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咳伺浠鸢岩恢В衷诓坏闳迹鹊娇堪兑院笤俚慊鹋涞兑话眩斡诳谥校宦飞喜坏梅⒊鋈魏紊欤裨蚋裆蔽鹇邸
几十艘小渔船依次出发,很快就消失在黑暗之中。顾君恩却没有上船,他率领心腹数十人悄悄登上江边的一座小山,紧张而又激动地向江洲岛方向张望。他心里清楚得很,此次偷袭一旦得手,火起之时,必会把官军的战舰招引过去,这一千人一个也别想活着回来。可是为了圣教大业,也只好做此牺牲。
过了很长时间,猛听对岸杀声骤起,同时有火光发出。顾君恩一听没有炮声,登时大喜,心想官军的战舰肯定没有防备,这必是得手了。
可是火光亮了没多长时间,便又暗了下去,对岸也渐渐归于沉寂。顾君恩暗叫不好,心想如果点着了粮仓,必是冲天大火,看来这次偷袭是失败了!事已至此,在这里多留无益,也只好先撤回去,如实禀报教主了。
可是还没等他下令撤退,猛听身后十余里外传来沉闷的“轰隆隆”之声,好似夏天的闷雷一般。但现在正值隆冬,自然不可能打雷,顾君恩立即意识到:这是官军的战舰又开炮了!
顾君恩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官军竟然敢在深夜中钻入鄱阳湖。他是“水军大都督”,可现在不在舰队中又无法指挥,赶紧心急火燎地往回赶。
可是已经晚了,没走出两里地,就见南方火光冲天,看方位正是一处停泊战船最多的港汊。等顾君恩赶到,眼前的场景让他简直欲哭无泪:敌舰早已不见了踪影,而他的几十艘战船却全都燃起大火,根本没法救了!
这时岸上还有不少叛军如同没头苍蝇般乱跑,顾君恩揪住一个厉声喝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大大都督,敌军前来偷袭了!”那叛军面如土色道,“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找到这里,反正一顿炮打得我们蒙头转向。港汊狭窄,船又开不出去,只好弃船登岸。后来后来可能是敌军登上了咱们的战船,一艘艘都点着了”
“混蛋!”顾君恩气极,照那人窝心一脚,又抽剑狠命一刺,那人被扎了个透心凉,当即惨叫一声死于非命。
可是再杀人泄愤,也无法挽回偷袭不成反被偷袭的败局。顾君恩只得收拢残卒,待天光放亮后,重新集结舰队。这一清点才发现,昨夜的损失极其惨重,甚至超过了白天的水战,现在顾君恩手下只剩一百艘战船了。
而与此同时,戚显宗与李允浩等人却正在刚刚退回湖口的威海舰上遥望东方。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此时绝大多数战士已经十分疲劳。但此时旭日初升,众人顿觉身上的寒意被阳光驱散,不禁齐声欢呼起来。戚显宗也重重地吐了口气,一向严肃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笑容。
第1364章 藩使入贡()
经过一场成功的夜战反偷袭,北海舰队不但守住了江洲岛,还成功烧毁了叛军数十艘战船,可谓大获全胜。其实顾君恩是完全打错了算盘,须知其时粮食乃是最急缺的物资,数十万石粮食,足够包括卢象升、孙传庭等部在内的数万官军吃上一年半载的。这么大一块肥肉到嘴,戚显宗岂肯轻易吐出来,可以说白天的战斗结束后,北海舰队第二阶段的任务就变成了稳守江洲岛。这种情况下去“偷袭”,不撞个头破血流才怪。
戚显宗采取守势的第二个原因则有些无奈,因为经过白天一场激战,将士伤亡并不太多,仅有几十人而已,可是弹药消耗却很大,尤其是侧舷炮,普遍消耗过半。考虑到叛军主力尚存,如果还这么打下去,打不了两仗弹药就消耗光了,那时北海舰队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所以戚显宗一方面命令威海舰、天津舰等大型战舰守住湖口,如有敌舰来攻,则尽量用消耗较少的舰首主炮震慑敌人如果叛军不来进攻,官军也不往鄱阳湖里进,维持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立即用飞鸽传书向南京急报,报捷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让南京赶紧转奏京师,请朝廷设法尽快运一批弹药过来。
