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们嘴上在乱喊着,但他们没有一窝蜂的抢着下车,而是等李石兰和李承乾先下车,然后在他俩的搀扶下,才依次下车站好。站好的标准是,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不能再发出声音。
“好!都不错!今晚你们都有鸡米花吃!”
毕竟他们往返郧国公府和东宫多次了,该怎么做他们都已经习惯了。殷清风无非是想调节一下气氛而已。
“哦吃鸡米花喽”“我最小我要先吃!”“我吃得比你多”“我吃得最多!”“我能吃两碟”“我能吃四碟”
和孩子们在一起心情总是愉悦的,殷清风左手一挥,“齐步走!”
小小的队伍还没走多远,李世民、长孙氏以及李世民其他的女人就出现在前方。
“哦”“阿娘”“阿娘”“阿耶”
熊孩子们一边喊着,一边向前跑去。队伍一下就乱了。
李世民和他的女人满心欢喜的等待着他们的孩子奔跑过来,他们的孩子不是不管不顾的一个人跑,而是大的牵着小的一起跑,最大的那几个孩子的眼睛始终放在前面的弟弟妹妹身上。
这样的场景他们见了很多回,但每次都让他们感到很欣慰很感慨。不管是李世民还是长孙氏等人,在童年的时候,他们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可没有这么和谐友爱。
李世民将扑在身上的几个女儿交给自己的女人,又摸了摸几个儿子的脑袋,满心欢喜的看着殷清风。
他认为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让殷清风来教导他的孩子们。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作为皇帝的儿子,他们在长大后,彼此心中的亲情将渐渐消失,不管能力如何都想要争到那张椅子坐一坐。
但殷清风给了他另一个可能。
殷清风让他看到了什么是兄友弟恭、什么是相互爱护。而嫡长子更是让他体会到了舔犊之情和羊羔跪乳;大治天下只是他个人的雄心,他心中更在意的是儿女们的成长。
殷清风的教导,让他的担心消失了!
等孩子们都安静下来,殷清风带着三个美妞儿给李世民他们行礼,“拜见叔叔和诸位婶婶。”
李芸和襄城当然已经不和他们四人在一个队伍里了。
殷清风现在在李世民那些女人的心里,有着很重的分量。吃的喝的好玩儿的,殷清风都想着她们不说,养生术更是让她们感到自己更年轻、更美貌、娇躯更粉嫩了。
太子殿下虽然每个月在她们各自的寝宫里留宿的次数减少了,但每个被太子宠幸的女人,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时,都觉得前一晚的感觉比以往更加的美妙。
长孙氏一手牵着李丽质一手牵着李泰,“每当看到他们天真活泼、相互友爱的模样,婶婶就会想起清风。他们回到东宫后,以后更是让清风费心了。”
她身后的那些女人虽然没有说话,但都是一副感激的表情。
若是嫁到普通家庭里,她们这些妾室身份的儿女也就是庶女庶子的命了。但进了天下第一家庭又不同了。
嫡长子未必就是下一任皇帝,甚至她们也有机会成为皇后,皇太后。即使他们不想自己当皇后,不想儿子去争夺皇位,但皇宫内的规则就是不进则退。
她们不想去害别人,但总要防着他人来害她们还有她们的子女。而有的时候,即使她们不想,她们在宫外那些族中的父祖兄弟也会怂恿她们去争夺权力。
普通家族的妾室、庶子女若是犯了错,最多就是撵出家门,但在这皇宫里,轻则打入冷宫儿子流放,重则性命难保。
她们都是没有野心的女人,只想安稳的度过余生、子女也能平平安安的嫁人生子娶妻生子。所以,类似眼前的这一幕,她们希望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永远。
殷清风拱手道:“清风能为叔叔和诸位婶婶分忧,是清风之福。清风的兄弟姊妹不多,阿弟阿妹们在清风的心里就是清风的弟弟妹妹。”
作为未来的后宫之主,长孙氏更明白各皇子之间的友爱有多重要和珍贵。她满心欢喜的看着殷清风,“按照清风的设计,为孩子们准备的学堂已经改建好了。现在婶婶就带你去看一下。”
唐朝初期,皇子们的初级教育在隶属于秘书省的“小学”学习,从李隆基开始,安排在十王宅、百孙院中;中高级教育,主要在崇文馆或弘文馆中完成。
现在为了让殷清风来教导他们的孩子而另设一处学堂,可见李世民和长孙氏对此事是多么的看重。
