墙,标准基本上是针对比较常见的床弩一类目标,或者明代水平比较方便机动的轻炮所准备的。然而这样的土墙在新式武装面前早就变的不那么可靠了。
经过之前的不少作战,此时的远征旅官兵也早已不是很多决策还要指挥人员随机应变临时思考的军队了。防御中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之敌很显然属于一种并不那么容易在白天能够轻易对付的“强手”因此突袭还是选择在了夜里来进行。
油井据点用于夜袭突击的部队只有五百人左右,共分成四个连队,勉强在两里左右的范围内可以维持最基本的散兵线攻击队形。平均每个士兵相隔几米之远的情况下即便在工业时代也算不算落伍的队形了。
自身只有黑火药武器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摆开这种攻击队形很显然的原因是平时那远远超过正常部队的训练标准和过去不少战事的考验。
太阳王朝南部地区的战备意识虽然不强,可是那些从北面赶过来的援军都是在内争和大统一战争中久经考验的队伍,基本的夜间警戒意识还是有的。距离主阵地大概百步左右的范围内也有不少用于境界的据点提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