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0∶20
不晓得您有没有听过“巴列德定律”?巴列德是发现这条定律的意大利 人类学家。这条定律又称作“犹太定律”,或“八十比二十定律”。其内容
是“一个团体比较重要的项目,大多由团体中的少数所构成”。譬如,占全 部人口 20%以下的人,所犯的罪,约占全部犯罪案件的 80%。占全公司人数
20%以下的业务员所达成的业绩,约占全公司业绩的 80%。或是,占开会人数
20%以下的人员所提的建议,约占全部发言的 80%。 也就是说,重要的东西大都集中在较小的部分。其比例为八十比二十,
如果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集中精神在这重要的 20%,等于达成了 80%。也就是 说,工作量不见得一定要做到 80%,只要能掌握住重要的 20%,就一切
OK 了。 无论工作或是读书,想要把该做的全部做完,总是不太可能的,一个人做事 免不了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如果不先把重要的部分掌握住,到
最后可能就没时间,也没机会了。如果抱着凡事尽力的完全主义,到头来往 往是事事落空。
如果能把握这条八十比二十定律,就不用担心事情太多了。事先尽量分 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全力达成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个也不
放过,即使留下一些事情没做,会有一点小麻烦,但总不会是要命的问题吧! 做事应该着眼于大处。所以,这条定律不只适用于学生、上班族,对于所有
的人都是很有用的。
虽然生意兴隆是件好事,但如果电话太多,光是接电话就受不了,因为 接电话的时候,什么事也不能做,时间就白白浪费了。不过,幸好这种电话
问题,也能用巴列德定律解决。
假设一天接到 100 通电话。然而,这 100 通电话不可能是 100 个人分别 打的,根据巴列德定律,有 20%的人打了好几次,约占全部电话的
80%。所以, 只要处理这较常打来的 20%的电话就可以了。而事实的确如此,所以我的电 话问题也解决了。
定好目标后切实去做
想要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最重要的是目标要明确。目标如果不明确, 就没有判断工作轻重缓急的标准了。譬如,如果以通过司法官考试为当前的
目标,则一切工作顺序都可以以此目标为判断基准。然而,如果一下子想考 取司法官,一下子又想当个成功的上班族,目标不明确,根本无法判断事情 的轻重缓急。
决定了这个目标,就得做这件事情。决定了那个目标,就得做那件事情。 如果目标摇摆不定,就不知道该先做哪件事情了。
因此,分析自己现在想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决定了当前的目标,就全 力冲刺。目标如果能够常保明确,无论工作或是读书的效率,都能提升。
目标“三步曲”
1。目标分为远期、中期、近期
据说现代马拉松比赛,每隔 5 公里就有一个标识牌。也就是说,一开始 以 5 公里外的标识牌为目标,按照自己的配速跑,到了之后,再以下一个 5
公里外的标识牌为目标??像这样子的,将 42。195 公里的长距离区分为许多 个小段,而不是一口气跑完全程。
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工作或是读书方面。人既然活在世上,就应该有活 下去,值得努力的目标。然而,如果目标过于远大,令人觉得不太可能实现,
无论是谁都不会有努力的欲望。即使好不容易勉强自己去做,我想终究还是 会半途而废,因为一直无法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目标如果设定在可见的距离,就会使人怀抱希望,持续努力。名著《夜
与雾》的作者法兰克,曾以精神分析医生的眼光,冷静观察囚禁在纳粹犹太 人集中营同胞的心理。其中,有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个犹太人一心想要从集中营活着出来。但是,这种希望怎么想都不太 可能实现。于是,他把目标设定在“几月几日联军将会来拯救我们,在此之
前,我一定要忍耐”,而延续生存的希望。结果,在他预定的联军将会到来 的日子之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令人惊讶地,他都能坚强地活下去。然而,
一过他预定联军会来的日期,他就急速地衰弱而死亡了。