但戚显宗还担心叛军会集结全部战舰,不顾一切地冲出来决战,便决定再狠狠地教训他们一次。从俘虏的口中,他得到了鄱阳湖内比较近的一些港汊的具体位置,并且判断当夜叛军舰队很有可能停泊在那里。
夜战也是北海舰队经常训练的项目之一,因为倭寇便时常利用夜幕偷偷登陆抢掠,在年复一年的战斗中,戚家军很多将士都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即使在夜间行船,也与白天无异。而叛军就不行了,由于这个时代下层百姓普遍缺乏营养,大多数人都有夜盲症,到了晚上跟瞎子也差不了多少。
因为是偷袭,戚显宗只出动了最大的威海舰和天津舰,这两艘战舰船大、火力猛,即使被叛军发现,也可以全身而退。至于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包括戚显宗和李允浩在内,全体将士都没想到,因而凯旋的一路上都是欢声笑语,好不惬意。
可是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朱由检,此时却没有这么好的心情。虽然各条战线均是捷报频传,可这毕竟是平叛,或者说是内战,死的都是大明百姓。如果说叛军和白莲教是咎由自取的话,那么战乱地区的百姓则完全是无辜遭殃。每当收复一地,当地的百姓伤亡数字报上来,朱由检的心情都格外沉重,因为这些数字远比叛军的伤亡要多得多,有些地方甚至十室九空。
除了战乱之外,“小冰河”再显威力,今冬不但又是个寒冬,而且比往年尤甚。这几天长江以北到处是大雪天气,也直接影响到了平叛作战。卢象升收复彭城、孙传庭攻下新野之后,不得不停下追击的脚步,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也在湖北和南直隶一带过冬,中原战场上因此出现的短暂的平静。
前线的将士可以休息,朱由检却不能放松,因为打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打的就是补给,尤其是以火器为主的部队,补给更是重中之重。即使戚显宗不上奏,朱由检也想到了北海舰队的弹药消耗问题。事实上,从北海舰队离开登州起,朱由检就一直与登莱巡抚孙元化密集地飞鸽传书商议,并很快决定组织一支补给舰队,去长江支援戚显宗。
这支舰队以留守登州的定远舰为旗舰,负责运输的则是平时往来于登州和皮岛之间的商船队,共有十艘。运输的物资以弹药为主,但登州的军工厂刚刚投产,尽管没日没夜地赶工,一时也生产不出来那么多弹药。朱由检只得从京师的军工厂运一批弹药过去,因为渤海封冻,辎重车队走陆路到登州一千二百里,最快也得二十天左右。再加上船队行驶的时间,与北海舰队会合,怎么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
除了战事以外,还有一件事特别牵动朱由检的神经,那就是藩国贡使入贡。在这个时代,中国皇帝和官员普遍以“天朝上国”自居,相对于这种心态,朱由检对外交更为重视。去年甫一登基,朱由检便命礼部晓谕所有藩属国、藩属部落,要求各国遣使朝贺。
但是由于明朝一贯以“上国”自居,极少向外国派遣使节,传递消息往往需要通过做贸易的商人,或是该国留在中国的臣属,所以消息自然传递得很慢。又由于这些年明朝国力持续衰落,一些藩属国本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见明朝如此,便不再来朝贡。再加上去年一年战争不断,有些藩属国派出了使臣,却被战乱阻路,直到最近才抵达京师。
由于外交院已经成立,现在一切有关外国的事宜全部从礼部划归外交院处理。工部尚书兼外交院院长近日上奏,言多国使臣已经抵京请求陛见,请皇帝定夺。
不过所谓的“多国”,其实只有寥寥三家,包括暹罗国、苏禄国和叶尔羌。廷臣对这些贡使也多不以为然,新任首辅李标就上奏说:“夫夷狄入贡,乃彼之利,假贡乞封,仰伏天威,以警服其邻国。其地其人疏,物产贫瘠,故多行谲诈,无事则废朝贡而自立,有事则假朝贡而请封,实于我无益矣。况朝廷正在四处用兵,国库空虚,军饷尚且不济,更无厚赏外夷而致百姓饥馑之理。再者藩使卑贱,陛下见之则礼遇太过。不如由有司职官接见,谢其使而归其国可也。”
