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⑤枸险至远:限制危险以达到远大目标。枸:轴限,引申为限制。
【讲解】第十章叙述了天地之数即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揭示《周
易》的作用是“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圣人用《周易》这部书去通达天
下人们的思想意识、统一天下的事业、判断天下人们的疑难。指出了筮德的
特征是圆而神,卦德的特征是方以知,六爻的特征是易以工。圣人掌握运用
筮德、卦德、爻义的特征去为民知来将往谋求幸福,去明天察民以前民用。
并对“川”“键”“变”“迵”“马”“器”“法”“神”等概念进行了定
义,进而揭示了《周易》的创作方法和编排规则以及创作《周易》的客观依
据。最后指出《周易》的卦马的作用是为了直观,系辞(卦爻辞)的作用是
告诉占筮的人,卦爻辞中的“吉”“凶”等术语是作为占断的根据出现的。
从天地河图洛书之数推演到《周易》的创作和运用的诸多问题,最后归结为
系辞的破译阅读领会问题。围绕卦爻辞,不离论题。这一章与通行本有许多
不同,尤其其中的“大恒”一词非常引人注目。一九八八年春天我在湖南医
科大学附二医院住院期间,根据已故的韩仲民先生提供的资料,撰写了《周
易与中国文化之三——论“大恒”“太极”“太极图”》一文,发表在《湘
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4 期上。文章指出:不论是在易学史、
中国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
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
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
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
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
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
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
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那么,“太极”、“太极图”究竟是怎么回事,“太极”与“大恒”有
什么联系和区别,“太极”与“太极图”有什么联系,历代对“太极”有什
么解释,“太极图”同“太极拳”、“太极剑”等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
需要进行认真的严肃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与说明。
“太极”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与《周易·系辞传》。《大宗师》
云:“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禺强得
之,立乎北极。”这里的“太极”、“六极”、“北极”当为方位词。“太
极”乃天之最高处,“六极”乃地之最深处,“北极”则北面之最尽头。而
《系辞传》上的“太极”则不同。
通行本《系辞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在帛书《系辞》
中作“大恒”。帛书《系辞》云:“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大恒”是什
么意思呢?根据我的初步思考,这里的“大恒”应该是作为卦名来使用的。
这里的《大恒》卦当是通行本《周易》与帛书《周易》中都有的《恒》
卦,《恒》卦应是由《大恒》卦演变而来的。“恒”前缀以“大”字,如同
《大畜》卦、《大有》卦、《大壮》卦中的“畜”、“有”、“壮”字前缀
以“大”字一样。《大恒》卦变为《恒》卦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当为编纂者
删去了“大”,或为抄书家遗漏了“大”。这都是可能的。我曾经猜想,将
《大恒》卦改为《恒》卦,也可能是因为将《大恒》卦卦爻辞中的“恒”与
“不恒”、《益》卦中的“勿恒”、《论语·八佾》中的“无恒”“不恒”
联系起来考虑时以为“大恒”与“恒”、“不恒”“勿恒”、“无恒”等不
相协谐,因而删去了“大恒”中的“大”字,致使《大恒》卦变成了《恒》
卦。基于此,“《易》有《大恒》”中的“大恒”作为书中的卦名来理解就
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了。同时“《易》有《大恒》”的“易”字作为书名来
解释也就有了着落。因而“易”字作为书名最早见于《系辞》的说法也就没
有异议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把通行来《系辞传》中的“《易》有《太
极》”的“太极”作为卦名来理解,因而无法解释清楚“《易》有《太极》”
中的“易”字。有人说这里的“易”是世界万物变化的过程,有人说这里的
“易”字应作为书名来理解。
我将“《易》有《大恒》”中的“易”与“大恒”分别视为书名和卦名
的最主要的根据还在于帛书《周易》之中。帛书《周易》的《恒》卦居于六
十四卦之中的第三十二卦,第三十二卦乃六十四卦的二分之一的前一分的第
末卦,即帛书《周易》的第四宫的最后的一卦。帛书《周易》共分为八宫,
每一宫分为八卦,八八共六十四卦。如果我们将前四宫视为一篇的话(以键
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四阳宫组成),则帛书《周易》的上下两篇的宫数
与卦数相等。上篇以四阳宫组成,下篇以四阴宫组成。这上下两篇的中分卦
则为《恒》卦。这就是帛书《系辞》所谓“《易》有《大恒》,是生两仪”。
也就是说,《易》中有个《大恒》卦(后人改为《恒》卦),这个《大恒》
卦把一部《易》书分为上下两篇。“是生两仪”的“是”作代词(复指《大
恒》)看待。生犹造也,造犹分也。《说文解字》:“惟初太极,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两仪”即两篇。通行本所谓上下经即其余绪也。
“两仪生四象”,意即上下两篇又各分为四宫卦,“四象生八卦”,意思是
说上下两篇的四宫卦的每一宫又分为八个卦。所以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
大业”。虽然“《易》有《大恒》……”这段话讲的是《易》卦的排列组合
方式,但却可以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最早的排列组合思想。可惜湮没了两千
年。前人因为没有机会见到“《易》有《大恒》”,因而也就无法将“太极”
视为卦名,所以对“太极”等所作的种种论述都不能触及《易》书“太极”
一词的本来含义。帛书《周易》出土已经十几年了,由于人们很少充分认识
