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道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南京的锦衣卫在前面开路,紧接着是林毅的卫队和女营,林毅骑着马走在中间。

    到了造船厂门口,欢迎的兵将更是甲衣鲜明,手里面拿的都是自身生燧发枪,显得整整齐齐。

    为了保护造船厂,这里住了5000多精兵,也就是5个千户所。

    此时的宋应星,宋应生和汤若望在卫指挥使等官员的陪同下,也在门口迎驾了,他们都是崭新的官服,看到林毅的马头之后,赶紧跪倒在地。

    林毅让他们免礼,宋应星,宋应生和汤若望,他们三个的容貌各有特色,个个相貌不俗。

    见了礼后如众星捧月一般,宋应星等人在前面带路,林毅就进了全封闭的造船厂。

    宋应星首先他们设计好的图纸拿出来了呈给了林毅,这图纸当然都经过兵部内阁司礼监,传到了林毅的龙书案上,经过龙目御览批红之后,他们才是照图实施的。

    这是宋应星他们备案的,为了让您也看得清楚明白,先把图纸拿出来了。其实不用看图纸,林毅心中已经有了那张图,只是想看看他们进展到哪一步了。

    从图形的尺寸上看,这艘巨型战舰总长度是150米,宽60米,吃水4。5米,水上部分建有4层,载重量超过2000吨,不惧怕海浪。包括红衣大炮千斤佛郎机,舰上共设有各种火炮70门。

    舰上面设有10个桅杆,船帆转角超过70度,也就是说只要有风,这艘战舰就能够靠风航行,包括顺风和逆风。

    如果一丝风也没有的情况下,那就靠几百名水手,脚踩水轮为动力了,即便是这样,航速也不慢。

    因为这艘巨型战舰建成以后,将能容纳3000官兵,光负责驾船的水手达500人,为这艘巨舰增加动力的水手一边200名,两边就是400名。

    在无风可用的时候,他们在固定的位置像踩水车一样,通过滑轮杠杆的作用,给舰增加驱动力。

    这艘巨型战舰如果建成之后,比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船只还要大出很多,比100年后英法最先进的巡洋舰,船身的体积和吨位还要大得多。

    因此这艘舰建成之后绝对称得上是海上的霸王了,说他为大明的航空母舰一点都不为过。

    这个图纸是宋应星宋应生和汤若望根据林毅的几点要求,他们查资料,翻档案,经过了一个多月才设计好的,当时呈给林毅一看,林毅就诏准了。

    但是图纸好画,要找这样一艘巨型战舰,并非易事。

    林毅拿着图纸来到了船坞车间,在这里干活的都是当兵的,数不清的兵将都在这里忙碌着。船的主体轮廓已经出来了,但是要完成按宋应星的话说至少还得8到10个月。

    林毅一边转着看,宋应星,宋应升和汤若望一边给他解释,每到一处,小影和哲哲苏沫儿等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儿,这么大的战舰,他们简直是闻所未闻。

    看完之后林毅总体上来说比较满意,但是也给他们指出了不少改进的地方。毕竟林毅在穿越之前,作为海军陆战队的特种尖兵,飞机,潜艇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些他都熟悉。

    眼前造的这艘战舰,跟林毅穿越之前所见的那些航母编队中的舰船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对于林毅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都认真详细的记录下来,最后林毅赏赐了他们,在这里住了三天。

