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延赫茸餮罟悖溆靡馐置飨裕褪窃诎凳菊飧鲇梅欠ㄊ侄味崛』饰坏娜耍星艚蛏焙滴醯闹卮笙右伞�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以遍植柳树闻名。柳是春天的象征,可是隋朝的春天在哪里呢?作者用这句话讥讽雍正在自我粉饰,自我标榜的鼓噪声过后,其刻意营造出来的春天就像隋堤风景一样,只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最终还是被萧瑟和衰败所替代。
“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尽管雍正“争得初春景”,成为了元春,成为了皇帝,但他带给家族的不是春,而是秋,不是繁华,而是萧瑟,不是兴旺,而是凋敝。这个结果与先皇的遗愿背道而驰,与家族“宁”和“荣”的期待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不遭到质疑,有可能不惹上口舌是非吗?“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灯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怀古绝句》之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首诗用桃树的盛而美来形容女子婚嫁后,家室兴旺的景象。“夭夭”指美而盛的样子;“灼灼其华”是桃花盛开,“烘楼照壁”的繁华景象。桃花既是元春的象征,也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为元春代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的那个“一”。
可是,《桃叶渡怀古》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桃树已是残枝败叶,上面的花朵全部凋零,看不到丝毫繁茂的样子。元春本是又一个春天的开始,又一个百花盛开季节的到来,又一个丰年的象征。但这副画面却告诉我们,贾府并没有出现“一荣俱荣”繁华景象,反而遭遇了暴风骤雨般的致命打击,导致骨肉分离,家破人亡,落了个“一损俱损”的结局。谁又能想到,六朝时期宫廷内乱的悲剧在贾府再次上演;谁又能料到,先皇生前最担心、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桃枝桃叶总分离”,“总”字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悲剧在历史上总是不停的上演,贾府的遭遇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六朝”是南京的代称,因为那里是六朝古都,但南京又被称作金陵,所以它指的是皇宫。“多如许”说明,手足相残在这个地方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已经是一种常态。这就是秦可卿所说的:“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够长保的?”。从古至今,皇家历来是兴衰相伴,荣辱相连,没有一个朝代能长盛不衰。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就是对这一规律的高度概括。有春天就必然有秋天,有秋天就必然有严酷的冬日。每个朝代都要经历这样的轮回,每个皇帝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所以,贾府的遭遇也是历史的必然。
“桃之夭夭”就是“星辉辅弼”的意思,这是先皇最大的心愿,所以把它高高的悬挂在家庙上,希望子孙能“慎终追远”,团结一致,守好这份家业。可是,结果又是怎样呢?“小照空悬壁上题”,残酷现实把先皇“宁”和“荣”的遗愿击得粉碎,让他悬了半世的心依然不能放下。这实际上道出了康熙的悲哀,也道出了皇家的悲哀。(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7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8)()
第十、《怀古绝句》之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写王昭君的,但王昭君指的是谁呢?这是问题的关键。从王昭君这三个字来看,应该指的是真嗣子,因为里面有“王”,有“君”,正好符合他从“王”到“君”的身份。作者把真嗣子比作王昭君的同时,把篡位者比作“樗栎”,前者为栋梁之才,后者为不可雕之朽木,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然而,正是这个“樗栎”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了窃国的勾当。干了就干了吧,还非要把自己装扮成“王昭君”,也不管自己长得像不像,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敢把“王”和“君”的两顶帽子同时戴在了自己头上,并拿着这张自画像招摇过市,蒙蔽世人。
对这种人来说,脸面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大权在握,能呼风唤雨,能荣华富贵。因而,他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没有的说成有的。然而,他的倒行逆施有目共睹,他可以欺骗于一时,却欺骗不了一世。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让皇家蒙羞,也让先皇蒙羞。所谓“汉家制度”,指的就是这种厚颜无耻的心态和掩耳盗铃的伎俩。这种人应该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人一面镜子,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这就是“樗栎应惭万古羞”的真正含义。
可以想象,真正的“王昭君”,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一夜之间,不仅丢了“王”,也丢了“君”,成为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者。“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河水的呜咽就是他眼泪的象征,凄凉的琴声是他哀怨的体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这个著名的诗句来概括他的这种心情,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他的愁来自哪里呢?来自“闺阁”的遭遇,来自家们的不幸,来自对父皇遗愿的辜负,也来自对自己的悔恨。作者把这个“愁”写在了黛玉的脸上,也刻在了宝玉的心里。宝玉有关“女儿”的酒令,就把这个“愁”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他说: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作者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咽不下、照不见、展不开、捱不明这一串排比,把一个“闺阁”之人的忧思,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儿望眼欲穿的情景。她究竟在等谁呢?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给出了答案。这句话来自北宋词人秦观的《忆王孙》,作者以此点明女儿的相思之泪是为“王孙”而流,因为他才是“闺阁”的主人。而“王孙”不是别人,就是“王昭君”,就是“望家乡,路远山高”的真元春。“青冢”即“清冢”,里面埋葬的是“王昭君”,也是“花袭人”。
