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还不罢休,蓝党之狱过后年余,颖国公傅有德,奏请土地,不仅不准,反予赐死。宋国公冯胜,在缸上设板,用碌碡打稻谷,以作打谷场,声响远震数里,有仇人状告冯胜私藏兵器,朱元璋把他召入廷内,赐以酒食,说是决不相信别人的谣言。冯胜喜不自尽,谁知刚刚回到家里,即毒发而死。定远侯王弼,在家里曾叹息说:“皇上春秋日高,喜怒无常,我辈恐怕很难活下去了!”这一句话,果然被特务告密,立即赐死。

  这样一来,开国功臣已所剩无几,即便有几个,也早已远离朝廷,不涉政事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得保首领,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人都死在胡蓝大狱之前,沐英镇守云南,总算偏远无事,只有汤和绝顶聪明,他洁身远引、解甲归田,绝口不谈政事,享年七十多岁,得以寿终正寝。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把开国功臣杀得如此彻底的,确实应数明代。

  朱元璋从改变官制、改善吏治、严格法令、压制舆论、杀戮功臣和特务统治六个方面集中权力,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收到了相当的成效。自洪武年间及其以后,明代的君权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旁落过,至于燕王朱棣起兵争位,那是皇帝家里自己的事了。

  历史的血腥至今犹能闻到,权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时光滑可手过呢?杀了近五万人来巩固皇权,试图为子孙后代削出一把可以挥压万民而又光滑可手的权力之杖,其结果怎样呢?还不照样是叔侄争位、宗室相残?还不照样是奸佞迭出、祸乱相行?像朱元璋那样彻底地杀掉功臣,很难维持长久,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与功臣结为姻亲,也招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巨大弊端,那么舍其两极,取其中间,采取又打又拉,拉打结合的办法是否可行呢?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也做过不少这样的尝试,似乎也不太成功,怎样才能避免杀戮和混乱呢?难道历史就是用鲜血和“棘杖”组成的吗?孟子说:“不嗜杀者能一之。”其意是说以仁行事才能得天下、保天下。但这一万古不变的信念,在历史上实现了多少,今天还是否适合,也许是个很值得探寻的课题。 


12少年天子的卓越智谋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大概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皇帝共同的生活经历。

  乍一听,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但他们并不怎么快活,为什么呢?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失去了身心自由。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一面,只看到了皇帝为所欲为的一面,往往忽视了皇帝生活的另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被严格规定了的,这对于大多数守成时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在做皇帝预备期的太子来说,是确切而真实的。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生活经历是个很好的例证。万历做太子时,老师曾经为他讲经,年轻人的心性免不了好动,在不知不觉间把一条腿放在了另一条腿上,老师就阴阳怪气地责备起来:“为人君者,可不敬乎?”老师讲经之间忽然背起先贤的劝责之语,万历皇帝一时间莫名其妙,老师见他不明白,就又死板地重复那句话,直到万历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腿放得不是地方,赶快摆正了姿势,老师才继续讲下去。这种生活,实际上与囚徒无异。

  一般说来,封建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个预备见习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就是听老师讲经,苦学“圣经贤传”,这还罢了,就好像搞选美比赛一样,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宫廷的“大庭广臣”之中,让大臣们去品头论足,如果有哪一项不太符合大臣们的要求,太子的资格就多少有些危险了。因此,太子的生活与其说是耀武扬威,还不如说是兢兢业业甚至战战兢兢。

  当了皇帝也不自由。每天重复一套各色仪式,乍看起来十分威风,像刘邦当年初定朝仪之时所说的,“吾如今知皇帝之贵矣”,但时间一长,就会不胜其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而且还要继续读在职学位。当太子时有东宫出阁讲学,做了皇帝也还要在工作中继续听老师的课,即所谓的经筵。古人也真有意思,把讲课听课研讨学习叫做“筵”,颇有些以精神食粮代替物质食粮的意味,倒是很有点像今天的人文知识分子,只能搞精神会餐,而无实惠的口福可饱。

