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天子。”这里,使于四方的“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的“行人”,从
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就是我国最早的记者,他们将各地有代表性的民
歌采集回朝,加以整理,然后,献给“太师”,再上达于天子,这就是
发表了。而天子根据这些“采诗”,“观风俗之盛衰”,并制订相应的
国策。可知这种“新闻诗”的政治作用。
另外一说是“删诗说”,首先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
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
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p1936)此说争议甚多,但近年
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肯定。笔者认为《诗经》的产生是两说的统一,即先
有“采诗”,后有“删诗”,这是一个古代文学的学术问题,恕不赘述。
司马迁的这段论述,至少有两点与现在意义上的新闻有关:一是孔子“去
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这应当是中国最早的相当于“编辑”的记载,
孔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最早、最为伟大的编辑;二是“取
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则指出了
他的编辑原则与社会效果。
诗歌肩负了新闻的功能,就使中国的古典时期的诗歌理论与创造都
特别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用今天的新闻传播学的用语来说,
就是它的“舆论导向作用”,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也就要重视从这种
拥有新闻功能的诗歌中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譬如孔子庭训其子云:“小
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心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认为《诗经》是必修的课程,因为它
可以使你感发志意、观察社会、考见得失,可以使你与别人“群居切磋”,
可以怨刺上政,可以事父事君,还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花草鸟木(因为《诗
经》出现动植物之名约300 种,其中植物164 种,动物124 种)。这是
这一理论的鼻祖。
所谓“兴、观、群、怨”:“兴”,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
误解。此处非“赋比兴”之“兴”,而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之“兴”。“兴,起也,言修身先当学《诗》。”(何晏《集解》
引包咸注),朱熹注:“感发志意”。
“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
孔子之前,季札观乐,曾有详尽之发挥: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
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
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
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艺术具有合群的作用,
这一点与新闻的功能也是一致的。
“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对“补察时政”的发挥,
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皆源于此。诗歌“怨刺”功能的别种说法,可以称之为“美刺”。
对于“美刺”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一是赞美与揭露,一是以一种“美”
的形式达到“刺”的效果,以便统治者能够接受,所谓“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是也。两种解释都与现在的新闻功能无二。
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在春秋战国之际,无论是重
要的外交场合,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以诗来表达思想。所以
有“诗言志”之说。而《左传》的另一段资料,就更能说明当时诗歌的
这种作用:
夏,四月(鲁昭公十六年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韩起谥宣
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赋《野
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宣子曰:“孺子善哉,
吾有望矣。”子产赋郑之《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赋《褰裳》(“子惠我思,褰裳涉
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
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
终乎?”子游赋《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旗赋
《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子柳赋:《择兮》(“叔
兮伯兮,倡予和汝。”),宣子喜曰:“郑其庶(有希望)乎?二
三君子以君命贶(贶,kuang,赐)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
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
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日靖四方”,表达安定四方
之志。),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乱,敢不拜德?”
郑国的六卿在郊外为晋国大臣韩起饯行,韩起请大家吟诗。六卿分
别吟诵了“邂逅相遇”,表示幸会;吟诵“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表
示对宣子的赞美;吟诵了“子惠我思,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暗示如果晋国不与郑国友好,郑国将与他国结盟,故宣子说:“起在此,
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并且说:“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
毫无疑问,这是较早的一次外交活动的生动记载,当时就是一篇新闻报
道。它记载下了诗歌在这种外交场合的重要作用。
唐宋之际,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就是一种诗体新闻;杜甫的诗
歌号称“诗史”,其实,对于后人它是“诗史”,对于时人,它也是一
种诗体新闻。比如《三吏》《三别》就是通讯,其中《石壕吏》写“逾
墙”逃役的老翁与毅然服役的老妪一家的真实遭际,写出了当时的最新
之闻。《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更是长篇通讯,以沿途
所见所闻,不仅仅写出了已经发生的新闻,而且,对于当时尚未发生而
又即将发生的安史之乱,作出了种种的暗示。并用“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对于整个时代、社会作出精辟的概括。可以说,是对关乎国家
危亡的重大事件的一篇超前报道。
苏轼遭际的《乌台诗案》,使他成为第一位因写作诗体新闻而发生
文字狱的诗人。当时,因苏轼不满意王安石变法,“见事有不便于民者,
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
辄《东坡先生墓志铭》)不敢说,也不敢默视,所以,想到中国有“美
刺”的诗歌传统,“托事以讽”,希望能够对于国家有所裨益。如他的
《山村五绝》,写一个老翁已经七十岁了,却还要亲自上山去采山笋充
饥:“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
食无盐。”以托讽当时的“盐法峻急”《乌台诗案》);另一首则托讽
“青苗法”,写农民得到“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费使却”,“但
学得城中语音而已。”(同上)“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纪晓岚曾批评这一组诗:“语多露骨,不为佳作”,但却是很好的新闻
诗。
“新闻诗”或说是“诗体新闻”这一概念,不知是否已在新闻界提
出过,如果尚未提出或尚未被承认,笔者愿作提出此说的第一人。当然,
还需要进一步全面的论证,但它的存在,笔者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只需
想想西方人称《老子》为哲理诗,就可以想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史哲不
分,诗歌可以成为哲学的载体,怎么就不能成为新闻的载体呢?
