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家族到了长安,编撰新儒学圣典的首功就是太原王氏的了!

    他可不会重蹈裴玄真的覆辙,更不能像武士彟那样被撵出长安!

    裴玄真已然向李世民投靠了,又从那少年手里得到了火炉,却扭扭捏捏遮遮掩掩,放不下他们引以为傲的世家门阀的架子。否则,以河东裴氏这几百年的积累,编撰新儒学圣典的美事岂能落到太原王氏的身上?

    虽然武士彟含糊其辞,没有明说他为何举族远离长安。但联想到他之前和殷清风的亲密关系,以及殷清风今日的表现,稍微一琢磨就知道了,那武士彟肯定是不自量力,在与殷清风较量中完全落了下风。

    武士彟与杨氏是桂阳公主主婚的,这或许是武士彟能保全性命主要的原因。在暗中,他就不得不答应李世民或殷清风,举族离开长安远离朝堂。

    所以,他一定以裴氏和武士彟为戒:既然投效了,就要彻底。不要再想着什么千年家族的声望,更不要试图和李世民为敌。尤其,不能轻视了殷清风。

    彻底。。。不行!回去之前还要去趟韦曲,一定要把废除奴婢制查探清楚该怎么做。

    给李世民写汇报的殷清风,此时的心情是略带郁闷的。

    人类的每个时期,都有其必然的社会秩序。

    在帝王制社会,国家是由皇帝、权贵阶层和百姓三个阶层构成的。

    一个帝王制国家得以维系,是皇权与各方势力斗争达到平衡的一个结果!皇权过大,国家必亡;权贵阶层势力过大,国家同样是要消亡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清两朝的皇权是相对集中的朝代。

    明朝有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满清则是在侵略之初就打断了汉人的脊梁。所以,哪怕这两个朝代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比不了汉、唐、宋,但也苟存了近三百年。

    皇权集中唯一的好处是政令通达,但,无数的历史证明,掌握最大权利的皇帝,却很少有贤明者。

    数遍历代皇帝,在治理国家上有成就的,不会太多。

    秦始皇算一个、西汉的文景武算三个、唐朝的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算三个、两宋的宋仁宗和宋孝宗、明朝能拿得出手有朱元璋、朱棣。。。

    两千多年里、八十多个政权的四百位皇帝,大概只有这十几个人算是贤明的。

    剩下的,要么死的早………三十岁以下的皇帝有一百零七个;要么只能说他们占了历史潮流的便宜………如刘邦、李渊、赵匡胤等;要么就是碌碌无为者………近三百个皇帝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

    所以,皇权是必须要压制的。

    新的问题是:皇权被压制了,权贵阶层就要造皇帝的反。所以,权贵阶层也要压制。

    从西汉后期开始,以权臣、外戚、宦官、地主阶级、文官阶层为代表的权贵阶层,就在整体上超过了昏庸皇帝对国家产生的危害。

    唐朝在开国之初就面临这个问题:皇权压不住权贵阶层。

    但从整个历史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皇权与权贵阶层,在保持国家安稳和进步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达成平衡。

    换成另一种表述就是:皇权和权贵阶层各自掌握多大的权利,才能保证国家长久的平稳和发展。

    这个命题,真鸡儿太大了。但殷清风就敢去尝试。

    因为,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百姓的力量,去左右国家的命运。

    从这两年的结果来看,皇室的威严在提高,所谓的五姓七望等家族也在慢慢的分化和削弱。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不要十年或十五年,皇权就能全面压制权贵阶层。

    对于他来说,这个速度太快了。

    他最理想的计划表是,等到李世民快死的时候,皇权才达到顶点。然后他趁着皇位交替之际,开始着手压制皇权。

    所以,当王度要来、当王度屈服了,他心里自然是郁闷的了。

    但他之前的步骤已经产生了惯性,就算他想刹车也刹不住………在河东裴氏、京兆韦氏相继软下了膝盖后,太原王氏屈服了。

    这样以来,他之前最主要的目标: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不但不能按计划慢慢蚕食他们,还要想办法强化他们的力量。如果他们能跳出来旗帜鲜明的成为世家的领袖就最好了。

    好在,他还有补救方案。

    他争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把精力放到皇室和权贵阶层之外。只有民间的力量增强了,已经懂得民心可畏的皇室,才会自愿的放弃某些权力。

    他和李世民说过“磨刀石理论”。

    他当时说的磨刀石有两块:国外的异族和国内的权贵阶层。但他没敢和李世民说还有第三块:民心民意。

    异族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只能几年磨一次。若是天天年年去磨,这天下用不了多久就没敌人了。

    李唐皇室在得到新的治国思路后,权贵阶层已经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磨刀石了。只有让皇室的精力分散到权贵阶层和百姓身上,这个国家的三种力量才能达到平衡。

    他的设想是:一手抬高皇室的威严,一手打压世家。当世家打压到一定程度,他再翻过手来压制皇权。

    这两部的举措很简单。只要有一个开端,剩下的就不用太操心。皇室与权贵阶层,最擅长就是在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了。

    唯有民心民意要长期引导长期培养。

    让殷良把他写的内容送给李世民后,殷清风和妹子们闲聊了一会儿,一同去润下院吃晚饭。

    殷元和月眉几人简单对答了几句,就把殷清风叫到一边,“风儿,那王度今日来此,你是怎么应对的?”

