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中枢大臣们暗自惊凛,再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王绾的意思很明确,武烈侯不但要出任太傅一职,还要兼任护军中尉一职,这可是实际意义上的军政大权一把抓。如此一来,秦王政在关西,武烈侯在关东,君王和权臣的抗衡局面就此形成,未来局势的发展轮廓已经基本可见。
秦王政强忍怒气,转目望向右丞相隗状。
隗状是大秦第一丞相,他的意见在中枢有相当的权威性,足以影响和镇制一部分中枢大臣,有时候即便是秦王政,也不得不从大局出发,与第一丞相公保持一致。假如君王和丞相公政见相左,并且公开在中枢上表现出来,其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可以导致政局动荡。
当然,很多时候,都是丞相公从维护君王的权威出发,主动向君王做出妥协。一直以来,秦王政对隗状最为满意的就是这一点,隗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违背君王的意志,挑战君王的权威。
隗状沉吟良久,抬头望向秦王政,郑重说道,“统一大业重于一切。”
秦王政怒气上涌,脸色更为冷森。
隗状这句话让中枢大臣们陷入沉默。这句话是大实话,无可辩驳的大实话,没有统一大业,没有统一后中土的权力和财富,也就没有如今激烈的朝堂博弈。假如统一大业受阻甚至遭到重挫,目前这一切的争斗毫无意义。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隗状慢条斯理地继续说道,“武烈侯的国策变革基于统一后的中土,是对大秦未来的预期。现在他已经拿出了国策变革的大原则,而若要把这些大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首要条件是统一大业的持续推进,是秦军在统一战场上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吞并一个又一个诸侯国,是开拓一片又一片的疆土。没有接踵而至的胜利,没有开拓出来的新疆土,那么国策变革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过是一场笑谈而已。”
“武烈侯出任太傅,主持国策变革,实际上主要的职责是协调中央和地方诸府,以便在国策变革的大原则下拟制具体政策的变革框架。至于具体变革政策的拟定,则由中央和地方诸府联合商讨,所以太傅即便返回了咸阳,也不可能长期待在咸阳,相反,他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各地往返奔波以便协调各方。”
“既然如此,太傅还要一定返回咸阳吗?尤其在今日关东战局紧张,统一大业正处于关键时刻,太傅是亲临前线督战重要,还是留在咸阳与我们没日没夜地做无谓争辩重要?”
隗状神色漠然,目光冷冷地扫过冯劫和蒙嘉等人,“统一大业重于一切,凡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我们都要竭尽全力支持,反之,凡蓄意阻碍统一大业的,那就是我大秦的敌人。”
隗状这句话狠狠地撞击着某些人的心灵,就算是秦王政,也是哑然无语。
隗状抱着“统一大业”这个崇高追求,从王国利益的立场出发,把一件本是朝堂内部博弈的事情上升到了王国兴衰存亡的高度,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高度。他占据着“大义”,说得气势凛冽,把所有反对者都归结到了“敌人”的行列,这使得武烈侯返回咸阳一事就此失去了争论的意义。
秦王政恼怒不已,回到御书房之后,当着周青臣和蒙毅的面,把一腔怨恨都发泄在了上将军王翦身上,对他在中山战场的“怠战”切齿痛恨。
很快,冯劫、蒙嘉、茅焦、司马空等人也赶到了御书房。
今日中枢议事的结果基本上可以肯定武烈侯返回咸阳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除非中山战场的形势发生逆转。
“大王,人算不如天算,形势屡屡对我们不利,徒呼奈何?”
