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帛书周易-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义丧失了的人,则被神灵所趋赶;智慧谋略远于人的人,卜筮之蔡。”我 
(子赣)以为这是很正确的。将这些话作为行为的准则,我就是按照这些去 
做的。孔子为什么老年而喜欢《周易》呢?孔子说:君子讲话都有一定的原 
则。前面的吉祥出现了,不吉祥也能避免。观察事物的主要本质,不危害其 
品德。《尚书》多有缺损,《周易》则是完整的,而且又是古代的遗言。我 
不是安于《周易》的占筮施用。子赣说:我听到孔子说:必于……如是,则 
君子已重过了。我听到孔子说:谦逊正直而行使仁义,那么人们就不迷惑了。 
孔子如今不安于其占筮施用而喜欢《周易》的卦爻辞,就是用卦爻辞去指导 
人生,不是很好吗?孔子说:荒谬啊!赐!我告诉你,《周易》之道……而 

不……百生之……《周易》也。所以《周易》上说:刚强的人使他知道恐惧, 
柔弱的人使他懂得刚强,愚蠢的人为而不忘,惭愧的人让他的行为去掉欺诈。 
文王仁义,不得志而无法成功他的深谋远虑。纣王无道,文王作,避讳而辞 
咎,然后《周易》热开始兴起。我喜欢《周易》的智慧……之……我何必说 
事奉象纣王那样的君王呢?子赣说: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吗?孔子说: 
我占筮一百次只有七十次占中了,只有周梁山之占,也必须服从多数呀!孔 
子说:《周易》我撇开它的祝卜成份,我观察其中的品德仁义。幽赞于神明 
而通达于筮策数,明了筮策数而通达于品德,就成了史。史巫的占筮,向往 
而没有达到,喜欢它但却不以为然。后世的人怀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为 
《周易》吧!我求其德而已,我与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标。有道德的人靠自己 
的品德行为的美好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较少;有道德的人靠自己施 
行仁义去追求吉利,因此不靠卜筮去追求吉利。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 
位置吗? 
  【注释】①席:蓆。②■:德。③缗(mn):古时穿钱的绳子。也指成 
                    í 
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此处引申为准则。④■:矩。⑤羊:祥。⑤校:假 
借为“谬”。 
  【讲解】这一章叙述孔子晚年对《周易》的执着追求,以及孔子同史巫、 
祝巫、卜筮的本质区别。孔子提倡“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反对 
祭祀求福、卜筮求吉。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归”的命题。在通行本 
《系辞传》里,孔子提出了“同归而殊途”的命题。《帛书要》:“夫子老 
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 
辞。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 
‘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通行本《系辞传》:“《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诎也,来者信也,诎信相 
感而利生焉。尺蠖之诎,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 
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 
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 
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 
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归”与“同归而殊途”两个命题。“同途而殊归” 
指出了相同的方法、道路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归宿点。“同归而殊途”指出 
了相同的目的、归宿点存在着不同的方法、道路。“同途而殊归”是“同途 
而同归”“异途而同归”的负命题。“同归而殊途”是“同归而同途”“异 
归而同途“的负命题。 
  孔子■①《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 
曰:二厽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囗也。《益》之 
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 
《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 
曰产②。道穷□□□□□□□。《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之始凶, 
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 
《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 

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③天道焉,而不 
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 
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 
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 
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④者也,故谓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 
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 
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⑤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⑥毕 
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要》千六百■八。 
  【白话】孔子研究《周易》,到了《损》《益》这两卦,便废书叹息, 
告诫门弟子说:二三子!这《损》《益》的原则,不可以不审察呀!是吉凶 
的依据。《益》卦在卦气说中,象征春天授夏天的时令,万物都在这一时期 
生长出来,白天的时间长一些,是生产的好环境,所以叫做《益》。《损》 
卦,在卦气说中,象征秋天授冬天的时令,万物都已成熟衰老了,晚上的时 
间长一些,所以叫做《损》。道穷……《益》卦开始吉善,最终凶恶。(《益》 
卦初九爻辞“元吉”,尚九爻辞“凶”。)《损》卦开始凶恶,最终吉善。 
(《损》卦九二爻辞“凶”,尚九爻辞“吉”。)《损》《益》的原则,完 
全可以用来观察天地的变化和君王的事业。因此,应从总体上把握《损》《益》 
之道,不能够感情用事。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 
而能懂得吉与凶,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这就叫做《易》道。所以《周 
易》中有天道,但不能用日、月、星、辰概括天道,因而用“阴阳”这两个 
概念去囊括天道。《周易》中有地道,但不能用水,火、金、土、木去概括 
地道,因而用“柔刚”这一对范畴去概括地道。《周易》中有人道,但不能 
用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概念去概括人道,因此便用“上下”这一对范 
畴去概括人道。《周易》又反映了四时的变化,但万物的名称不能概括四时 
的变化,所以用“八卦”去概括刻划四时的变化。因此,《周易》之所以为 
《周易》,是因为一类概念不足以囊括天道、地道、人道、易道,所以创造 
变化的原理以适应天、地、人、易的变化,这就叫做《易》。《周易》又有 
君道,五官、六府不能够概括君道,五正的事物职责也不能够完全包括君道, 
而《诗》《书》《礼》《乐》又不足百篇,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君道要求。不 
问于古代君王的管理方法,不可能顺畅地发布君王的命令,不可能达到理想 
的管理水平。有能力的君王由《损》《益》之道这一点求得治道,所谓得一 
而群毕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损》《益》之道,足以观察君王得失存亡 
之道。《要》共一千六百四十八字。 
  【注释】①■:引申为研究。②产:疑为“损”字之误。③又:有。④ 
请:情。⑤■:假借为“由”。⑥君:读为“群”。 
  【讲解】这一章阐述了孔子的易道观。孔子认为易道囊括了天道的阴阳、 
地道的柔刚、人道的上下、四时的变化、君道的治乱。而易道的总原则是损 
益之道,损益之道的总原则乃是变化之道。所以说易变之道包括天道、地道、 
人道、君道、四时变化之道。而要抓住变化之道就必须掌握《损》《益》之 
道。其它文献也记载了孔子对《损》《益》之道的执着追求。《淮南子·人 
间训》:“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 
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说苑·敬慎》:“孔子读《易》, 
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 

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 
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 
则天下之善言不得人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 
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 
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 
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 
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 
与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 
诵之。”《彖传》说:“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 
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 
盈虚,与时偕行。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 
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 
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象传》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 
忿窒欲。祀事遄往,上合志也。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一人行,三则疑也。 
损其疾,亦可喜也。六五元吉,自上佑也。弗损益之,大得志也。风雷,益。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或益之,自外来也。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告公从,以益志也。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 
大得志也。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崔憬说:“满招损,谦 
受益,人之道也。”因此,损益之道,归结起来又可以说是谦让之道。《谦 
彖传》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 
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初 
六》爻辞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创建时间:2006…2…28 上一页 目录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