李世民和长孙氏带着殷清风四人走过了明德殿、右春坊、崇文殿、光天殿。。。最终在东宫的西北角一处宫殿群前停了下来。“这里原先是宜秋宫,现在改为蒙学宫。”
宜秋宫的主宫被改为教室和游戏室。游戏室既是七个孩子的幼儿园教室,也是学生们的游戏室。
孩子的双眼要等到十五岁前后才能发育完全,在此之前,因个人体质、营养、用眼不当等,很容易造成假性近视或假性远视。古代的照明条件有些,遇到雨天、阴天等,殷清风将停止授课,而改为带领他们在游戏室玩耍。
宜秋宫的一处配殿改为宿舍。殷清风自己的学生晚间要住在这里,午间则是所有孩子午休的地方。还有几间屋子是专门配给殷清风和妮子她们的。
这几间屋子,除了中午用来午睡,也是晚上的值班室。殷清风因为性别的关系不适合留下,月眉、繁星、鱼娘和妮子四人就要轮流值班。
一个大型浴室、一个室内游泳馆、一个殷清风会亲自下厨的厨房。。。。
当殷清风提交改建稿的时候,长孙氏专门问起室内游泳馆的设计。在听清楚游泳馆的用途后,长孙氏一口气下了三十二个“订单”。二十五个是李世民和他的女人们用的,还有七个是给东宫的属官们准备的。
唐代东宫内,比照中央的门下省和中书省而设立左右春坊。
左春坊,下设左庶子两人,中允两人,司议郎两人。与门下省的侍中、门下侍郎和给事中的官职对应,主要充当太子的侍从。另有左谕德一人,左赞善大夫五人与门下省的左散骑常侍和左谏议大夫相对应,负责传令和礼仪。
左春坊下辖崇文馆以及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和宫门六局。崇文馆对应中央的弘文馆,设学士两人,校书郎两人,负责馆内的图书管理和教授学生。
司经局对应秘书省,设洗马两人,管理太子的图书。设文学两人和正字两人,掌管经书文章。典膳等四局,主要负责宫中事物,包括膳食、医药、衣服玉玺和东宫各门。
右春坊,设右庶子两人,中舍人两人,以上的东宫官职与中书省的中书令和中书郎的官职对应,主要的职责是充当太子的侍从。
太子舍人四人,掌管文书,通事舍人八人,负责朝臣召见。分别相当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和中书通事舍人。三寺,分别为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家令寺主管饮食仓储,率更寺主管宗族礼乐刑罚,仆寺主管车骑仪仗。十率,是专门护卫太子的军事单位。
这些属官,都是太子在登基后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朝中地位,甚至要比那些宰相们还显贵,因为,在未来他们有可能取代现在的宰相。
就冲长孙氏给那些属官修游泳池这一点,她绝对称得上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当然,也有财大气粗的缘故。
若是没有殷清风的财力支持,东宫的一切开销都要李渊说的算。现在东宫自己掌握了几千万贯的钱财,修几个游泳池还真不算是奢侈的事儿。
李世民留下妇孺们继续参观和整理行李,他和殷清风回到李世民的书房。
自从听说儿子李承乾忍受不了远离父母,殷清风又提出来到东宫授课,李世民的心里就一直美滋滋的。今天孩子们都回来了,他心里就更高兴了。
“哈哈。。。蒙学宫在改建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前去观看,他们都说改得好,还说要在自家的院子里也这般改建。哈哈哈。。。”
殷清风估计那些人对阶梯教室不会有太多兴趣,或许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室内游泳池。因为有了瓷砖的出现,浴室和室内游泳池必定要受到追捧。
但在殷清风看来,集体宿舍才是重点。
古代男子的女人多,孩子也多。古代家庭的模式又是孩子跟各自的母亲住在一个院子里,且各自有各自的房间。
不说这些母亲们之间是否和谐,就是同母所出的几个孩子之间,因为有各自的空间,也很难做到彼此关爱。
但集体宿舍就不同了。
不管母亲们怎么算计各自在家庭里的地位、利益,孩子是不记仇的。他们远离母亲们的是是非非,一同学习一同玩耍一起成长,即使成年后各自有各自的前程,但幼年童年少年一起度过的时光,却是他们之间最坚韧的联系纽带。