    三日之后,林毅离开南京城带着他的10万人马,浩浩荡荡开始西进,直插四川而来。

    平定西南的战乱,林毅打算一年之内完成,然后就开始着手他的世界一流海军计划,当然也包括将女营打造成的大明的海军陆战队。

第406章 兵发成都() 
成都现在已经不是大西的京师了。

    去年也就是1646年,张献忠中了林毅的妙计,被诱出成都到了均州一带,被高桂英和李岩设计擒住,连同他的干儿子李定国押送到了大明的京师,现在张献忠在北京被打入死牢。

    大西少了张献忠群龙无首,但实力仍然很强大。

    毕竟张献忠跟李自成齐名,论实力张献忠的大西一点也不次于李自成的大顺。

    只是张献忠被抓,手下还有几十万人马,能征惯战的大将比比皆是,林毅最清楚信口就能说出几个,而且在穿越之前林毅对有关张献忠的连环画小说影视没少看。

    为了瓦解大西的残余势力,林毅运筹帷幄再施妙计,下令在张献忠和李定国被押送往京师的途中,将李定国巧妙施放,让他天衣无缝地找到机会逃脱。

    李定国回到大西之后,果然与孙可望闹翻。

    皇上被抓,大西群龙无首,其残余又分化为两派,孙可望作为皇长子,国不可一日无主,主张先登基后伐明。但是这毕竟太露骨,因此狡猾的孙可望不好直说,而是找代言人,这就是他的心腹艾能奇等人。

    但是李定国不同意,因为他看出了孙可望的不可告人之野心,他主张先拯救父皇,然后再说登基之事,父皇现在在大明手里,他们不去解救却忙于登基坐殿之事,实属大逆不道。作为二哥他把四弟艾能奇骂了一顿。

    李定国义正词严,占据了仁义道德的制高点,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孙可望的登基明显是怀有私心,将来即便是把张献忠在救回来,他还能当得了皇帝吗?这是傻子用脚趾头想一想都能想起来的事情,因此谁会相信孙可望登记之后会全力以赴的解救张献忠呢?

    但是文武百官心里清清楚楚,但是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有李定国敢说话。

    李定国当着文武的面把艾能奇骂了一顿,实际上李定国这是含沙射影,矛头指向是孙可望。

    孙可望心里当然清楚,登基梦被阻,他狠透了李定国。

    其实他和李定国的矛盾由来已经久,孙可望为人奸狡。

    张献忠好收干儿子,这些年遇到有出息的就收到麾下,他的干儿子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但是最有出息的就是四个,孙可望是老大,李定国是老二,老三刘文秀,老四是艾能奇。

    大西建国之后,这四个干儿都封了王。但是孙可望是王中之王,作为皇上的干长子,这是他比那三王的优势,而且论文论武论战功,孙可望也当之无愧。

    因此张献忠又给他加上监军职衔,让他节制文武,这样孙可望就成了大西集团中除张献忠之外的头号权臣,包括李定国在内的三大王都得受孙可望的节制。

    但是大西建国前后这几年孙可望明显感到了一些压力,原因是李定国的崛起。

    以前的李定国乳名张玉儿,在孙可望眼中是小毛孩子,但是后来不一样了,李定国出落成了少年英雄,10岁就参军的他,十五岁就乔装改扮深入敌后立下大功,十七岁就能率领两万大军独挡一面,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和喜爱。

    特别是这两年,李定国屡立奇功,先后被张献忠擢升为安西大将军、安西王。

    张献忠对李定国的宠爱让孙可望心存芥蒂,他们哥俩从那时就有了隔阂。

    李定国地位飙升,而且李定国长得也好,少年英俊,而孙可望长得像一口地缸。李定国为直爽,性格开朗,待人谦和,有君子之风。孙可望为人奸诈,因此支持李定国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以前是孙可望的人,也倒向李定国这边。

    孙可望大为恼火,就觉得这个李定国迟早对他是个威胁,因此就暗中拉帮结派,排挤李定国,对此李定国早有觉察,心中也有数。

    但是有张献忠在,孙可望和李定国谁也不敢太过份,只敢暗中相斗,有一次两个人以狩猎为名,还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较量,为了一头梅花鹿,论箭术孙可望不占上风,最后两个人还直接较手了,论马上拼杀,孙可望的两只大鸡爪也干不过李定国的方天戟。

    怀狠在心的孙可望后来又给李定国暗中下套,但是李定国计高一筹没上当,兄弟二人积怨愈深。

    这次李定国病倒在军营,张献忠亲自带着御医离开成都到千里之外的均州大营探望李定国,孙可望就不赞成,心中也极不痛快,他觉得父皇心中的天平已经倒向李定国了。

    没想到这次张献忠一去不复返,李定国病倒是假,高桂英和李岩等人来投也是假,这都是林毅之计,李定国和张献忠双双被明军擒住,孙可望得到噩耗后表面上着急,其实他内心里有幸灾乐祸的成份。

