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
甲、講述因緣
一、蓮社授經,慈光聞法
二、華嚴啟信,決擇行門
三、專修專弘,念佛三要:1、不懷疑2、不間斷3、不夾雜
四、流通疏裕В瑥V結勝緣五、遵師教誨,海外傳燈六、感得經解,願海同證
乙、前言
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黃念祖老居士裕Ы猓袄畋侠暇邮刻嵋甲ⅲ
二、確認淨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拢R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
三、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四、彌陀要解云:「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也。
五、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六、淨土諸經中,唯此經備攝圓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廣攝九界拢仓姡@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蓮公老人悲智雙撸谡f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蒙慧明老和尚印證,慈舟專講於濟南,并親為科判。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稱為最善之本。且在序文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眩呗麣w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八、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
1、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并「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卻在本經。
2、機者:根機。至於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拢R收,上上根全體承當,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铡篱g工作,依舊頓脫生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今世。
十、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沾私缢揭磺杏星椋x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也。
◎概要(十門開啟-玄義)
一、教起因緣。二、本經體性。三、一經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機。六、藏教所攝。七、部類差別。八、譯會校釋。九、總釋名睿⒄尳浳
◎一、教起因緣
一、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1、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2、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華嚴云:「如來成等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
3、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罩B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4、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二、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1、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1)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2)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3)日道耄г唬骸肝鍧釔菏溃鞇褐畷r,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4)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5)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6)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臁砸虼硕枚龋朔Q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2、三根普被,拢昌R收。
(1)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2)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3)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逕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4)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拢恕埂?梢姕Q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3、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1)末世修行,多諸障難,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楞嚴曰:「不作拢模凭辰纾蝗糇髀}解,即受群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2)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3)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4、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1)「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拢咧y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2)此方便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儯腚s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
(3)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拢V猎彰钣茫豢伤甲h。
(4)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5、大拢勾龋亓舸私洝
(1)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
(2)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二、本經體性一、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2、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實相離言說,南帲г疲骸刚f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三、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五、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六、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七、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三、一經宗趣
一、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
二、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三、明宗:
1、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2、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3、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摺ǎ
(1)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2)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3)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
(1)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2)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3)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4、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發心有二:(1)隨事發心,如四弘願。(2)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5、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善導、臁ァ⑴c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蓮池大師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湣9驶坌袨橄葘В行袨檎蓿缒孔銇K咭病埂#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6、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至招摹⑸钚摹⑥捪虬l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7、菩提心義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