    殷清风一直对外隐瞒自己想当一个“历史扳道工”和“历史设计师”的意图,无论何事,他都逢人只说三分话。眼下的王度也是如此。

    所以,殷元听完缩水版的对话经过后,以为他的儿子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指示在行事,唯一好奇的就是有关儒学那一部分。

    “咱们殷氏的先祖,有以玄学闻名的,有喜好佛学的,唯独没有你说的成为儒学大家。

    我从启蒙后,你阿翁就以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典故激励我专心读书。但。。。没人,或者说是典籍里没有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记载啊。独尊儒术许是有的。。。”

    殷清风默默的听着,也不辩解。

    董仲舒死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少有人认为他是错的。甚至为了纪念他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专门给他建了董子祠。

    但董仲舒没有进孔庙里配享也是事实。

    在唐朝以前,周公往往与孔子是并提的,甚至周公的影响大于孔子,孔子只是周公的配副。

    “汉明帝永平二年冬十月,皇帝率群臣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周公和孔子,牲用犬。”这是关于国学与郡县祀孔子的最早记载。

    武德二年诏令: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岁时致祭。

    贞观政要崇儒学:“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在贞观二年之前、在最高学堂中,周公是作为先圣受到顶礼膜拜的,孔子只是作为周公的配角以先师受礼拜,正如此后的颜子之相对于孔子一般。

    董仲舒不但没进孔庙里配享,而且史书里也没有把他和那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联系在一起。

    司马迁与董仲舒和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还做过董仲舒的学生。

    史记林列传)中对董仲舒有专门门的介绍。在这里,司马迁不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还提到了与董仲舒有关的许多人,却独独没有提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果当时确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等重大的事实,司马迁怎么会不记载呢?

    不独司马迁,从司马迁到东汉班固之间的两百年间,也没有人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

    如西汉元帝和成帝之间的史学家褚少孙,他距汉武帝时期不远,听过许多宫廷逸闻,曾缀补过史记,但对此事不知。

    西汉后期,著名的大学者刘向、刘款父子,相继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校理过秘书,熟谙西汉的皇家档案,他们对此事也不知。

    甚至东汉前期的知名学者,史称“才高而好述作”的班彪父子,他们的著作里也没有这样的记载。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是当时的一道政令,还是因为出现了这个结果,才形成这样一个名词,以及董仲舒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谁也说不清楚了。

    殷清风只是根据后世的记忆,在王度面前说起这句名词。但面对殷元的质疑,他真解释不了。

    “不过。。。你对释道两家学说的否定,也是对的。”

    殷元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孔子的儒学都传承了一千年,哪怕有些学说是不对的,但只要删减增补就好了,为何去学什么释道学说?

    以前,这样的疑惑我是不敢说的。还是你有胆量。。。”

    殷清风很诧异。

    殷元的学问这么深吗?看他现在的状态,也不像是在自吹自擂啊。

    “嗯。。。风儿你那个关于新儒学的想法真好!

    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初的黄老之术,到南北朝的释道儒,这个天下到底该如何治理,世人各持己见,难以统一。

    若是真有人能囊括前人的治国学说,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功德啊”

    殷元双目炽热的看着殷清风,“风儿,既然这新儒学是你提出来的,为何不是我殷氏来做这事、为何要平白无故的便宜了那王度!”

    殷清风轻声道:“风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朽烂。

    咱们殷氏已经很富有很尊贵了,若是再把阿耶口中的‘千秋万代功德’独揽在怀,李唐还能睡安生了?”

    殷元愣愣了一会儿,嘟囔道:“早知你能提出这个新儒学,什么钱财什么富贵咱都可以不要啊”

    对于得陇望蜀的殷元,殷清风能说啥。只能等着殷元自己把怨气消散了。

    “要不,让你叔翁他们派遣些子弟去。。。”殷元还是不甘心。

    殷清风有些头疼,“这新儒学的事儿,至今也不过你我父子、王度和太子晓得,让。。。”

    他灵机一动,“阿耶,你看这样行不行:编撰的事情,咱殷氏就不参与了,但咱府里有钱有藏书啊。

    王度他们想要编撰出新儒学,无论是典籍还是财力还是人手,绝不可能凭借他们一族之力就能完成的。咱们可以提供藏书,也可以提供钱财。

    到时候再派一些性子活络的族人,与王氏他们交往。哪怕最终这新典籍里没有殷氏的署名,但咱殷氏和参与编撰的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家族,可就结下了交情了。

    这些交情如果运用得好,对家族的前程也有不小的助力的。”

    殷元恢复了冷静,“说的也是!

    咱殷氏在李唐新朝与其他家族还真没有多少交情往来。

    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如果与其他家族有了交情。。。

    可惜,我只有你们兄弟二人,若是子嗣再多些。。。”

    殷元又陷入了畅想之中。

第400章 德行谦卑() 
殷清风从教师休息室出来,见自家的妹子正围着李晋安说话。

    他走上前给李晋安行礼,李晋安就像没看见一样,指着妹子手里的盒子,“喏、喏、喏,这是咱家才凑齐的,你们回去自己找人打磨吧。”

    “谢谢晋安总管。”“谢谢晋安叔叔。”

    五个妹子娇声娇语的道谢。

    李晋安眼睛都快笑弯了,“好好好,去吧去吧,太子让咱家找臭小子说话,你们先回去。”

    一脸笑容的等月眉五人都上了车,李晋安才转过身来,“别的你家也不缺,这是咱家好不容易才得的五块西域美玉,你可得让人琢磨仔细了,别糟蹋了。”

    看着马车远去,殷清风才回道:“叔叔也太宠爱她们了。”

    玉器,身份等级的象征之一。

    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当然,这些规定只是针对某种形制的玉器,不在规定范围内的玉器,早就走入百姓家: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魏晋以前,中原获取玉石的途径有二:经玉石之路而来的西域玉石和中原唯一大规模开采的玉石矿,蓝田玉。

    但蓝田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