    但是现在张献忠出事了,两个人的矛盾就捂不住了。因此李定国死里逃生,从明军的囚车里好不容易回到了成都,如龙回大海,但是孙可望见面就要杀他,罪名是莫须有,多亏刘文秀舍命相救,那一次又加深了二人的矛盾。

    李定国和刘文透拉走一部分人马占据宜昌,成都只剩下孙可望,赶走了李定国,并把李定国和刘文秀定为反叛,然后孙可望继续打算在成都称帝。

    但这时大批的明军杀到了,领兵督师的当然是高桂英,军师是李岩,一二十万明军来势汹汹,而此时大西军闹分裂,双方开战,孙可望连吃败仗。

    眼看明军就打到成都了,狡猾的孙可望就想到了李定国,觉得必须得联合李定国才能对抗明军,因此他亲自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宜昌李定国之手,赔礼道歉,痛阵利害,兄弟之情跃然纸上,李定国以大局为重果然不计前嫌出兵了,两股大西军合在一起,这哥俩联手果然让高桂英和李岩吃了败仗。

    但是好景不长,明军这一败走,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又尖锐了,他们两个就像沙土和粘土一样捏不到一块儿。

    原因是他们还得商议下一步的打算,孙可望又要登基,李定国主张继续进兵追歼明军,两派毫不退让,势同水火,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但是论实力孙可望相对雄厚,这些年孙可望作为张献忠最信任的皇长子,虽然这个皇长子是干的,但是张献忠没有亲儿子,这就相当于他的亲儿子,这些年的浴血奋战,共进共退,张献忠早就把这四个儿子视为了亲生儿子。

    孙可望这些拉帮结派,除了艾能奇,手下有十几万人追随者,实力非常雄厚,李定国这边除了刘文秀外,现在手下也有十多万拥护者,这样大西京师城都就成了他们两派的一争高下之地。

    一场大战互有伤亡,消耗的当然是大西军的势力。

    正在这时,高桂英和李岩率领明军卷土重来,一下把大西军杀得大败,这次连大西军的老巢都都丢了。

    这哥俩分裂之后,实力大减,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高桂英和李岩节节胜利,一直把大西军的残余赶出了四川。

    最后李定国带着一支残兵败将占据了贵州,仍然打着大西的旗号,要与大明决战到底,挽救大西,拯救他的父皇张献忠,因此他在贵州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孙可望带着一支残兵败将,跑进了云南,想占据云南跟明军纠缠,但是当时云南王沐天波不答应,带着当地的好几万土司军队又跟孙可望干上了,哪知道受到重创的孙可望连沐天波也打不过,想再去联合李定国,也没脸了。

    孙可望只好钻了山林,走投无路,濒临灭亡之际,突然得到消息,缅甸王莽达和莽白也开始争皇位了,双方兵戎相见,莽白实力不抵,孙可望就派人联系莽白,表示全力支持莽白,杀败了莽达夺得了皇位,莽白继位后全力支持孙可望,与沐天波再次对阵。

    缅甸王从中周旋,人单势孤的云南王沐天波觉得斗不过孙可望和缅甸军,明朝军队又鞭长莫及,而且现在更关键的是老主崇祯皇上不在了,少主人也就是崇祯皇上太子才十五六岁翩翩少年,并没有掌握实权,据说在宫中跟个傻子一样,天天只知道读书,主动把位子让出来了,林毅成了监国。

    如果这里面没有猫腻的话,这个太子的确大脑有毛病,他能重新兴大明吗?很明显大名大权旁落。

    这个经过林毅对他这个云南王态度究竟如何,他心里也没有数。

    因此思前想后,最后沐天波选择了妥协,两家联合共谋大业,就这样,在缅军的支持下,孙可望与沐天波兵合一处占据了整个云南。

    但是他们双方协定达成一致不再提大西,而是打出了新旗号“清君侧”,目标直指大明监国林毅,他们根本不承认这个监国,说林毅是携太子以令天下,实为窃取大明之国贼,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讨伐。

    还真别说,这个旗号比“大西”旗号有号召力多了,那些不明真相者、林毅的反对者和对崇祯有感情者竞相来投,络绎不绝,短短的几个月,孙可望和沐天波的加上原有的人马在内,总兵力就超过了二十万,声势浩大。

    孙可望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