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鸾归桐-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域苦于匈奴压迫重敛,皆愿归属汉朝,故请求东汉复置都护。

    刘秀以王朝初建,未准所请。

    匈奴遣使奉献,刘秀使中郎将刘襄答之。

    想起去年刘秀还为了匈奴进犯怒发冲冠,郭圣通只能说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至于正义?

    或许在匈奴人看来,大雪封边,他们为了族人为了孱弱的母亲为了嗷嗷待哺的孩子来劫掠汉人也是正义的吧。

    而如今汉朝重新强大起来,匈奴内部又争斗不断,利益驱使着匈奴人低下头来。

    四月,刘秀为弘扬儒学,封孔子后人孔志为褒成侯。

    越嶲任贵遣使奉计归顺,又给汉朝注入了新血液。

    九月,平城贾丹杀卢芳将尹由来降。

    总算是了了刘秀一桩心事。

    十二月,刘秀再度为奴婢问题下诏: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民,卖者无还直。

    建武十五年在喜气洋洋中踩着碎步来了。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郭圣通终于看见了一丝曙光。

    只是还不等她沉下心再三斟酌拿出最后的计划,长秋宫的台阶差点叫人挤破了。

    汝南太守欧阳歙被刘秀任命为大司徒。

    与此同时,建义大将军朱祐被撤职。

    欧阳歙的夫人是第一个请旨求见的,她委婉地表达了欧阳歙不是很想当大司徒的想法。

    郭圣通明白欧阳歙的担心,但她只能支持刘秀。

    于是,她也委婉地表达了陛下觉得你家夫君可用,那你家夫君就一定是有能力的。

    怎么能临阵脱逃?

    欧阳歙夫人勉强笑着走了后,郭圣通又迎来了功臣们的夫人。

    这回,她倒可以给个敞亮话。

    想功成身退,自然是可以的。

    于是,她终于得着了些笑脸。

    可独自一人时,她却只能是苦笑连连。

    刘秀啊,刘秀,远胜过高祖。

    他礼遇功臣,给他们荣华富贵,但也仅仅是到这里了。

    他一直在刻意防范功臣,使得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但实际在朝政上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能真正拿主意说话的,只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

    而这三个人还为避猜忌,一丝恋权之心都没有,极力求去。

    历史有时候真是个怪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套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文景二帝时,丞相位重,连窦太后和王皇后想为兄弟加爵都做不到。

    可到了武帝时,武帝强势霸道的吓人。

    在他手里做丞相,能得着什么好下场?

    武帝十三个丞相中,几乎都没得着好下场。

    以至于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后,跪地拒不肯受。

    武帝发了场火,公孙贺才勉强受之。

    刘秀如今也变成了武帝,大司徒之位也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置。

    可郭圣通不得不说,刘秀是正确的。

    皇帝和臣子间本就是拔河般的关系,谁强势谁就力大。

    郭圣通也不愿看到疆儿即位后还要看大司徒大司马的脸色,甚至连婚姻都要受他们操作。

    她万万不能接受!

    所以,虽然理解欧阳夫人,但她什么也帮不了她。

    其实,也不算完全没有余地。

    欧阳歙完全可以效仿李通,什么都不要地辞官还乡。

    但他到底还是舍不得,到底还是有奢望。

    他希望得到权势,还希望得到平安。

    哪有这样完美的事呢?

    刘秀并没有对此关注太多,他的心思全都花费在匈奴上。

    他不认为匈奴的示好能让他忘记过去他们的罪行,为了让死去的冤魂安心,他选择了出击。

    二月,刘秀遣吴汉北击匈奴,又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人置居庸、常山关以东。

    匈奴或部遂转居塞内。

    刘秀因此增边郡兵数千人,筑亭侯,修烽火。

    到了三月,郭圣通总算把治理黄河拿到了台面上来。

    王吴提出了堰流法,即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

    奏章一上,不管可不可行,朝堂一时哗然。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了。

    王莽称帝时,黄河在魏郡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后,王莽因河水东去,免了王氏在元城的祖坟可以不受水害后弃而不治,导致黄河“侵毁济水”。

    刘秀立汉后,也不是没起过治理黄河的念头。

    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

    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但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塑,缘堤垦殖。

    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

    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

    宜须平静,更议其事。”

    说来说去,还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啊。

    刘秀因为财力不足,到底还是作罢了。

    如今国库自然也还算不得充盈,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已经到了有钱没钱都得治理的地步了。

    河南郡境内黄河河道大幅向南摆动,造成黄河、济水、汴渠各支派乱流的局面,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庐舍皆被吞没。其中兖州、豫州受害尤重。

    郭圣通因此拒不接受等财力富余些再来治理的说法,她认为现在治理黄河虽然会使得未来几年在财政上都捉襟见肘。

    但沿途百姓能安居乐业,能安心发展农业,不比年年还要拿出巨款来救灾好的多?

第三百二十一章 措施() 
绚丽的云霞在沉默的天空中肆意燃烧着,慵懒的春风吹进葳蕤的梧桐树,滑落一地光影斑驳。

    树叶哗哗作响,落到人耳边,愈发显出殿内的寂静。

    飘逸的轻纱漫落下来,一盆白丁香摆在黄花梨条案上,微黄的灯光中,满树洁白的花朵美的剔透。

    郭圣通把目光从丁香花上收回,深吸了口气:“我不能同意搁浅治理黄河的计划。”

    刘秀对她的执拗毫无意外,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她随手拿起书案上的奏章翻开来,不屑地嗤笑道:“拿孝武帝打匈奴当例子?

