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不一会儿就揪出十几个地痞,绳捆索绑掷于地上,当然也少不了一顿拳打脚踢。地痞流氓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见了这种情况,谁还敢动?
见人群平静下来,阎尔梅站在府衙外的一小块空地上高声说道:“各位父老!本官是新任开封知府阎尔梅”
刚说到这里,百姓纷纷便跪倒磕头。这个时代的规矩就是如此,连七品知县还被称为“父母官”,何况是知府?
阎尔梅赶紧向四周团团一揖道:“各位父老快请免礼!想必你们也听说了,皇恩浩荡,免除开封府百姓三年徭役。而且圣上还专门从军粮中拨出一部分,命本府开设粥厂,不教一人饿死,否则就要拿本官是问”
“吾皇万岁万万岁!”
不知是谁先高喊了一嗓子,紧接着百姓就感动地哭成一片。既然知府老爷都这么说了,看来全家老小都有救了!
阎尔梅也激动地眼含热泪,振臂高呼道:“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把粥厂开起来。但是衙门里现在急缺胥吏,本府必须先招募一批胥吏,这粥厂才能开得有序,才能不使一人忍饥挨饿。本府事先声明,做这个胥吏是没有薪水的,而且别人都吃完了,才能轮到你吃。如果没有一颗对乡邻父老的热忱之心,不是急公好义之人,你就不要来了。有没有应征的?”
第1268章 崭新的开封府()
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急公好义、舍己为人的人。即使他们只是普通百姓,未必读过书,不见得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来,但勤劳、善良、勇敢的民族基因,已经深深地植入骨髓。
这不,开封知府阎尔梅振臂一呼,至少上千百姓站了出来,愿意做没有薪水、干活在前吃饭在后的胥吏。用他们最朴素的话说:“你不不干,最后总得有人干吧,要不啥时候能吃上饭?俺要是不干,俺一家老小不也得饿着么?”
阎尔梅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不再多说,立即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选拔胥吏。因为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现在只需要二三百人就足够了。选拔的标准也很简单:男性,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体格强健的优先,没成亲的优先,不是独子的优先,能识文断字的格外优先,其他一概不限。
很快,阎尔梅就从一千多人中挑出符合条件的三百名志愿者,其中只有三十人是识字的。这其中有穷秀才、穷童生,也有在店铺里学徒的伙计。但是那些有功名的,或是开店经商的老板、商人,则自恃身份一个也没来。
阎尔梅先把这三十人召到一起,先取出一本衙门里的账册,让众人仔细观看。账册上的字当然谁都认识,但是不少读书人虽然饱读圣贤之书,对生活中常用的账本却是一窍不通,根本看不懂。倒是有个在酒楼做帐房学徒的伙计对此熟悉得很,一条一条解释得清清楚楚。
阎尔梅便让这个伙计做了户房长吏,其他秀才、童生担任其他吏员,有不懂的还得向这个伙计请教。至于吏房长吏,则由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童生担任,他名叫董志坚,为人忠厚耿直,甚至有点迂腐,做事却极其认真。
接下来这个刚刚组建起来的知府衙门马上就开始了运作。吏房由董志坚牵头,首先把这三百新招募的胥吏一一登记在册,并做出具体分工。然后分在吏房的人找出祥符县的户籍簿,开始对全城人口进行梳理。
