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所以有时也称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肾中之命门火,与肾阳基本相同。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如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如见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则为阴虚阳亢之证;是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之故,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640。6为坎水,为肾,4为震木,为肝;又“肝肾同源”,故640滋阴潜阳。又如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等,则属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功能不足所致,常以振奋肾阳为主,象数配方,一般可为20·650。方中6为坎卦,主肾;5为巽卦,属阳木,临床可见650善振肾阳,20为兑金生肾水,助肾气。
主水
肾本为水脏,它所藏的精,固属于水之一种,而机体不断代谢的水液,主要靠肾中阳气的作用完成的。水液自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通调而下归于肾以后,通过肾阳的气化而分清浊,清者复归于肺,输布于各个脏器,浊者注入膀胱而输出体外。如此反复循环,维持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导致疾病,如小便短少,全身浮肿等;在象数疗法中,常以补益肾阳,健脾化湿为主,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650·3820等。方中650其意同前,3820为火生土,土生金;其火生土可振脾,土生金,可助一身之气,3820可健脾益气,又机体的水液代谢虽责于肺脾肾,但与其它之脏也有密切关系,故650·3820中五脏象数俱全,但以肺、脾、肾为主。
主纳气
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脏,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之说。这种肾主纳气的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肾虚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病症。临床常以补肾纳气,其象数配方一般为260·50。为兑金生肾水,加50以佐肾气。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主骨生髓,也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骨髓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的先天之精不足所致,又如骨髓空虚亦会出现腰膝酸软,甚至脚痿不能行动等。肾即能生髓主骨,而“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亦赖于肾精的充养,若肾精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说“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有赖肾精的不断生化,所以脑主人体的精神活动。若肾精不足,还可出现头晕、健忘、失眠、思维迟钝等。
精与血,互为资生,精足则血旺。而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故发有“血余”之称,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其生机根于肾气。故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
上述之肾精亏少所致之病症,象数配方多以20·650·30·80为常用。其6为坎水,为肾,5为巽木,善佐阳气,又助肝阴(胆与肝相表里)。3为离火,主心,心主血脉。8为坤土,气血生化之源。2为兑金,以鼓肺气,司一身之气,以利脾肾气化。故虽以补肾精为主,但需其它脏器的辅佐才能利于滋补肾精,因五脏之间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同时亦可适当配用有关的药物。
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如果肾精不足,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其象数配方亦可取20·650·30·80。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有排尿和生殖
的作用。后阴有排泄粪便的功能。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要依赖肾阳的气化,而人体生殖机能又为肾所主,故尿频、阳痿等症多由肾阳的不足所致。大便的排泄也要受到肾阳温煦的影响。故肾阳不足可引起阴虚火旺而大便秘结,又可因脾肾阳虚而大便溏泄等。凡由肾阳虚所致之二便不畅,阳痿等症。象数配方多以650·30·820为主,以补肾阳,益脾气。此方中30单独为一个元,以缓其助脾阳之急所为。
(二)六腑的生理、病理与八卦象数疗法
1、胆
胆,巽卦,象风,数5,属阳木。
胆位于腹腔上部,附于肝,内藏精汁(胆汁)。胆汁注入肠中,有促进食物的消化作用。肝病可以影响胆,胆病也可以影响肝。胆病多见胆汁上逆的口苦、胁痛、口吐黄水以及胆液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象数疗法中,多以利胆之法;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50·820。其50可利本腑胆之气,820可振脾阳,益肺气,可强化利胆之效。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或糟粕,与其它五腑有所不同,故又把它归于“奇恒之腑”。
2、胃
胃,艮卦,象山,数7,属阳土。
胃位于腹腔上部,膈之下,上接食道,下接小肠,其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个部位统称“胃脘”。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胃有“水谷之海”之称。容纳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气腐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则由脾运化至全身,以营养各器官组织。由于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此临床诊断治疗,都十分重视脾胃之气的盛衰。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以此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方面。
胃喜润恶燥。胃病易产生胃火而伤津。伤津则口干,喜饮、舌苔黄厚等。象数疗法中,常可配方为007·04,以和胃疏肝生津。4为震木,主肝,7为艮土.主胃,4与7配用可疏肝和胃,又,0位于象数之前,偏阴,有滋阴之效,又,艮土7前有两个0,为偶数,为阴,故007·04不仅和胃疏肝,兼有偏阴之力。
3、 小肠
小肠,离卦,象火,数3,属火。 ’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胃,下通大肠。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小肠上接于胃,接受胃中传化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并把它分成清浊两部分。清者为水谷精微,浊者为糟粕。清者由脾转输到周身,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小肠的这种功能,《素问》称为“受盛化物”。由于小肠能分别清浊,所以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有出现小便的异常。如小肠热盛,小便短、赤、涩、痛等,象数配方一般可为:0002·03,方中2为兑卦,主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同时尿道口之疾为兑卦,三个0强化其效,位于2前偏阴以防利水之过而伤阴。3为离卦,主心,心与小肠互为表里,03可泻心火,以清小肠之热。
4、 大肠
大肠,乾卦,象天,数1,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端终于肛门。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内容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后,使之变化成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大肠有病,可见传导失常的种种病变:如大肠虚不能吸收水分则有肠鸣、大便溏泻等症;大肠实热,热灼津亏而见大便秘结之症。在象数疗法中,如前者大便溏泻之症,以振肺气,温通肾阳为主,其象数配方一般为20·650;2为兑卦、属金主肺,主一身之气;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20以促大肠气化。650振肾阳,温大肠,使其功能正常。后者由大肠实热津亏而致大便秘结者,一般可配方为80·160·40。8为坤卦,为腹,取之以调腹部气机,160中,1为乾金,为大肠,6为坎水,为肾,160为金生水,泻其大肠热邪;4为震木肝,可通畅气机,故80·160·40泻其大肠实热,以畅气机而通便。
5、 膀胱
膀胱,坎卦,象水,数6,属水。
膀胱位于下腹部,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蒸化水津,贮尿排尿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津液必须通过下焦阳气的气化作用,才能变为尿液而排出体外。若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尿闭、尿潴留等小便不利之症。此症象数疗法多以振奋肾阳,促膀胱气化,象数配方一般可为2000·650。2为肺金,以司全身气机,650温通肾阳以利膀胱气化。若膀胱失其约束,则可出现尿多、小便不禁等,象数配方一般可为60,以振肾气,利膀胱气化之效。
6、 三焦
三焦,离卦,象火,数3,属火。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从部位来说,上焦指胸膈以上,中焦指膈下到脐上的一段,脐部以下都是下焦。从内脏来说,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运行原气的通路。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原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发源于肾,藏于脐下,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周身。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为此三焦关系着水谷精微以及水液代谢的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的全过程。
'附一'脑
脑为奇恒之腑,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古人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之说。脑是一切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古人对脑的生理、病理学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病理多分别归属五脏,如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等。
(附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它和肾脏及冲、任脉的关系最密切。
总之,中医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概念。每个脏腑不仅有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而且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也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密切关系。如五行学说中介绍的脏腑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助长,相互制约、克制}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这种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克乘侮的关系,在象数疗法辨证治中,可贯穿始终。
五脏六腑位置的深浅和阴阳表里关系一般来说,五脏在里,属阴,六腑在五脏之外,属阳。各脏腑又有相对的表里关系。(见表)
第三节 八卦象数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辨证施治
八卦象数疗法与中医均源予《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