冯劫劝慰秦王政。从赵太后薨亡,到徐福刺秦,到尉僚倒台,再到武烈侯出面阻止风暴的爆发,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咸阳宫极度被动,但有一点咸阳宫依旧控制着主动,那就是老秦人绝不敢输掉这一仗,老秦人只有打赢这一仗,才有本钱与咸阳宫对抗,否则老秦人就是自取灭亡了。所以当前局势虽然对咸阳宫不利,但老秦人的目的也就是阻止武烈侯进京。
“等到中山大战结束,王翦率军北上入代作战,形势必将扭转。”冯劫抚须笑道,“那时再请武烈侯返京也不迟嘛。”
司马空冷笑,“到了那个时候,形势恐怕对咸阳宫更不利了。”
司马空年约五十,来自赵国,因为怀才不遇而西进入秦投奔吕不韦,随即成为吕不韦的客卿,为吕不韦所倚重。吕不韦死前将其举荐给秦王政,就此成为秦王政的客卿。现在秦王政的客卿大多是吕不韦时期的关东人,因为他们身上烙刻着吕不韦的印迹,很难得到本土老秦人的认同,所以虽然参与政事,给秦王政出谋划策,却难以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当然,这和宗室、老秦人的突然复兴有关系,否则这些人现在足以出任九卿大员,帮助秦王政控制朝政了。
秦王政没有说话。他知道司马空的意思,一旦让武烈侯再一次赢得功勋,实力再一次膨胀,接下来他必然利用其太傅的身份,以主持国策变革的名义,公开干涉朝政。矛盾激烈化了,秦王政和武烈侯就不得不面临兄弟相残的局面。这种局面不是兄弟两人造成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兄弟两人都是“棋子”,身不由己,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只有厮杀。
冯劫本意是避重就轻,先把中山战事解决了,先把局势稳下来,谁知司马空一句话就戳穿了他的小伎俩,这令冯劫老脸羞赧,大为尴尬。
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明显有利于冯氏和蒙氏。冯氏本为关东老贵族,而蒙氏早就由军功贵族转化为豪门贵族了,只不过因为身处关东一系,与秦王政又是利益相关,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即便倾向于武烈侯的变革策略,也不敢公开表露出来。如果他们公开支持武烈侯的变革策略,那就是背叛秦王政,其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管国策改不改,只要秦王政在位,冯氏和蒙氏的权力和财富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导致他们对国策的变革没有积极性,更没有主动性,他们的立场就是紧紧跟着秦王政的脚步,亦步亦趋,绝不背离。之所以与武烈侯“暗通款曲”,纯粹是为了给家族预设一条后路,他们可不想看到家族的权力和财富随着秦王政的消失而烟消云散。在他们眼里,追随秦王政固然可以给家族赢得荣华富贵,但维持家族的代代传承才是生存根本,一旦这两者之间发生冲突,那么他们必然寻找一条后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是变通之道。
蒙嘉急忙给冯劫打圆场,他毫不犹豫地质问司马空,“你有何高明之策?”
司马空又是一声冷笑,“没有对策,那就只能坐以待毙。”
蒙嘉被这句话哽得不轻,眼里也是掠过一丝羞恼。什么意思?成心在大王面前打我们的脸?
秦王政冷哼了一声。司马空的话说得够明白了,事已至此,对方都出手了,再不拔剑那就只能坐以待毙。
“急令蒙武,与齐国暗中谈判,商谈结盟一事。”秦王政断然说道,“再派人去江陵一趟,与昌平君商谈立储一事。”
冯劫和蒙嘉互相看了一眼,目露忧色。难道当真要重蹈长安君屯留兵变之覆辙?今日的武烈侯可不是当年的长安君,一旦把他逼得走投无路了,其发出的最后一击恐怕不是咸阳所能承受。
与齐国秘密议和,再加上与楚国的盟约,那么中原局势就能稳下来,蒙武的中原大军就能腾出手来。与江陵的昌平君做“交易”,以立公子扶苏为储君换取他对咸阳宫的支持,让熊氏在关键时刻给武烈侯倒戈一击。中原大军、东南军队,再加上关中的京畿军队,这三支大军足以围杀武烈侯,至于王翦和北疆军,那时候正在代北与匈奴人厮杀,根本腾不出手来帮助武烈侯。
“大王,紫府可以利用一下。”司马空建议道,“大王一直让武烈侯兼任秘军统率,不就是想在关键时刻发挥它的作用吗?”
秦王政微微点头,转目望向蒙嘉,“黑冰台那边,你多用点心思。”
蒙嘉苦叹,心里却突然冒出一股不详之念。自武烈侯横空出世以来,与他对阵的都死了,难道下一个就要轮到我蒙氏了?