原来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都是“县”。比如顺天府,虽然府衙就在京师,但是并不直接管理内外城的基层民政,而是分由大兴、宛平二县管理。开封亦是如此,开封城内有个祥符县,城内民政归祥符县管,开封府只负责开封各州县的“汇总管理”。
但是朱由检决意改变这种格局,简单地说就是取消“城中之县”,府要直接管城。看起来这只是一种人为的行政区划,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县衙管城,仍是把城当作乡村来治理,这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治理方式。
而朱由检要改变时代命运,就必然要学习西方先进国家,摒弃小农经济,走工业化的道路。而工业化的前提就是城市化,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工人?所以朱由检特别重视已有的大城市的管理,首先就是要在行政上突出城市的地位。那么再用县来管理城市就不合时宜了,必须在行政上升格。具体到开封府,就是撤销祥符县的建制,原祥符县的所有行政功能全部直接划入开封府。
这当然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因循守旧的朝臣未必会轻易认同。不过朱由检决定先干起来,理由也很好找,就说地方官吏奇缺,暂无县令、县丞之类的人选,只能先紧着开封府来。等开封府的工作全面展开,形成既成事实以后,朝臣再聒噪也就没有用了。
剪断截说,吏房的人先找到各坊的坊长,坊长死亡的就找副坊长或是坊中的长者,统计每坊现有的人口情况。明朝实行里甲制度,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乡村称“里”,城市称“坊”。官府平时只和里正、坊长打交道,收税、摊役等具体事务一般都通过里正去做。这有点类似前世的街道办事处,不过里正仍属于民,里甲制度算是一种居民自律的组织。
通过这些坊长,吏房很快掌握了全城百姓在战争中的伤亡情况。与此同时,户房也忙着从大明军军营中接收从洛阳运来的第一批一万石粮食。开封城中有数万百姓,一万石粮食还不够吃一个月的,所以必须精打细算,每天严格按照定量送进粥厂。礼房平时负责兴学、科举、教化、礼仪、祭祀、节庆等事,现在暂时没有事做,也全都来吏房帮忙。
兵房则管理着衙役这支地方治安力量。阎尔梅招募的三百胥吏中,有将近一半都是衙役,他们个个年轻力壮、一腔热血,却没有什么文化。现在城中治安主要由大明军来维持,所以衙役们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看管好府衙大牢,接收大明军抓起来的捣乱分子二是维持粥厂附近的秩序。
刑房则是各房中人员最少、素质最高的,他们负责整理积压的卷宗,如发现有冤案、疑案,立即向知府禀报。并且开门接纳百姓递上来的案子,来者不拒。为了方便不识字的百姓告状,还专门拨出几人当讼师,免费为百姓写状纸。
工房现有人员也不多,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是协助大明军,迅速修复城内的重要建筑设施,如暂时用作皇帝行宫的周王府、知府衙门、城楼、城墙等二是统计民间建筑的损失情况,并一一登记在册。
总而言之,六房数百名新招募的胥吏很快就投入工作之中,热情高涨,忙而不乱。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则由知府阎尔梅协调处理。很快,府衙门口的粥厂就支锅下米,老百姓由本坊的坊长领着,依次入场吃粥,崭新的开封府开始运作了!
为什么阎尔梅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任知府,以及数百名更加没有经验的新胥吏,能这么快就捏合成形,开始履行职责?答案其实很简单:阎尔梅有一本朱由检送给他的小册子:赈灾纪要!