朱由检看罢哭笑不得,心想这些高官的见识,恐怕还不如未来的一个小学生。见他是一定要见的,不过最让他遗憾的就是朝鲜这个曾经事明最恭的属国拒绝遣使朝贺,看来李倧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和满清穿一条裤子了。
第1365章 会见使臣(1)()
尽管有不少廷臣反对,但朱由检还是决定亲自接见三国使臣。此时朱由检刚刚对内阁进行了“大换血”,再加上战场上连战连捷,君威正盛,众臣也不敢太过忤逆圣意,只得应允。
不过钱龙锡又提出一个折衷意见,即皇帝统一接见三位使臣,使臣行过君臣大礼、上过国书以后,皇帝稍微勉励几句,展示上国威仪之后便命退下。至于具体的封贡赏赐等事,依旧例应由礼部处理,现在既有了外交院,由礼部和外交院参酌办理也就是了。
朱由检听罢暗笑,心想钱龙锡说的不还是过去那一套么。如果真按他说的这么来,那还真就如李标所说,除了炫耀一番“天朝上国”,满足一下大明君臣的虚荣心以外,还真没什么实际好处,最后还少不得丰厚赏赐。有很多小国也确实只是奔着赏赐来的,这种赔本的买卖他朱由检可不会做。
于是朱由检做出“圣断”,由他亲自分别接见三位使臣,依次是叶尔羌、暹罗和苏禄。接见规格要高,每次接见都要有五位阁臣陪同,朱由检也是想让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大臣们知道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外交。
朱由检的行事风格一向是雷厉风行,头一天下诏,第二天朝会后便在乾清宫先接见了叶尔羌使臣阿鲁不花。其实这位也是朱由检的老熟人了,在秦王庄时他们就没少打交道。当然阿鲁不花在内地经商多年,算是个中国通,很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行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后,他规规矩矩递上国书,仍然恭谨地跪倒垂首等候朱由检发问。这一举动让李标、钱龙锡等大臣很是满意,心道这番邦使臣倒也粗知礼义。
朱由检接过用熟羊皮制成的“国书”,见上面全是不认识的文字,便问徐光启:“这是什么文?”
“回陛下,此乃回回文。”徐光启答道,“凡信者,皆用回回文,因此回回文使用甚广,不惟叶尔羌等西北诸番,即南洋、西洋等处多国亦通行无碍。”
“徐尚书也通晓回回文么?”朱由检笑问。
“臣并不懂回回文。”徐光启如实答道,“不过回回人善于经商,自唐宋以来,回回人有的从海上乘船至广州、泉州,有的从河西穿越大漠至西安、洛阳,渐渐定居繁衍,虽仍信,已为我中华百姓矣。蒙元入主中原后,颇重用回回人,尤其是财赋大权,更多掌于回回人之手。我朝太祖龙兴,亦多用回回人,开国功臣中多有信者。因此我朝民间不乏回回人,外交院中也有回回教师。”
朱由检听罢沉吟片刻,一字一顿地道:“信仰和民族不可混为一谈。信者多矣,可皆归于回回一族乎?户部尚书成基命尚未回京,李标、钱龙锡,你们二位且替他劳烦一番:命户部今后清查户籍时,要增设民族一项。”
几位阁臣登时一愣,半晌李标才沉吟道:“陛下,自古只有华夷之分,凡属朝廷治下皆为汉人。即或有少许夷狄之属居于汉地,一则数量极少,二则皆受官府管束,若敢滋事生乱,朝廷剿灭其族易如反掌,因此不足为虑。故而臣以为,似乎并无划分民族之必要。”
朱由检心中冷笑,口中却道:“这又是一篇大文章,朕本来也想和诸位臣工细议,刚才不过是看到回回文国书,又想起来而已。不过朕现在正在接见使臣,此事容后再议吧。徐尚书,请翻译进殿现场译出这道国书,并与使臣核对。”
外交院的翻译早就在乾清宫外恭候多时了,此时便进殿翻译,并与阿鲁不花核对。其实阿鲁不花的汉话说得很好,不过外交程序该走还是要走的。
须臾翻译完成,并誊写成中文呈给朱由检。朱由检细看时,见这道国书是叶尔羌汗阿不都拉提甫写给自己的。信中除了阿谀奉承的客套话之外,主要提出三点:
一,过去叶尔羌汗国已经奉大明为宗主国,不过封贡关系时断时续。现在大汗再次表明愿奉大明为宗主国,保持封贡关系。具体事宜,由使臣阿鲁不花全权处理。
二,现在叶尔羌汗国发生内乱,东部的吐鲁番总督阿不杜拉自立为汗。大汗恳请大明与叶尔羌联合出兵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