殷清风见李世民把话题扯到蒙学宫上,他就把集体宿舍的意义说了一遍。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慢慢收起。
他听儿子说起殷清风西院里有个几十人住在一起的屋子,他只以为是学生太多,没有足够房屋安置而让那些孩子住在一起的。蒙学宫里改建同样的屋子,他也以为是殷清风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去管理那些学生。等到殷清风说道集体宿舍的意义时,他才发现,事情好像真的就是这样。
回想他在成亲前,无论是在大兴城、河东郡、晋阳城,他们五兄弟都各自有各自的住所,各自有各自的奴仆。在十岁时,他又有了自己的侍从。
再之后,他的奴仆和侍从里有长兄的眼线,他在长兄那边也安插了眼线;长兄的侍从会教唆长兄提防他,他的侍从则是主动挑衅兄长的侍从。。。
若是当初他和兄长和元吉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智云或许就不会被长兄抛弃、他和长兄和元吉之间或许就不会有隔阂,或许他也不会与兄长争夺储位,元吉也不会丧命。。。。
当他成立太子,他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自己的儿子之间不再出现悲剧,尤其是他和观音婢的子嗣之间不能手足相残。。。他想过许多,也和观音婢商议过许多。。。
将殷清风刚才的那番话与他的成长过程相对比之后,他虽然不敢全信,但孩子们的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回想观音婢前几日劝他相信殷清风时的话,似乎观音婢更早的就发现了殷清风的教导是行之有效的。
“传授给他仙识的那个仙人到底具有何等的神通?农、商、军、政、长生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他和世人的认知,现在连教导孩童的才能都传授给他。。。不愧是仙人啊”
殷清风不知道他的话勾起了李世民最痛苦的回忆和最担忧的心事,但李世民长久的沉默与思考,让他大致的揣测出这其中的原因。他当然高兴又一次拍了李世民的马屁。只要李世民高兴了,他的小命儿才会有保障。
又过了许久,李世民抬头看向殷清风。他眼中刚才的兴奋,已经换成略带感激的含义,“你做得很好,承乾他们就交给清风你好好教导吧。”
殷清风谨慎的说道:“侄儿也是摸索着在做,侄儿只能保证不会对阿弟阿妹们有任何的疏忽。”
李世民反而放下担忧,“有任何事情,及时去找你婶婶或者我。”
李世民的话让殷清风感觉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干脆趁机说道:“侄儿有一个想法想向叔叔请示。”
“说。”李世民巴不得殷清风拿出更多内容来。
殷清风说道:“侄儿想在蒙学宫里开辟一块农田和牲畜圈。”
李世民眨了两下眼睛,“你是要。。。劝农?”
殷清风说道:“劝农的事,或许承乾阿弟以后需要做,但侄儿这个想法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民间疾苦。一颗米一条肉丝都是从哪里来,又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只有知道了想要得到就要付出的道理,才不会在成年后变成骄#奢#淫#逸的纨绔。”
“你确定这需要这么做?”李世民有些怀疑。
“虽然侄儿没有亲事农桑,但百姓最关心的不是谁是皇帝谁是县令,他们只在意能否吃饱穿暖。皇帝若是能做到让百姓吃饱穿暖,这治理天下的事儿就变得简单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初的无为而治,很契合最普通的那些百姓的心态。百姓只需要一块养活全家几口人的土地和他们能承受得起的农税,他们就可以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的做一个顺民一个良民。
阿弟们,尤其是承乾阿弟,通过亲身参与农事劳作,就能知道下面臣子进奏的政令到底是兴民还是扰民。一代又一代的大唐皇帝若是都懂得这个道理,大唐的国祚就是不是延绵多久的问题,而是在想,等到了第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