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千年女尸蕴传奇

    马王堆1号墓尸古尸棺被运到了长沙博物馆。开棺后,棺内的酸臭气味让人紧捂鼻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丝绸,可是轻微一碰,就腐成一滩。专家们花了近一周时间才脱掉尸首身上的衣服。在场的人都很惊喜。尸体出于锦饰内棺中,女性,身长1。54米,体重34。3公斤。出土时,整个尸首和刚死的人差不多,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有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还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女尸脸型呈方圆状,头缀各种贴叶的漆花木饰,头发因稀疏而缀连假发,作盘髻状,内插发笄。用现代的审美标准来看,体态应是标准的美女。只是由于时间久长,造成了眼球突出,舌头外吐。棺内有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有奇臭。女尸皮肤呈褐黄色。脸上覆盖两层丝织物。双手握绣花香囊,内盛香草,双足着青丝履。身体内着“信期绣”罗丝锦袍,外着细麻织物18层,最外横扎丝带9道,再在其上覆盖印花敷彩黄沙锦袍、“长寿锈”绛红绢锦袍。    
    这具2000年前的古尸被发现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而且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我国医学人员对古尸进行了解剖,结果查明:这具尸体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外形,而且内脏器官完整,肢体内血管结构清楚,硬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均保存完好的纤维结构。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这具2000年古尸保存的质量是很高的。目前,我国发现的古尸,主要是新疆地区的干尸,那是因为天气干燥,温度较高,尸体因自然风化而保存了下来,如那具闻名于世的有“楼兰美女”之称的女尸,却不是人为地把尸体保存下来。东部地区发现较少,且保存质量差。因此,马王堆汉墓古尸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一大奇迹。    
    各方面的病理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多发性胆结石症。死者年龄在50岁左右,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应为急病而死。根据病症推断,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致死的可能性很大。根据死者食道、胃及大小肠内有瓜子130多粒推算,死者是在吃过甜瓜不久后死去的,可能是由于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因此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死时约50岁左右,在当时各方面均较差的历史条件下,普通人的寿命也就是40多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老太太也算是高寿了。另外,通过检查还发现死者第四腰椎间隙变窄,左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而且直肠和肝脏内还发现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还有一只胆囊先天畸形。经鉴定,死者血型为A型,生前曾生育过,这与史书所记载的她有两个儿子是相吻合的。    
    难道世上当真有永垂不朽的人?专家们当然不相信什么奇迹,一定有什么方法让这具尸体保存得如此新鲜。于是,人们把焦点集中在棺内的液体上,一时间,关于神秘药水的种种说法,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甚至被危言耸听地描绘成世界悬案,甚至还有人以重金购买这种能使尸体千秋不朽的药水。    
    汉代方术盛行,当时保存尸体最权威的说法是“玉能寒尸”,即说玉能够保护恒常的低温,避免尸体腐烂。所以在河北满城发掘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时,就发现二人都身着灿烂如新的金缕玉衣,但尸体却早已变成了枯骨,证明这种对抗自然的努力不过是一种迷信,毫无科学根据的。    
    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外界传言的神秘药水,其实不是防腐药水,而是土壤中的水分渗入墓中,在几千年时间里凝结聚集而成,只有十分微弱的抑菌作用,却不是尸体得以保全的主要原因。    
    尸体因何会被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得从埋葬的方式说起。马王堆3座墓的墓坑,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1号坑最大最深。3号墓的墓底及棺椁室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坚固,在上面筑起高大坟丘。1号坑所填木炭非常厚实,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米~1。3米,黏性甚强,渗透性极差,这层既厚且匀的白膏泥,封固严密,使深埋地底的椁室形成湿润、恒温、缺氧无菌的环境,使棺椁、尸体以及随葬器物保存完好。而另外两座墓,特别是2号墓,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故墓内保存较差。    
    在尸体入棺后的最初阶段,肠道曾发生过细菌繁殖、发酵的腐败过程,但在特定条件下,腐败未能继续下去,原因是棺内因封闭良好,所以空气不多。尸体初期腐败过程中就耗尽了棺内的氧气,棺内各种有机物在厌氧甲烷的作用下,形成了燃性沼气。沼气不断累积,棺内压力增大,增强了抵抗外界渗水的能力,所以棺内基本上保存着最初由棺外渗进来的水,而这些水经过土壤、白膏泥等渗入棺内后,就形成了带有少量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尸体长期浸泡在这种液体中,保持了新鲜和湿润。当然,古人的种种努力还是起了一定作用,尽管当时科技水平落后,这种努力在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一具极其罕见的完好女尸,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现在出土后的女尸,已经密封于有机玻璃棺材里,存放于地下室,配以空调设施保持恒温,并用药水防腐。由于尸体受防腐药水的长期浸泡,女尸原来的板栗色渐渐消失,更接近鲜尸的颜色。    
    马王堆出土的女尸,在世界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其实,在考古学中,尸体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物,与其他文物相比,因为保存完好的尸体少之又少,故而尤显珍贵。    
    马王堆女尸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丧葬文化。在古人的观念中,尸体是灵魂的寄寓之所,尸体不朽,灵魂才有所依托,不随风消散。古代有许多所谓“借尸还魂”的故事,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招魂升天的帛画