秦王政下令,武烈侯公子宝鼎以太傅兼任护军中尉,火速赶赴中山战场督战,全权处置河北和代北军政事务。
宝鼎接到命令后,暗自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秦王政看到自己这步棋的后手,一旦秦王政强行命令自己回京,那事态就复杂了,必须重新布局,但难度会无限增大。好在秦王政禁锢不成,杀心终起,在各方势力的联合推动下,顺水推舟,就势把自己送到“陷阱”里。至于何时下杀手,那就要看局势的变化,秦王政必须获得一个恰当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在未来一段时间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很显然,导致局势岌岌可危的不是秦军的战斗力,而是三个战场可能同时开战,但秦国的国力满足不了三个战场的需要。
代北大地震,大河南北两次大饥荒,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赵国惨遭天灾的打击,这直接导致赵国走向灭亡。赵国灭亡了,秦国占据了赵国的疆土,不得不承担救灾赈济和灾后重建的重任。代北如此,河北如此,中原也是如此。秦国目前的财赋可以保证中山大战的需要,但只能保证有限时间,时间长了,钱粮就供应不上。至于代北和中原两个战场,根本不能开战,一开战,秦军粮食短缺,危机扑面而至,战局岌岌可危。
中山战场之所以陷入僵局,正是因为代北爆发战事,而匈奴人杀进雁门,正是因为赵燕两国与其结盟。中山战场的赵燕两军将士知道秦军正在两线作战,难以为继,当然不惜一切代价拼死阻击了。
宝鼎这时候去负责河北和代北两地的军政事务,不但要全力以赴,还要看运气,运气不好的话,他此去就是做“替罪羊”,而那些阻止他进京,把他推到战场上的各方势力,也要受到连累。
这一情况,咸阳其实最清楚,中枢可以调用的钱粮武器只有那么多,中山大战可以打,但要速战速决,如果稍有延误,危机接踵而至。秦王政明知中山大战可能危害到当前形势,他还是果断下令打。联想到当时国策变革上的激烈争论,可以揣测到秦王政或许就是想把老秦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战场上,以便他把公子宝鼎迅速“请”回咸阳。
哪料到老秦人更厉害,宁愿让战局陷入危机,也要阻止公子宝鼎进京。
另外也不排除老秦人存有私心。中山大战开始之前,谁也没有料到匈奴人会大举入侵。两线作战让秦军陷入困境,局势的突然变化让老秦人意识到,中山大战在僵持之后可能无果而终,而代北极有可能战败,老秦人将因此承担战败的责任,这势必让老秦人遭到咸阳宫的沉重打击,所以他们干脆借着咸阳政局的需要,把公子宝鼎拖到中山战场上。这样一来,一旦战败,公子宝鼎承担主要责任,而老秦人则可以侥幸逃过一劫。
现在,不管咸阳宫和老秦人如何打算,公子宝鼎首先要飞速赶赴中山战场,先把岌岌可危的战局扭转过来,否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宝鼎没有过多考虑,他给江南的武安侯公子腾和十八方镇的盖聂、荆轲各自写了封信,然后叫赵高日夜兼程赶赴江南。
“武烈侯是担心江南有变,延误了西南策略的进程吗?”赵高问道。
“不出意外的话,我到河北不久,寿春政局就要再次发生剧变。”宝鼎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年前范增来了一趟,名为代表寿春前来恭贺,实际上是来探询我的口风。我当时明确暗示范增,我不会去咸阳,但也不会再返中原,所以现在就是项氏动手的最佳机会。”
“蒙武在昌邑一线与齐军对峙,你去了河北,项氏再无顾虑,当然要果断下手。”赵高摇头叹道,“怕就怕景氏和项氏得手之后,马上与齐国合纵,两路夹击中原。中原大战一旦爆发,中山和代北战场危机四伏,局面更为紧张。另外,秦楚盟约破裂之后,江南失去楚国的物资援助,南岭大渠的修建也将陷入停顿。更严重的是,楚国阳文君熊岳极其所属势力遭到血洗之后,无论是宫内的王夫人还是东南的熊氏,都将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必将破坏武烈侯的布局,未来将充满诸多变数。”
宝鼎脸色沉郁,凝神思索半晌后,问道,“你担心熊氏在局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倒戈一击?”
赵高轻轻点头,“武烈侯不可不防。此刻河北局势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极度被动。”赵高心里暗叹,他很难理解,当初自己劝武烈侯回咸阳,就是考虑到局势的发展可能比预料的要严重。武烈侯对此一清二楚,却执意要迎“难”而上,非要行险一搏,虽然他每一次赌博都侥幸赢了,但这一次他的好运气还会延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