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请放心!再苦再难,召平也要把这稻米在全国推广开来,让我大汉百姓,从此温饱无忧!”召平也心潮澎湃。
作为一个精研农事地大家,什么封候拜相,高官厚禄,都比不上能够实实在在的研究这样地作物更有成熟感啊!
“对了,召叔叔。”刘常满很少见的又叫了叔叔,“你那个种瓜的技术,到底是怎么做的?”
说实话,对于东陵瓜,刘常满一直很好奇。不过一向也没什么机会问起,这次趁机问问。
“哈哈,比起占城稻这种造化生出的佳物来,我那瓜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我那瓜的瓜种,确实是西瓜和胡甜瓜杂交而来的,倒让太子见笑了。”召平笑道。
“可是,我听别人说过,这薄皮甜瓜都是不耐旱的,可我看你那瓜地里,根本没有灌溉之物,为何瓜长势如何之好?”刘常满其实一直想不通的,正是这一点。
“呵呵,太子有所不知,我那瓜的瓜藤的确是瓜藤,却那根系,却是瓜的根系!”召平笑道。
“什么,瓠瓜的根系?”刘常满一愣,转念间便想明白了。
瓜就是如今所说的葫芦
为中国北方原生物种,它的根系极为发达,也非常耐的意思,估计他是把他那杂交的瓜秧,在刚刚生出子叶时,就嫁接到葫芦的根系上了。
“这个时代,可已经能够进行异种植株嫁接,还是草本植物的嫁接了么?”刘常满心里极为疑惑。
(蔬菜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嫁接,听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读者诸君不必怀疑。)
“来人!诏令靖海王,告诉他沿海岛屿,他尽可自行探索,都算是他的领地!另外,告诉靖海王,让他派人前往高丽、沧海两国,我有更重要的任务给他!”刘常满命令道。
看到田横送来的占城稻,刘常满突然想起,这世上还有另外两种极好的粮食作物还没有到达中国,那就是红薯和玉米。
—
红薯和玉米都是美洲原产的(嗯,辣椒也是,左角龙前面写的有误。),至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可是这两样作物,特别是红薯,对于贫困山区的百姓,意义实在是太大了。
“红薯南瓜半年粮”,这是原来刘常满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比起占城稻来,红薯才真正是“不择地而生”的作物,而且产量奇大,营养丰富,绝对是备战备荒的佳品。
而玉米,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在袁隆平开发出超级杂交稻之前,玉米的亩产量其实一直远大于水稻,比小麦也要高。不过玉米算是粗粮,我国百姓一直不太喜欢食用罢了。
不过这两种作物,都只产于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是无法传进中国的。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刘常满这个“作弊器”式的家伙,这个过程,当然要往前推进一些。
从欧洲到达美洲和从亚洲到达美洲,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亚洲,只需要沿着海岸线北上,一直到达白令海峡,然后穿过白令海峡就到了美洲;而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距离,就要远得多了。
“他先人个板板的,记得印地安人也是黄种人。到时候若是中国人和美洲人来往得多了,等哥伦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到达美洲之时,却听到一个印地安人用中国话问道:哪儿来的洋鬼子?却不知道他做何感想!”刘常满一边在尽里YY着,一边哈哈大笑。
说实在的,刘常满告诉田横的,就是让他去探索一下周围的海岛,就算到时候探索到了美洲吧,刘常满也没准备去往美洲殖民。
大汉国自己的人口还不够用呢,殖他娘的民呀!不过将美洲和亚洲的航道打开之后,不排除日后自己的子孙中,有些争夺皇位失败,拉起一票人马杀向美洲,在那里占地为王的可能性。
记得历史上玛雅文化其实相对落后,远远不如古四大文明这么发达,倘若日后自己的子孙真的跑到美洲,那打出一片天地,成为美洲霸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那这样一来,咱中国人不是遍布亚美了吗?到时候哥伦布去美洲,估计要被老子的子孙暴扁一顿,扔进海里喂鱼了吧?那这么一来,到时候黄色人种权利太大,会不会影响世界和平的说?不过那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关老子鸟事?再说按现在的航海技术,田横他们能不能到美洲还是另说呢!”