    艺术是人心灵的象征,也是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汉代的强盛和朝气蓬勃,汉代人追求人世欢乐的热情,即使在这些用于丧葬目的的帛画中仍然处于活生生的喷发状态中。马王堆汉墓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尽情展现,让今天的人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生动图景。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绘画作品颇多,但大多失传。因此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就显得异常珍贵了。马王堆1号、3号墓出土帛画共10余幅,占全国帛画出土量的近一半。    
    马王堆帛画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在1号墓和3号墓出土的两幅帛画,画面呈“T”字形,顶部裹有竹竿并系有丝带,可以悬挂,是死者出殡时张举的旌幡。旌幡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物品,使人高举,随丧葬队伍行进,大概起到识别死者、招魂、导引灵魂升天的作用。1号墓中的旌幡保存比较完整,3号墓中的则有些残破。    
    1号墓旌幡表现的是一幅死后升天图,自上而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表示地府、人间、天上的情景。最下面有两只红鳞青色的巨鱼相交,鱼尾各立一长角怪兽,有人说此怪是打鬼的“方相氏”。鱼背上立有一裸体力士,双手擎着表示大地的平板,其左右有双蛇环绕,再外边各有一大龟,龟背上站有猫头鹰。这是表示黑暗的地底世界的情景,与中国古代传说中大地是由一些奇异生灵顶着的相合。大地之上是人间部分。中间画有两条巨龙左右穿绕于圆壁。壁下左右流苏之上,有两个羽人,悬着一个巨磬,巨磬的下面,有鼎壶以及成列的人物。圆壁之上,两只凶悍的豹子支撑着一个白色平台,一位衣饰华贵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身后有3个婢女,前面则是两个拱手跪迎状的男子,一穿红袍,一穿青袍。画中老妇是1号墓主——侯夫人,画中的两个男子应是天国使者,前来导引墓主人升天的情形。而在帛画最上面,天门已开,天门左右各有一个守门者,作等待、亲密对语形态。天门之上是天界,正中上方是一个人头蛇身的形象,有人说是女娲,有人说是伏羲,无论是谁,反正应是天界的主宰。天界之中,凡人的一切想象都表现了出来。墓中女主人骑龙舞于空中。    
    3号墓旌幡构图与前者基本相同,由于墓主身份不同,人间部分画的是一个佩剑的男子,前后有9个侍人,显示出其地位高于1号墓主。    
    这两幅帛画特色鲜明,充满了绚丽的神话色彩。画中图案,都显得活泼生动,极具生命力和人间气息。这两幅帛画在构图上,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处理得有条不紊,左右对称,通过昂扬龙首的蛟龙、迎侯的司阍,将地下、天界联系在一起,渲染出了升天的气氛。墓主的形象位于画的中央,显示出了主人的高贵身份,使画的中心更为突出。画的线条的流畅挺拔,设色的庄重典雅,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在现代人眼中,担负引魂升天任务的旌幡还原成了气质高尚的帛画,强烈无比的宗教热情化成了无羁想象的艺术,马王堆帛画获得了它前所未有的全新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古文献的宝库(1)

    史载西汉东方朔上奏汉武帝,用竹简达3000多枚,司马迁的鸿篇巨制《史记》也全是书写在竹简上的。造纸术虽然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但尚未广泛用于书写。尽管东汉时蔡伦完善造纸术后,宫廷和民间仍然继续使用简书,三国两晋后,纸才完全代替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汉代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或缣帛。缣帛是丝织品,易于作墨,且折叠自如,优点极多,但成本太高,所以皇宫也无法大量采用。竹简和木牍具有资源丰富、制作简便的优点,稍稍加工,即可在上面用毛笔书写了,所以一直是主要的书写材料,但就是太笨重,易散乱,不便收藏,运输或携带非常困难。    
    马王堆出土的书籍,都是简书和帛书。书籍均出自3号墓,由此可推知3号墓主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人。马王堆帛书可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它们是用较宽的整幅帛缮写的,字体大部分界于隶篆之间,最早是秦代书写的,大部分抄写于汉高祖至汉文帝之间。如此众多的古书籍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联系以前各地汉代墓葬多有书籍出土的情况,证明汉代是一个文化相当昌盛的时代,社会上尚文成风。即使死者,也要随葬大量书籍,以读人间之书为乐。马王堆简帛书卷也是对汉代文化状况的生动说明。汉初由于统治秩序还未稳定,国力还未恢复,社会矛盾较多,所以,对文化教育并不重视,官方学校并没有设置,主要以民间办学为主。马王堆帛书出现于家族墓地,带有家学痕迹,有的书卷似乎是用做教科书的。汉初在政治上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宗旨,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反对劳民伤财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创造了条件,马王堆出土的简帛书卷内容非常广泛,思想异常博杂,反映出汉初学术发达、思想自由的社会状况。    
    3号墓随葬帛书、简牍是继汉代发现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敦煌图卷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古文献大发现。这些书简的内容丰富,涵括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除诗赋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已失传的战国时期乃至汉初的珍贵历史文献,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资料。出土时,有些帛书的折叠处已经断裂,卷在一起的帛书粘连破损严重,经过修复,现已判明共有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帛书并无书名,整理时根据内容加上了名称。根据汉代对图书的分类,马王堆帛书可分成六艺、诸子、术数、方术、兵书5类。    
    ①六艺类。指儒家经典及一些辅助读物。《春秋事语》约2000余字,记载着春秋时的史实。《战国纵横家书》约一万余字,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还有部分内容记载了苏秦游说活动,属于现已不见于任何典籍的佚文。《周易》在古代被视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原是卜筮之书,艰涩难懂。此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经有传,与今相差甚大,记述了孔子和弟子们讨论卦爻含义的故事。经文部分的卦爻辞和现代版本基本相同,但六十四卦的次序全然不同。传文部分有一篇题为《要》,透露出孔子曾为《周易》作传的信息。《说卦》的开头部分,有传世本《易传》没有的约2100字的佚文,内容极为重要,堪称《周易》研究中的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