第1269章 人民创造历史()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经过几年的穿越之旅后,朱由检对老人家这句名言越发佩服得五体投地。面对着种种天灾,难道就一定会亡国灭种么?朱由检和他的拥戴者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而开封城内正在发生的一切,让这条真理再度得到了验证。
朱由检给阎尔梅的那本小册子,记载着多次赈灾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包括人员如何组织、秩序如何维护、如何确保公平、如何善用物资等等,在行政、治安、卫生、医疗等多个方面可谓面面俱到。这当然不可能是朱由检一个人总结出来的,而是过去参加赈灾的所有人员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有了这本小册子,阎尔梅如虎添翼,即使全是新手,赈灾工作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而且这次赈灾仍然坚持了以工代赈的原则。经过清点,全城民户现有百姓五万多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和残疾、重伤者合计约有一万五千人,这些人不需要出工,可以获得无偿赈济。
而剩下的将近四万人,不论是男是女,年长还是年少,以及身份高下尊卑,只要来粥厂吃粥,就必须做工挣工分。一个工分可以吃一顿饭,做得多工分可以积累,可以转赠他人,还可以兑换现银。
对开封府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之前在城中各有生计,但是全被战争毁了。虽然大部分家庭在城外有农田,但庄稼要到明年夏初才收,远水不解近渴,更何况今年又是寒冬,恐怕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官府给他们提供工作,等于是救了他们的命,因此人人感恩戴德,根据自身条件踊跃报名参工。
朱由检的计划也堪称野心勃勃,他打算充分利用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优势,把开封府打造成一座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
首先,这里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建筑队伍,至少需要几千壮劳力。有了他们,才能铺路架桥、兴修水利、整顿城防,以及兴建工厂和民宅。
第二,开封要设立砖厂、煤厂、炼铁厂、纺织厂,还要有军工厂。为了让这些工厂迅速开办起来,朱由检已经从京师和秦王庄紧急抽调技术骨干,现在正在赶往开封的路上。尤其是军工厂,要以最高的优先级办起来,这样官军就可以就地补充弹药,降低从京师长途转运的工作量。
第三,朱由检还有一个远期计划,那就是治理黄河,重新开凿江南到河南的大运河。因为黄河水患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年连年旱灾,正是治理黄河的好时机。
至于大运河,意义就更不用多说了。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京杭大运河,但是隋唐大运河却早已淤废。早晚有一天,当辽东问题不再是帝国的最大威胁,朱由检还得把目光投向西方,解决蒙古、西域和西藏问题。而这些地方路途遥远,若想稳固地控制这片辽阔的疆土,就得首先解决补给问题。所以不仅要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还要有横贯东西的大运河。治黄开河,需要的人力就更多了,就是二十个开封府的人力也不够用,因此老百姓是绝对不用担心无工可做的。
在开封府的组织下,全城百姓很快就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中。男人们与大明军的官兵并肩劳作,抢先修复毁坏的城墙,以及城内一些损毁不太严重的住宅妇女们做饭、洗衣服、照看老人孩子,做的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家务劳动,但现在是全部组织起来了,效率也大为提高。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对开封府的安排感到满意。情绪最大的就是那些过去的大户、富商、胥吏,以及一部分读书人。他们觉得干这些体力活简直太丢人了,用他们的话说,这些都是贩夫走卒泥腿子才干的活,而他们要么曾经家财万贯,要么自觉高人一等,怎么能自轻自贱,与普通百姓为伍?
但是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些富户确实在家里藏了不少银子,但是现在全城无粮,买卖还没有恢复,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一粒米,要想吃饭就只有以工代赈一途。对那些读书人来说,“书中自有千钟粟”平时说说还行,真饿个一两天,眼睛都蓝了,恨不得把书都吃了,哪还能有那么多讲究?
因此这些人也只好不情不愿地参加了“以工代赈”。但是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惯了,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力活根本做不来。别人干一个多时辰,一个工分就挣出来了,他们就是干一整天,连一半定额都完不成,还磨得满手血泡,叫苦连天。
后来阎尔梅还算是照顾他们,把他们工作的定额减半,又特意给了他们一些文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当时招募胥吏的时候,这些人赌气谁也不来现在可好,都抢着做书吏,因为这个好歹不用卖苦力,再不做连饭都吃不上了。
三天之后,开封城内的秩序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百姓们各司其职,虽然正常的商业贸易还没有恢复,但有饭吃、有官军提供的临时帐篷住,总算生活又有了盼头。
而第四天清晨,开封府衙门外贴出的一则告示,再次引发全城沸腾。
告示的大致内容是:开封百废待兴,众多胥吏为衙门义务服务,虽然令人感动,但非长久之策。经知府向河南巡抚请示,巡抚大人特批如下:
一,在开封府新设大量官职,官品一律为未入流,由朝廷支付薪水,并纳入官员考核。换句话说,就是有升迁的机会。只要识字,就可以申请参加考试,竞选官职。
二,除新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