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有了商业的存在,大量的人口不需要仰仗土地一样可以生存。如果商业兴旺了,就能减少百姓对土地的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可以稳定百姓的民心!
民心稳定了,我大唐就稳定了!你的出身是知道这天下朝代更替之苦。大隋那样兴旺的朝代只存在了短短不足四十年,就因为人心不稳!你现在还认为商贾是贱业吗?”
薛仁贵明显没去听殷清风的长篇大论,或者是听了也不在意。繁华的东市对他来说,足够吸引他的注意力了。
徐承德听完殷清风的话,只是沉默的思考着。
晚饭后,殷清风终于有时间和自己的妹子们交流交流了,可是徐承德却在外面等候接见。殷清风只好将他领到书房去了。
“今日听了郎君一席话,承德自惭形秽。郎君之见识,让承德茅塞顿开。如果郎君不嫌承德无能,还盼郎君收为己用!”
徐承德说完,就眼巴巴的看着殷清风。他自诩是文人出身,即使现在想被殷清风收留,也不会向殷清风纳头便拜的。
殷清风清楚他的心态,也没在意这个。下午他向徐承德讲述一番后,他也做好了收留徐承德的准备了,既然现在他低下头来愿意经商,他得先摸清楚他是打算他们之间是主从关系还是雇佣关系。
“承德兄,话说到这一份儿上了,小弟就直问了:承德兄是想投靠我国公府还是暂时在这里学习这商贾之事?”
“这。。。”徐承德犹豫了一下。他的家境并不好,虽然还算是诗读传家,可是随着父亲亡故,家中是一落千丈。长兄流落在外近日才得以归还,自己也还没成亲。但是投靠了这国公府。。。罢了!以长兄之才,早晚是要出仕的,现在就当我为了长兄的以后多积攒些钱财吧。
想到这里,徐承德恭恭敬敬的向殷清风鞠躬,请求殷清风收留。
殷清风知道他哥哥以后是要再度出山的。到那时,哥哥当官、弟弟为别人家的仆役,传出去也会丢徐家人的脸面。他刚才只是想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真的要是收下了反而坏事。
他将徐承德搀扶起来之后说道:“承德兄,你能放下对商贾之人的偏见,小弟很是欣喜。小弟和孝德兄长虽是交往不久,可是现在若是收了你为仆役,以后我和孝德兄之间也不好言语。
现在我国公府有一些产业,未来还有更多。只是现在这些管理产业的人的见识都不多,所以我想让承德兄在熟悉一段时间后,能帮住小弟担起重任。
至于国公府与承德兄之间,便为雇佣关系。如果二兄以后另谋高就了,咱们也好聚好散。承德兄的酬劳,每月先定为每月五百贯,另外再为承德兄寻一套宅院,不知意下如何?”
徐承德一听每月五百贯,心说这郧国公府真是财大气粗啊,现在有了落脚的地方。以后自己就在这长安好好打拼一番吧。
安排好徐承德之后,本想着回去和自己的妹子们起腻。可是想了想,他对妹子们打个招呼,说他要去闻氏那里一趟。
“阿娘,孩儿离开这段时间,她们还算孝顺吧。”
闻氏笑眯眯的说道:“看你这孩子说,好像她们多不乖似的。你走后,她们早晚问安的,天天陪着阿娘说话,生怕阿娘孤寂。她们都是乖孩子,你可不能欺负她们的。”
这么一说,无非就是客套一下,自己的妹子们殷清风是相当放心的,他问道:“阿娘昨日见到繁星的兄弟了,看着还顺眼?”
闻氏点点头:“嗯,那身体是壮实得很,说话也有教养,很不错。”
“既然阿娘满意,不如与幼娘婚配如何?”殷清风试着问道。
“啊?”闻氏惊讶过来,若有所思道:“他们俩的年岁倒是相当,可是。。。”
殷清风替她说完:“孩儿观此子未来一定不凡。即便是没有孩儿帮助,未来最少也是个郡公。
昨晚孩儿已经向太子提及他了,等过一二年,孩儿就送他去习武。到时候教导他的除了卫国公、冀国公,还有其他的国公。
阿娘想想吧,作为这么多国公的学生,他以后能如何?说不定孩儿那妹妹将来也是一个国公夫人了!”