也许我们所遭遇的没有这么极端,但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 发现。无论工作或是读书,只要我们觉得目标可能实现,自然就会充满干劲
和希望。相反地,如果不知道工作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就提不起继续努力的 念头。
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先把目标订为每天可以完成的目标。像马拉松的 标识牌一样,区分目标,订立计划。亦即,将目标分为大目标、中目标、小
目标。或是称作终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譬如,一生的大目标是成为政治家,为人民服务。然而,这目标虽然远 大,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必须先铺路作准备。因此,要设定中期目标。
譬如,通过高考,或是就读名牌大学等等。为了达成中期目标,每天所应作 的努力,就是近期目标。
2。近期目标应设定在比自己实力高一点点的水平 设定目标最重要的是近期目标。以眼前的事情为例,就是每天读书几小
时?多久读完一科,如果把近期目标设定在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成的目
标,则成绩必定无法进步。
譬如,如果每天读书 2 小时,那么应该把标准定在二个半小时。把目标 设定在比自己实力高一点点的水平上,是很重要的。因为,目标就像是强劲
的引力,可以将努力的人提高到高一点的层次。如果把目标定在低层次上, 则原先可以向上的也无法提高层次。
不过,虽说如此,目标如果高到不可能实现也是不行。每天读书 2 小时 的人,如果一下子要增为 10 小时,实际上是不太可能。人是现实的动物,如
果努力的成果浮现在眼前,人类就会更加努力;如果一直没有成果,努力根 本无法持续。
3。如果心中怀有大志,再单调的工作也不觉得无聊 不过,目标如果太过于细分、简单,也是不行的。因为,有时会令人觉
得无聊。 譬如,有时会怀疑,每天翻阅刑法,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类无法持续无意义的努力。据说以前有一种刑罚,就是命令囚犯挖洞, 然后埋起来。再在同一个地方挖洞,然后再埋起来。如此反复不停,就算意
志再坚定的人也会受不了。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地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则无论是谁,都无法持续努力 下去。工作也好、读书也好,自己应该知道目前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人生目
标占有什么位置?具有什么意义?如果清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就算再无聊 的工作,一样是干劲十足,效率百倍。譬如,很普通的砌砖工作,从表面看
起来,似乎又辛苦又无聊。然而,如果知道这项工作是为了建造一间不朽的 大教堂,不但干劲十足,同时充满了喜悦,工作效率也因此提高。
目标固然应该细分,但有时太过琐碎,反而会忽略了大目标。如此一来,
自己会觉得为目标努力很不值得,忍耐更失去意义。所以,自己应该时时提 醒自己,自己的远大目标、一生目标是什么?
活页式笔记本与笔记法
有一个广告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片??”的确,轻、薄、短、 小似乎是目前的流行。不过,如果是记事本,太过袖珍可不合需要。
使用大型活页式笔记本,一天记一页,记录当天没做完,或是明天一定 要完成的事情。至于什么时候写?倒也不一定。有时候在回家的车上,有时
是就寝前。如果隔天上班途中又想到一些遗漏事项,还会顺便加注进去。像 这样把该做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每天往往要写上满满的一页。至于纸张用
完的时候,因为是活页式,补给容易。
如此一来,每天只要照着记事本做事就可以了。至于工作先后,倒不必 拘泥记事本上的顺序。一件事完成之后,就用红笔划掉。还没完成的,也注 明进行到什么程度。
一般人写企划案的时候,大概都是先搜集资料,在脑子里经过一番整理 之后才动笔。然而,这种方式是不是太花时间了?构思时间是不是太长了一