薛蟠关于女儿的酒令与宝玉的相对应,他说“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这个酒令正是对“汉家制度”最形象、最生动的比喻。女儿是龙床的象征,能与之相配的当然是具有女儿品质的人,“乌龟”和“马猴”显然不能与之相配。这就点明了女儿“悲”和“愁”从何而来,因何而起。“马猴”指的是谁?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属马的侯王,而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雍正。
第十一、《怀古绝句》之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是写杨贵妃的,而杨贵妃就是元春,就是宝钗。她的遭遇,是女儿的遭遇,也是“闺阁”的遭遇。元春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是天下第一情人,所以作者把她称之为“情天情海幻情身”。凡是想夺取天下的人,没有不对她垂涎三尺的,没有不对她穷追不舍的,没有不对她念念不忘的,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所谓“妄动风月之情”,就是对她的追逐,对她的想入非非。
谁都觉得自己与这个美人能够相配,谁都觉得这个美人应该属于自己,因而就有了无法遏制的邪念,就有了纠缠不断的争斗。然而斗来斗去的结果又是怎样呢?除了两败俱伤,还会有别的吗?所以,她是“幻情身”,是一种幻象,她只会把你引向歧途,引向绝路,引向自相残杀。这就跟贾瑞照镜一样,他看到的凤凰只是他自己的幻觉,而恰恰是这个幻觉把他引向了死路。
作者为什么要把元春比作杨贵妃呢?这是因为杨贵妃本应属于李唐,却不幸死在“马嵬坡”,死在手持刀剑人的手里。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描述那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马前死”体现了元春“所遇非偶”的遭遇。这个“马”指的就是“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那匹脱缰的“野马”,他以强制手段霸占了元春,让她遭受了奇耻大辱,最终命丧天香楼。
“寂寞脂痕渍汗光”说的就是其倾国倾城之貌,被滥施淫威的人所玷污。“温柔一旦付东洋”则指这个“水性”女子不幸落入东洋大盗之手,成了其掌中玩物。我们都知道,东洋大盗是专门行窃“水国”的人,总是在东海一带兴风作浪,把那里搅得不得安宁。作者把“东洋”比作雍正,以此影射他在“水国”作乱,窃取了元春,窃取了皇位,窃取了大清的江山。(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8章 、作者真相之谜(1)()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此处借用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说明元春与“李”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与“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尽管“马嵬”事变之后,这对鸳鸯“一别音容两渺茫”,但他们的风流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红楼梦》就是长生殿里的梦,它表现的是君王和贵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故事,所谓“金玉良缘”,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可惜的是,这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鸳鸯,不幸遭遇了“九重城阙烟尘生”的打击,最终不得不生离死别。然而,对于元春的遭遇,身为其依靠的君王却无能为力,任凭“国色天香”受到侮辱,受到摧残,受到践踏,自己能做的也只有一声叹息。这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实《红楼梦》就是作者用血泪凝聚成的一首《长恨歌》。
第十二、《怀古绝句》之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就是引起过争论的两首诗之一,因为它与《西厢记》有关,宝钗认为“史鉴无考”,是否保留,值得商榷。但黛玉却认为:“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黛玉说的两首,指的就是这一首和下一首,前者与《西厢记》有关,后者与《牡丹亭》有关。
这两首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倒不是真的因为“史鉴无考”,而是作者欲擒故纵的手法,以此来强调这两首的重要性,希望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这两首诗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披露了“康熙遗诏”之谜案,披露了雍正篡位的真相,这两件事恰恰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点。我们先来看看《蒲东寺怀古》说的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小红是这首诗的主角,她代表什么呢?小红本是宝玉屋里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小丫头,由于在这里不得志,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想拣高枝儿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贾二爷(贾云)身上。贾二爷是与宝二爷相对应的人物,算不上什么正经主子,小红跟他的关系也算不上是什么正经关系。
当宝钗无意中听到小红和贾二爷有关系时,不禁大吃一惊,心里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jianyin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丫头“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可见,小红是“jianyin狗盗”的代表。所谓“眼空心大”,就是既“有眼无珠”,还野心勃勃的意思。
小红的全名是林红玉,与林黛玉只差一个字,一个“红”,一个“黑”,将二者截然不同的属性暴露无遗。“黛玉”是“眼睛”,具有“龙珠”的性质。“红玉”也是眼睛,但这个眼睛不是黑色,而是红色,也就是“红眼”的意思。“红眼”代表什么,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它代表妒火中烧,代表贪得无厌,代表穷凶极恶。所以,小红是篡夺皇位野心的象征。她和黛玉的直接区别就在于,黛玉是有眼有“珠“,她是有眼无”珠“。
《蒲东寺怀古》讲的是《西厢记》里的故事,那么贾府的“西厢”在那里呢?就是贾母的住所,因为贾母的院子在贾府的最西面。发生在这里的一切绝对与皇权有关,绝对与闺阁有关,绝对与宝玉有关。所谓“私掖偷携强撮成”,说的是在小红的主使下,西厢房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