二、略论:学习古典诗词的不同境界
探讨文学的学习对于新闻写作的作用,犹如庄子笔下的大瓠,大而
无用,容易落入空泛,不如落实到文学体裁的一种,给以具体的探讨。
让我们就从古典诗词谈起。在文学的领域里,古典诗词似乎是文学中的
文学,它最典型地体现出文学的抒情性、主体性、想象性等等。如果我
们能够探讨清楚古典诗词对于新闻写作的功用,整个文学与新闻之间的
关系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有学生曾经问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大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大师
答曰:无用。这确乎是十分高妙的,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即不能使你
发财,也不能使你一举成名,但你却不能否认基础课程的重要。
陆游教导其子学诗的诀窍是:“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
所论,无疑深得辩证精神。辩证法的要义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在于
那些貌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要当好诗人,当然要系统地学习有关做诗自身规律的一些课
程,譬如有关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诗的表现手法、技巧等等,但陆游
以其一生做诗的经验体会到,仅仅学习诗词专业内部的课程是培养不出
好的诗人的。诗人除了掌握诗歌自身的规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本
专业课程之外的领域下功夫,譬如广泛深入的社会生活,细腻的人生情
感体验,广博的文史哲知识等等。
不仅学诗如此,各种学科莫不如是。学习音乐、学习绘画、学习书
法等都是如此。笔者的邻人教女学琵琶,苦练十载,技巧已达娴熟。问
之以何能更臻化境,答以:需学古典诗词。此论与陆游所说,有异曲同
工之妙,可相互印证。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习,比之上述种种情况,与诗词的联系就更为紧
密。因为作为新闻,至少以文字为媒介的新闻方式,与诗词使用着共同
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词成就之高、历史之久,足令世界为之叹服。诚如李泽
厚先生所说:“中国古典抒情诗词,一如殷周青铜礼器,宋元山水画幅,
放在世界文艺史上,是完全不必自惭形秽的。它们将是全人类的珍宝”
(《古代诗歌精粹鉴赏辞典·序》燕山版),印度诗哲泰戈尔也曾赞叹: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呢?中国文化
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
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的成就,足以使千古英雄竞折腰。认为学习古
典诗词无用者,无疑是那些目光短浅、学识浅薄者。这样的人是极少的,
姑且不论。比较常见的认识是一些急功近利者,他们希望通过几次的课
程就能成为诗人,就能使他们的作品因为诗词的点染而生辉。这大概与
新闻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功利性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人嘴中羞
于出口的“功利”,在新闻人士的心中,却是不二的法门。
有人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很有用,譬如以诗词作标量就可以文章生
动、点睛且具有典雅的文化气息。我讲授了杜甫的“却嫌脂粉涴颜色”,
就有同学马上以之作为标题使用并被报刊采用。此论说“有用”比之“无
用”前进了一步,但仍未能悟到妙处、悟到学诗的最高境界。
宗白华曾归纳意境“因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六种境界”:
满足生理底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利)
因人群互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爱)
因人群互存互爱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权)
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真)
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神)
以宇宙人生底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
序、节奏、和谐,籍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底反映,而有艺术
境界。(美)
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作为满足标题一类的需要,这不过是一种直接
的功利境界。
也有人认为学习诗词是一种门面,是一种文化修养,如同西方人子
女的教育要会弹钢琴、会跳交易舞,会打桥牌一样,确实如此。
作为新闻记者,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就会闹出笑话。
这些作用,可以比之宗先生所说的“伦理境界”和“政治境界”,
主要以满足社会交往、交流的需要,这也是一种境界。
古典诗词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语言,今天的写作,似乎是
个遥远的梦。实际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继续,今天与昨天具有着非常密
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是个重视文化继承的国度,几千
年的历史积累,使华夏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从而也使我们今天仍然使
用着的文字具有这种文化的沉淀。如果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
表面的语法意义,而不能感受其内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
确、生动地使用它。
譬如“杨柳”这个词,不过是两种树木的名称,但在古汉语言文化
中,却具有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