点?更何况,人脑非电脑,不一定能够把所有资料都归纳整理得很完善,如 此一来,往往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又得重新构思,浪费了很多时间。
如果采用一套活页式笔记法。首先,把资料的重点及个人的想法,记在 单面活页纸上,然后归档。这时,不必考虑顺序的问题。等到搜集得差不多
了,再逐页研究,标上对照式编号,更换调动。如此一来,渐渐就会有一个 雏形,再加以修饰,一份企划案就大功告成了。
此外,如果设计一本“新方案”的档案夹,收集平常自己的一些灵感, 其他公司的情报,或是一些五花八门的马路消息等等,将来提企划案可能会
更方便。或者,有空时候翻一翻,往往也会得到一些很好的构想。
收集情报其实并不难,也不必什么专门学问。应该平常就扩大自己的接 触面,留意周围事物,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好的结果。剩下的,只是敏感度
的问题了。一些与目前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只要觉得可能用得上,则 不论笔记或是复印,都应该把它纳入自己的档案。由“点”累积成“线”最
后一个构想便能立体成形了。
曾听一位记者说过,有时在闲聊当中,会不经意听到一些消息,这种情 形多半发生在喝醉的时候,所谓酒后吐真言。问题是,如果不立刻记下来,
隔天酒醒了,事情也忘却了。所以,往往借着上厕所,偷偷地把消息记录下 来。
选定合适的作息时间
有些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适合晚上工作。有人认为,晚睡晚起最大 的好处是因为这样可以把上下班时间和尖峰时间错开,较不浪费时间。上下
班时间如果不能把握,实在太可惜了。假设来回需要两小时,如果是一个一 星期上五天班的上班族,一年就要花 400 多个小时在交通车上面。如果能把 这
400 多个小时运用在读书或是工作方面,效果将会是很惊人的。
早睡早起或是晚睡晚起,都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如果撇开个人因素不谈, 则早起的鸟儿好?还是夜猫子好?很难断言。人都有最适合他的作息时间,
重要的是找出自己最习惯的作息时间,拟定工作计划表,如此一来,工作效
率才能提高。如果能够大清早上班,再加上自己习惯早起,则 6 点上班也是 不错。
事实上,有些人他每天早上 6 点到公司上班。而且他有点看不起同事加 班到深夜 1、2 点,每天下午 4 点多,他就下班了。因为只有在 4 点以前这段
时间,才是他头脑最清楚、效率最高的时候。
把握脑筋最清楚的时候
有人说,人脑筋最清楚的时间是早上 10 点到下午 3 点。如果工作时间能 够安排,最重要的工作应该留在这段时间处理。不过,有人怀疑,是不是所
有的人都适用这个理论?也许有的人精神最好的时间是中午 12 点到晚上 6 点,也许有的是晚上 6 点到深夜 2 点也说不定。所谓“10 点到 3
点”的说法, 可能是从学生、上班族的作息时间推演而来的吧!
的确,在一天之中,人有头脑最灵活的时段,也有不太灵活的时候。但 并不是所有人都固定几点到几点。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头脑最清楚的时候。
把握了这个,再订定生活作息表,才是正确的。
譬如,在头脑不太清晰的时段,可以打打电话,作点简单的工作,或是 看报纸打发过去。如果是精神最好的时段,就要全力处理重要的事情。同时,
绝不让人打扰。谁都差不多,每天早上睁开双眼,即使迷迷糊糊的,过个几 十分钟,头脑就很清楚了。在头脑清楚之前,可以洗洗脸、看看报纸,等到
头脑清醒了,就要好好珍惜自己效率最好的时间了。
不要打乱生活习惯
常听人说,碰到大考的时候,如果想早一点起床,前一天早上就要早点 起来。因为前一天早点起床,到了晚上自然很早就会想睡觉,如此一来,自
然可以早点起床参加大考,同时睡眠也不会不足。不过,虽说如此,还是觉 得这个方法不太好。
因为这样会搞乱一个人的作息习惯。当然,在作这种批评之前,也得考 虑考试是不是很重要?如果是很重要的考试,最好还是避免采用这个方法。
采用这个方法虽然可以早起,但由于作息习惯突然改变,结果可能会使脑筋 不太清楚。如果在考试前一个星期,就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调,逐渐早起,
则由于变化不大,脑筋能够保持平常水准。
物理学上有所谓的“惯性定律”。一静止物体如果不加以外力,则永远 保持静止;作直线运动之物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