“真的有如此才华?”闻氏惊喜的问道。
“孩儿还能哄骗阿娘不成?只是还需要阿娘去探问一下繁星的阿娘,如果他已经有了婚约,那此事就算罢了。”
闻氏沉思了一下说道:“嗯,对,这乡间喜欢早早的就定下亲事,阿娘得先去问个清楚。”
“如果没定亲,阿娘也先不用提及。她们初来长安,相识的人不会太多又长居府内,短期内不会有人向薛婶婶提亲的。等明日孩儿让那薛礼到孩儿的学堂里读书,这薛礼与幼娘同窗,他俩就能朝夕相处,如果彼此有意,到时候就成全他们。”
闻氏欣喜的说道:“好,就按风儿说的办。”
殷清风笑呵呵的说道:“他们天天在一起,也算是两小无猜的。等真在一起了,这感情也牢固得很。”
闻氏笑着说道:“幼娘有找你这个兄长,阿娘放心的很。这大事小情的,都让你想了个通透。好、好,你们兄妹相亲相爱的,阿娘也就没什么心思了,单等着以后做阿婆了。”
回到自己的院子后,等待他的是满怀感激的繁星。其他美妞们知道繁星有一肚子话要对殷清风说,所以都把空间留给他俩。
“郎君。。。。谢谢郎君。。。呜呜呜。。。”见到殷清风回来,一天一夜没平静下来的繁星用泪水来表达自己对殷清风的谢意。
“好了,就别哭了,今晚沐浴用的水已经够多的了。”一边拍着繁星的后背,一边开玩笑的说道。
“噗呲”“郎君就知道逗繁星。。。”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殷清风让小薛妹夫到他的班里当插班生。
这个班级里还有李承乾这个未来的太子。
殷清风是不知道李世民能活多久,但只要李承乾不出错,这太子的位置就还是他的,小薛妹夫和他早点儿熟悉也是好事一桩。
当薛柳氏知道这里还有李世民的儿女是殷清风的学生的时候,下巴快掉地上了。惊讶之后,她更是庆幸当初的决定。不但和失散多年的女儿相见,自己的儿子也有了可以预见的前程。放下了心思的薛柳氏,从内而外的开心起来。
第281章 贺新婚喜()
关于中国日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真正成熟时期是在唐代晚期。现存最早的日记是宪宗时李翱的来南录。
李翱是韩愈“古文运动”的重要继承人,元和初年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四年,李翱应岭南道节度使杨於陵征召,从东都洛阳出发,历程七千六百里抵岭南,出任杨的幕僚。来南录就是李翱人在漫长旅途中所写的日记。
殷清风虽然继承了之前身躯的那些关于古文的知识,但是他固执的使用白话文来记载他的日记。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
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
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
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五四运动后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以殷清风之前与徐氏兄弟辩论时提到的那句‘女子与小人’比例,‘与’有很多种解释,那么前人随便的一句话,后人就要费脑筋去猜,结果呢,就往往猜不对。
还有一个让殷清风坚持使用白话文的原因,就是中国古文里,有大量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或者是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字的数量是慢慢增加的,现代生活里所使用的一些文字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在没有出现新的文字之前,古人只好用通假字来表达。
正是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便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
殷清风在现代里虽然不喜欢文言文,但到了大唐后,他对古文不但不排斥反而有些尊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文化范畴的东西,他没有天赋或者没耐心去学,但是他也不打算去破坏。
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他可以举起屠刀,但这老祖宗宝贵的遗产,他要是去破坏了,那就太没良心和太过无知了。
体和日记体,是他丰富中国文明的补充。他使用白话文,或许会让一些人减少对文言文的喜爱,但是正统的文人是不会放弃文言文的使用的。
至于这对与错的标准,说实话,殷清风心里也没谱儿,他只能按照现代人的唯物论的三观标准去衡量。
可是问题又来了:这现代的唯物论,与古代的唯心论,完全是对立或者要起冲突的。以‘天圆地方’为例,殷清风一下子就说你们错了、你们是傻叉,那他自己就是傻叉了。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大概就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想要改变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殷清风就要先开阔他们的视野。等视野都开阔了,再去改变他们的三观。
开阔视野,看、读、想,是必然要有的。‘看’,或许大部分封建社会的人,都没有机会离开家乡三十里的范围;‘读’,识字率大概除了宋代,历代就没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想’没有识字作为基础,‘想’只能是瞎猜乱想。
当然,这是指普通民众,掌握了教育权的大族大姓们没有这个缺憾。但同样,他们也是最固执的人群。殷清风想要实现他的目标,他最开始的突破点就不能放在这些门阀里出来的那些文人身上。那样的话,他估计自己会死的很惨。
为了能增加大众的视野,殷清风要做的是写一些地理、天文方面的内容。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凭着殷清风的学识,他还驾驭不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写一些浅显的生活常识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他都说不上其中的原理,好在一些内容可以避重就轻,或者是他可以先列出来一些知识点放在那里,等什么时候想出来什么再往里添加补充。
殷清风除了每天写写日记,最主要的就是一本本的儒家典籍。
以尚书为例。
尚书比论语更混乱:传说尚书原有一百篇,是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的。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二十八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有人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有人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古文尚书二十五篇。
可这古文二十五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世间繁争,都没有影响到殷清风的埋头苦干。可是徐承德的到来,打破了殷清风的清净。
“郎君,昨日承德的兄长传信与承德,言四月二十四日为其秦晋之期,要承德将书信与请柬交于郎君。”
虽然这徐承德只是在国公府打工,但也可以称呼殷清风为‘贤弟’的,毕竟二人私交在前的。现在他一副下人的口气,让殷清风奇怪他的变化,但是他也没有深究其原因。
徐孝德的信里面说,他早年出仕不久,家里就替他定了亲。由于他意外困滞在北方,现在既然后来了,就赶紧完婚。他说之前与殷清风相交甚欢,希望殷清风能出席他的婚礼。
等徐承德走后,殷清风犯了愁了。这古人送礼的讲究太多了,送得不得体,那笑话就大了。
本来殷清风想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