人家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看来说的就是自己这种人?刘常满心里暗笑自己。不过真的要是把红薯和玉米也移植过来,当然,蕃茄土豆也不能少了,大汉国百姓从此为温饱担忧的日子,总是要少得多了。
在这个时代,为政者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保证老百姓不会饿死。所谓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吃饱饭,老百姓极少有愿意起来造反的。
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以农为本”,一直是统治者不遗余力奉行的准则。刘常满算得上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人物,但他却无法让天下都超越时代,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百姓能够吃饱,仍然是他首要的任务。
不过现在看来,有了占城稻之后,这个任务象是很快就会完成。倘若再有了红薯玉米这两样作物,那估计大汉国的百姓,从此就再无饥饿之虞了。
第四卷 长乐未央
—第二十章 … 四大发明—
常满这个人,绝对说不上是什么治国高手。对于他汉国所做的一切事情,多半都是兴之所至,另外有一部分,则是依靠当前事物给自己激发的灵感而来。
但有一件事情不同,那就是造纸术。
这个造纸术,其实刘常满一直想把它弄出来,只可惜原来的时候,他没遇到合适的人才,而后来当上太子后,又一直在打仗,没有什么空闲时间。
可如今不同了,大汉国首都已经迁到长安,各种政务细事也完全不需要自己来处理,这造纸的事情,可终于有工夫来把它好好的整出来了。
说起造纸术,它便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一个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它们所以被称为四大发明,乃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对于世界的影响极其深远,并非是说发明它们的难度更大。
就象指南针吧,知道了原理,那是最简单的一个:把钢针在天然磁石上磨磨,它就获得了磁性,然后用线绑在合适的位置,令它平平的悬在空中,静止时候,它指向的位置就是南北方向了。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偏偏欧洲那些人就发明不了,非得等中国人传给他们,才让他们在海上有了指路的物什。
不过指南针刘常满早就发明出来了,就在田横出海前,刘常满就把指南针的原理和制成的数十枚都交给了他,要不然,田横也不得这么快就横渡大海。刘常满更不得野望着开辟亚美航线。
至于火药那也算不上什么难地。硝三硫二炭一经典黑火药配方,刘常满还是知道地。
可是和很多人认识的不同,和历史书上写的“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只用来作烟花爆竹,却被欧洲人利用传过去地火药,做成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绝不相同,这么说,其实是在给咱中国人脸上贴金。
我们的黑火药。其实原本就是只能用来做烟花爆竹的。大汉朝的铸造水平还非常低下,远远不可能做成枪炮。最重要的是,人家欧洲人敲开中国大门时所用地洋枪洋炮,使用的可不是咱中国传去的黑火药!
国人常常缅怀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发达,可是人家欧洲人的祖先也不全是笨蛋。在黑火药传入欧洲后,确实也产生了一批火药枪。可那些火药枪的威力,还不如十字弩来得大!而且火药子弹是分开的,装填极其麻烦。绝非现在这样,一个弹夹塞进去,然后一扣扳机就突突地直往外喷子弹的感觉。
中国人从宋朝开始,就发明了竹筒火枪。到了明末,更是有了大炮。但这些炮用的都是威力不大的黑火药,远远不能和“红毛夷”地洋枪洋炮相比,因为人家用的是威力更大地黄色火药。
中国的精英阶层们,更习惯于相信传统,相信权威,穷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无数精英人才,去翻儒家的故纸堆,却蔑视实用技术,厌恶实验研究,对于实用技术人才如工学、农学、算学、商业等一律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甚至不惜打击、压抑之。
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脱不出处处寻找“天人感应”,什么事情都能塞进阴阳五行这个怪圈里解释的时候,古中国的科技,注定了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因此别怪人家欧洲人来打中国,落后就要挨打,那是活该;也别说人家是学了咱的技术又来打咱,那只会更丢人!