  在这种明神宗

  学问道德的“内忧外患”之中,从太子到皇帝的整个历程都很不舒服,那是自然的了。至于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长处,就更别提了。万历皇帝想在八小时之外搞点业余爱好,进一步研究一下书法,想弄个书法学会理事之类的学术职务干干,以显示一下自己并非光靠祖宗的恩德,也有一定的能力。但不行,大臣张居正装出一副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样子,伏地泣谏,要万历皇帝万万不可,说什么书法乃是奇技淫巧,不可因此误了治国大计。万历皇帝听了,虽然十分扫兴,但也无可奈何。

  万历皇帝想废掉长子,立自己心爱的幼子为太子,但大臣们坚决反对,而且言辞铿锵,莫可置辩,弄得万历皇帝不仅没有办成事,还灰溜溜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万历皇帝终于看清了自己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傀儡。一经悟透,他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反抗方式:怠工。于是,万历也就成了明代的坏皇帝。

  其实早在万历皇帝以前还有一个正德皇帝,更有意思,他追求的是什么呢?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实现感。

  当太子时,正德皇帝也受够了窝囊气,小时候不能玩,长大了一定要补一补。在当了皇帝以后,他就开始“恶作剧”。登基不到两年,他就在宫外建了一所充满野趣的俱乐部,叫做“豹房”,其中包括精舍、猎房和康乐设施,在里面与宦官、娼优、喇嘛、异域术士嬉游。

  他不拘小节,在为祖母举行丧礼的时候,看到地上泥水横流,便下令群臣免予跪拜,这当然激起了所谓忠臣的反抗,但孰不知,这也是正德皇帝对他所受教育和束缚的反抗。

  豹房勇士铜牌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17年),鞑靼小王子伯颜猛率五万骑兵入侵,正德帝听了,大为高兴,觉得可以过一过将军瘾了,立即御驾亲征,虽有群臣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结果胜利班师,但他觉得只打了胜仗算不得有意思,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

  过了一年,他还想过过当将军的瘾,要大学士草拟圣旨,命“威武大将军”北行巡边。大学士当然不干,他们伏地请求,泣血而谏,说即遭赐死也不干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正德帝不管这一套,还是以此身份巡边,途中再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又自封为太师。这次出巡并不那么顺利,于次年春天无功而返。

  忠臣们不干了,廷臣抗议者先是十数人,后达百数人,跪在午门外,要求弄明白“威武大将军”到底是何人,若无此人,就是伪造圣旨,应当处死。而正德帝还真有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年又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出巡各省,甚感风光威武。

  最后群臣集体抗议,正德帝觉得他们太多事,便劝他们回去。但仍有一百四十六名大臣跪着不走。正德帝发怒了,不走吗,就打走,于是,每人赏棍三十,有十一人被打死了。

  当然,明武宗正德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宠信太监刘瑾,结果特务横行,良臣遭戮,朝政和国事都乌烟瘴气。但我们不是在评论正德帝的得失,我们要看的是不自由的生活对人的重大不良影响。

  中国康熙少年读书像

  历史上有一位少见的英明皇帝,这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大帝。康熙即位之时才七岁多一点,可谓是少年天子。我们不能否认康熙身上有天生的政治家成分,但他青少年时期所过的较为自由、健康的生活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不容怀疑的。

  清世宗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五日,顺治帝福临病逝,其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

  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康熙帝巡视江南图局部

  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年纪大了因病而死,遏必隆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把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吴三桂像

  清代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说:“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无论怎样,吴三桂的汉奸罪名恐怕是洗刷不掉了。

  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朝廷内的形势,竟至于此。

  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

  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面临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

  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人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中年康熙像

  公元1667年,康熙十四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铲除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与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十六岁的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登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较功夫呢。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其众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将鳌拜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