它的学术价值,加之帛书《周易》中的《系辞》至今尚未公布,所以一些同
志在最近撰写的著作中仍然不能出以新解。我的老师朱伯昆先生在他的《易
学哲学史(上)》说:“《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
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葛荣晋同志所著的《中国哲学
范畴史》称“太极是标志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这都
没有把“太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更没有追溯到《系辞》中的
“太极”原本是作为卦名来使用的这一根源上去。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将《庄子》书中的“太极”同《周易》中的“太极”
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太极”。如果《庄子》书中的“太极”本来就是
“太极”的话,那么,《周易》中的“太极”则可能是从《庄子》书中借用
过来的,人们为了避讳就用“太极”代替了“大恒”。如果《庄子》书中的
“太极”原来并不作“太极”,那么,《周易》中的“太极”则可能是从《老
子》书中的“无极”借换过来的,人们为了避讳便将“大恒”的“恒”改为
“极”,则得到“大极”。“大极”即“太极”。大、太古通用。或者与“皇
极”有关。
那么,“大恒”一词的字面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种诠释。
一、努力进取。“恒”训为进取。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恒,卦名。
恒,进也,张弓绷弦箭发而进也。甲骨文恒字字形象张弓所绷之弦。《诗·小
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升,出也。
言俱进也。’郑《笺》云:‘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恒本又作亘,
乃■之古文。或作■,其义训竟,竟之为言进也。故恒与升同义,毛《传》
所谓俱进也。”二、永久。恒,常也,久也。帛书《老子》:“道可道,非
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孟子》云:“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三、法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
不法其德。这三种解释当以第二种解释较易为人们所接受。
显然,中国易学上的“太极”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的。我
们必须历史地变化地看待中国易学史上、中国哲学史上的“太极”范畴。只
有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一范畴。
古今学者对“太极”一词进行了各种解释,兹将我见到的归纳于下。
一、“太极”是无象的《易》。吴桂森《周易像象述》卷九:“圆形、
方知、易贡者,有象之《易》也。有个所以然者,无象之《易》也。无象之
《易》,斯理是也;寂然不动者,所谓太极也。无此理,便无所谓《易》;
有太极,便有《易》。”
二、“太极”是成卦时虚一不用的那一根蓍草。《周易子夏传》:“一
不用者,太极也。”《周易丁氏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一不用者,太极也。”崔憬说:“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王
辅嗣云:“不用之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即《易》之太极也。”林栗
《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虚其一以象太极。太极混成,阴阳未分,不
可用也,故用四十有九。”
三、“太极”是象用来成卦的四十九根蓍草合而未分的形态。崔憬《周
易探元》:“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或曰:一,非太极也;[太极],四十
九之总数也。”
四、”太极”是卦的全体。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易》
之中有太极焉,则卦之全体也;有两仪焉,则卦之重像是也,两仪是太极而
判,故曰太极生两仪。”
五、“太极”就是北辰。《周易马氏传》:“易有太极,谓北辰也。”
一本引作“易有太极,北辰是也”。《经典释文》:“太极,北辰也。”
六、“太极”是象、数、形、器之理的共名。胡震《周易衍义》:“朱
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之目。”
七、“道”为“太极”。《皇极经世书》卷七:“道为太极。”《朱文
公文集》卷三十七:“道字即《易》之太极。”《宋元学案》卷十二:“语
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太极者,何也?
曰:道也。”
八、“心”为“太极”。《宋元学案》卷九:“心为太极。”卷九十四:
“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亦一《易》也。以天心而
论之,心者,《易》之太极也。”
九、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宋元学案》卷九:“混成一体,谓之
太极。”
十、“太极”是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周易衍义》:“太极者,天
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形者也。”
十一、“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宋元学案》卷十二:“朱
子曰: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
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
十二、“太极”是所以生生之理。赵汸《周易文诠》:“《易》固生生
不穷矣,必有所以生生之理主宰于其中。不有太极乎?太极动而生阳,则画
一奇以象阳仪;静而生阴,则画一偶以象阴仪。太极生两仪,两仪一太极也。”
十三、“太极”是“中”,是“理”。《宋元学案》卷十二:“极亦此
理也,中亦此理也。……《中庸》曰:‘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
太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