不过刘常满所知道的,也只是黑火药的制造方法,对于黄色火药,他只是听说而已,至于如何制造,却是一窍不通,摸门不着。因此上,火药的“发明”,就被刘常满搁置了起来。
但四大发明中剩余的两项,那可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了。有了纸才能印刷,反过来,印刷大行,又更能促进纸张的改进。
现代人用的纸,自然是造纸厂里用机器生产出来的,现代人又都是拿来主义者,纸生产出来了,买来用就是了,我可管他是如何生产的呢。
因此这造纸的原理是什么,没有机器的时候人们又是如何造纸的,现代人知道的可真不多。
不过偏偏刘常满就是一个知道的。
这并非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之人,更非是因为他喜欢历史,最爱研究古代科技——实际上,这些品质正是他最为缺乏的。
他所以知道古代造纸术的方法流程,完全得益于,他的故乡是河南省巩县。
在行政地图上,
属郑州,和隶属洛阳市的偃师相邻。有一条小小的和偃师之间流过,这条小河的名字,在巩县和偃师本地,都称其为“造纸河”。
相传,当初蔡伦最早试验造纸时,就是在这条河边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过在旅游开发的大力推动下,这个传说自然就被当成了真的,而且还煞有介事的在河边造了一个“蔡候台”、“蔡候祠”,并将其中一段河流圈了起来,取名为“造纸河公园”。
(嘿嘿,造纸河是真的,其它可都是杜撰的,读者中有偃师的别骂人才好。)
—
而且,每年春天,这个“造纸河公园”内,都要举行仪式,纪念蔡候造纸,造福人民的功绩。当然,仪式的重头戏之一,就是用古代的办法,重现当时造纸的过程。
家住得离这造纸河公园不远的刘常满,曾经去看过好几次这个造纸的表演,所以在他心里,对于造纸术的流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造纸河公园的介绍里写有,最早的纸张,是蚕茧抽丝之后剩下的部分结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就成了最原始的纸。不过这种纸数量极少,再加上纯用蚕丝造成,价值昂贵,无法推广。
接着,有人试着用麻头等造纸,不过纸质粗糙,无法书写。
到了东汉蔡伦时候,他试着用麻头、破布、渔网、树皮等物造纸,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蔡候纸”了。从那以后,纸张才算真正大行于天下,渐渐的代替了笨重的简册,昂贵的丝帛,成了专用的书写用品。
不过刘常满在造纸河公园里看到的造纸方法,比起蔡伦所用的又更进了一步,应该说大概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传统造纸方法了,造出的纸张质量已经极好。
用树皮或竹子、龙须草等造纸,需要六个步骤。
首先,要把造纸的原料放在塘里泡,竹子得泡一百天,树皮泡六十天,草类可只泡十余天。
接着,把泡好的原料入进一个铁制或陶制的“徨桶”内,与石灰一起,煮八天八夜。
然后,把煮好的原料拿出来在石臼里打,直至打成糊浆。
这样,纸浆就算是做成了,不过这还没造成纸,还需要荡料,压帘,晾纸三个步骤,才能造出纸张来。
所谓荡料,就在把打成糊糊的纸浆倒入水中后,用竹帘在里面荡,使纸浆在竹帘上覆上薄薄的一层。
然后,把帘子反过来,帘子上湿淋淋的纸就脱落下来,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叠压至上千张后,在纸顶上用木头压住,把纸里的大部分水都给挤出来。
然后把压过的纸一张张揭起来,贴在墙上晒干或是贴在烘纸的夹巷里干。至此,这纸就算造成了。
说实在的,这种造纸方法造出来的纸,成本比起大机器生产来高了几十倍,但对于以小手工业生产的古代社会来说,却正是许多家庭作坊和小手工业者的财源。
不过刘常满只是知道流程和理论,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把那些竹草树皮上的杂质洗去,石灰与原料的比例如何,火候如何控制,竹帘该如何操控,却都不是他所能清楚明了的事情了。
因此对于刘常满来说,造纸术只是“纸上谈兵”的一件事情,(说到这里左角龙很奇怪,赵括那时候根本没纸,为啥大家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