    这和治理黄河能是一回事吗?

    也就这些人都住在洛阳城里,半点都感受不到黄河决堤的危险,才能说出等财政富裕些再治理黄河的话吧。”

    她啪地一声丢下奏章,望向刘秀:“治理黄河短期内的确让财政紧张了,可是沿岸州郡会因此换发生机,民心也能得到安定,何乐而不为呢?”

    刘秀见她情绪要激动起来,终于开口了。

    他声音低柔,如道潺潺溪流,冲进她的心底,“朕知道,朕知道你说的对。

    这些人,眼光的确是短视了些。”

    他站起身来,踱步到舆地图前:“如果现在不加以治理,到疆儿手里时局面只会更糟,要花费的人力财力会更难想象。

    更不要说,在这期间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朕是汉室天子,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

    他回身走到黄河流域的模型前,取过紫檀木杖划破汴渠。

    霎时间,洪水东侵,连原来的引水水门都沦入黄河中间。

    这就是不加治理的结果。

    他闭了闭眼,“朕明天会在朝会上拍板。”

    翌日太阳直照进千秋宫的内殿时,朝会的消息断断续续地传进郭圣通耳里。

    还是有人始终反对治理黄河,认为黄河入汴,对幽州、冀州有利。

    而加强左堤就会伤害右堤,左右堤都加强,下游就要发生险情。

    不如任水自流,让百姓迁居高处,既可避免灾害,又可省掉治理费用。

    王吴坚决反对,以为不能把一切交给无法被控制的黄河,“假如黄河入汴后又改道?

    那又该如何?

    黄河已经数次改道,只有按住它才能保住沿岸农田。”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

    治理黄河,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为了我大汉江山绵延,臣以为治理黄河迫在眉睫。”

    他正义凛然地扫视群臣,仿佛谁再提出反对意见那就是不盼着汉室江山永固。

    刘秀莞尔,剑眉一挑,下了最后的决断:“既如此,王吴,朕令你全权主持治水事宜。

    可有信心?”

    王吴执着笏板躬下腰去:“臣绝不辱命。”

    两刻钟后,听着消息的郭圣通长舒了口气。

    她站起身来,目光越过连绵宫阙,直到天际边。

    *****

    一旦定下要治理黄河后,整个汉室便如同一只能吞噬天地的巨兽般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四月,王吴至黄河,率十万军民开始治水。

    他认为,黄河之所以频繁决堤,是因为黄河中上游水少沙多,导致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

    时日一长,导致下游河床上升,形成了地上悬河。

    河水超过河堤,逢着暴雨天,怎么能不决堤?

    王吴因此提出要在两岸新筑和培修大堤。

    黄河入海因此会比原河道缩短大约一半的距离,下游的压力会变小。

    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河床淤积速度就会大大减缓。

    黄河主干能低于地平面,就能减少决堤的可能性。

    按照计划,王吴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筑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

    这会固定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使得黄河能够长期安流。

    堤成后,王吴将治理汴渠。

    汴河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是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

    经过反复试验后,王吴决定让黄河和汴河分流,复其旧迹。

    即从渠首开始,黄河和汴河并肩齐驱,主流行北济河故道,至长寿津转入黄河故道,以下又与黄河相分并行,直至千乘附近注入大海。

    在济河故道另分一部分水“复其旧迹”,即行原汴渠,专供漕运之用。

    这个计划,须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绝水,立门。

    不光工程量大耗时良久,还极其有难度。

    推演时,王吴便发现如何选择取水口位置是关键。

    倘若水口选择不当,不是黄河北迁引不过来水,就是黄河南徙,渠口被淹,河、汴混流,汴渠淤塞。

    王吴为此费尽了心血,最终决定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

    在汴渠引黄段的百里范围内,约隔十里开凿一个引水口,实行多水口引水,并在每个水口修起水门,人工控制水量,交替引河水入汴。

    渠水小了,多开几个水门;渠水大了,关上几个水门。

    虽然麻烦了些,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多泥沙善迁徙河流上的引水问题。

    至于荥阳以下黄河的支流,如濮水、济水、汴水和蒗汤河等。

    王吴选择将这些支流互相沟通,在黄河引水口与各支流相通处,同样设立水门。

    这样洪水来了,支流能分流、分沙,削减洪峰。

    分洪后,黄河主流虽然减少了挟沙能力,但支流却分走了大量泥沙,

    如此自然大为减缓了河床的淤积速度。

    而后还要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清除上游段中的险滩暗礁,堵塞汴渠附近被黄河洪水冲成的纵横沟涧,加强堤防险工段的防护和疏浚淤积不畅的渠段等,从而使渠水畅通,漕运便利。

    黄河长有千余里,汴渠也有七八百里,合计约二千里的筑堤、疏浚工程。

    国库为此一次性便提出了三十亿钱,郭圣通想再来三十亿只怕也打不出。

    至于施工时间,虽有十万军民参与,但保守算来怎么也要一年半的时间。

    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起码能换来长达百年温和的黄河。

    定陶以北大面积废弃的土地能得到充分利用,沿岸农业生产会恢复过来。

    无数被迫背井离乡的人能回到家乡,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事情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教女() 
郭圣通想,即便她不在乎身后名,但不论出发点是什么,她切切实实地做了件好事总是让人愉悦的事情。

    王吴走后,她卸下了心头巨石,开始全身心地陪伴卫国成长。

    卫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室的掌中明珠,自刘秀开始到刘黄、伯姬再到刘疆、刘辅、刘康都对这个唯一的公主溺爱非常。

    卫国被宠的过了些,郭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