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这种现象?那么多蛔虫,你用上这么一片驱蛔药,那可不激惹了它,绞转成团了嘛。还有胆道蛔虫证的病人也是这样啊。所以激惹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病人来说,也许他身高马大,体重太多了,你吃上普通人剂量的桂枝汤,他不行,药轻病重,由于他邪气偏盛,你用上普通剂量的桂枝汤,他也不行,吃完了反而烦热不解,汗出不去,这个时候仲景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针药并用法。先刺风池、风府。针刺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可以驱除邪气,可以调动正气。风府穴是督脉的穴,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连于风府,刺风府穴等于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先给他把邪气泄出去一部分,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它虽然不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但是它在脖子后面,刺这个穴位,对局部来说,有利于缓解颈项拘紧不柔和的太阳病的这种症状,有利于缓解颈部的肌肉的痉挛,那么用过针刺以后,调动了一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再给他用桂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却〃就是〃再〃的意思。你再给他吃桂枝汤,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达到汗出病退的效果。这就是针药并用法。
我们前面讲服桂枝汤喝热稀粥,那是药食并用法;我们现在讲吃桂枝汤配合针刺,这是针药并用法。我们今天治疗感冒,选择刺风府的这种情况不太多了,我们经常选用大椎。大椎穴是督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穴位,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发烧的病人,我们用什么方法针刺呢?局部消毒以后,我们经常用三棱针放血的方式,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来。如果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再拔出一点血来,有很好的退热效果。用风府来针刺的现在不多见。大家说了,大椎穴不是也不和足太阳膀胱经通吗?
足太阳膀胱经虽然在风府穴这个地方和督脉相连,那么你既然和督脉连上了,你就可以再选择一个督脉的一个具有很好解热作用的穴位。当然风池穴我们治疗感冒也还是经常用的,我们还可以加上曲池、合谷,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这就是第24 条,讲的还是一个桂枝汤的适应证。只不过吃药以后,没有达到汗出、症状缓解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激惹现象,出现了发热更高,这个时候医生要有定见,配合针药并用法,就可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看第42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这里笼统说太阳病,没有具体说中风,也没有具体说伤寒,就是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外证就是表证,只要表证没有解除。可是有一点,脉浮,提示了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所以这一条适应证,就是我在这儿给大家归纳的表证见轻度里虚者。为什么说是轻度里虚呢?如果是完全里虚的话,得了表证脉浮不起来,那就根本不能用桂枝汤。脉能够浮起来,说明里气还能够抗邪于表,但是它是浮弱,说明里气已经有所虚衰。因此它属于表证兼轻度里虚。这是第42 条。那么这个时候的表证,不管你是有汗的还是无汗的,在解表的时候即使是无汗的表证,也不能够用麻黄汤,而统统的用桂枝汤,因为它有了里虚的苗头,它的脉是弱的,所以这个时候也统统用桂枝汤。所以这里我所说的,表证兼轻度里虚者,这个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即使无汗也不能用麻黄汤呢,因为麻黄汤毕竟
是一个纯辛温的方剂,它发汗力强。发汗多它就容易伤正气。现在已经有了正虚的苗头,所以我们就选择养正力大,发汗力弱,驱邪而不伤正,养营血而不留邪的桂枝汤来治疗。
下面我们看第57 条,〃伤寒发汗已解〃,这是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已经解除了,〃半日许复烦〃,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这个〃烦〃和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反烦不解〃的烦是一回事,又出现了烦热,又出现了发热,这显然是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所造成的一种证候,汗后,病证没有完全解除,这个时候怎么治疗?看看脉,〃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脉数〃主发热,因为病人有反烦,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表,〃可更发汗〃,那就可以再发汗。这个时候的发汗,就不能够用麻黄汤了,那么只适合用桂枝汤,因为它毕竟有过一次发汗,发过一次汗以后,正气轻度受挫,再汗的时候,就不能用麻黄汤了。所以第57 条,符合我们这里所说的哪一个内容呢?第4 个。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
我们接着往下看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在这里它明确提出了它有太阳病,可是为什么又提出了不可下呢?言外之意是太阳病兼有里实热。外有表证,里有实热,按照《伤寒论》的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来说,应当先解表后攻里。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先攻里呢?因为攻里的过程中,是使正气趋向于体内的,攻里的药物是向体内走的,是向下走,你用泻下药使正气也趋向于体内,这个时候,用泻下药的过程中正气趋向于体内,所以在表的邪气呢必然随着泻下而内陷,在里的实热邪气有可能被驱除出体外,可是在表的邪气随后内陷,就使病情复杂化。所以对于《伤寒论》来说,表证兼里实的,它一定要求先解表后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所以它说〃下之为逆〃,〃逆〃者,错也,误也,如果表证兼里实,你先用泻法,下法,这就是错的。那么这个时候要解表,解表要用什么方子呢,不管是有汗的表证,还是无汗的表证,统统的用桂枝汤。为什么不可以用麻黄汤呢,这就是因为麻黄汤是纯辛温的方剂,发汗力强,表证可以解除了,由于它汗出比较多,就容易伤津液助里热,伤津化燥助里热,使里实热更重。所以表证兼里实,先解表用桂枝汤,这是桂枝汤的又一个适应证,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3 个,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第44 条。
下面我们看第56 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伤寒论》常常把方名写在最后,但是这方子的意思的承接,不一定是在最后,这一条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若头痛者,必衄。〃是另外一个自己作注的句子,是个自注句。伤寒是一个外感病,这个伤寒是一个广义的外感病,它的临床表现有六七天不大便,有头痛,有发热。其实这种证候,不大便,头痛、发热,即可以是表实证造成的,也可以是里实证造成的。阳明里实,燥热阻结当然可以不大便,阳明燥热内盛可以有发热,甚至有日晡所发潮热,阳明有燥热,正邪相争,甚至可以有日晡所发潮热。那么阳明经的经脉它也是从头到脚,它只不过是行于头面胸腹,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有头痛。当然它头痛的特点是脑门痛,额头疼。所以头痛、发热、不大便,可以是阳明里实。可是头痛、发热、不大便也可以是太阳表证。太阳表证为什
么可以造成头痛?风邪在表,太阳经气不利,当然它的头痛是后头部疼痛,伴有劲项部拘紧不柔和。太阳表证可以有发热,太阳表证当然可以有发热了,或者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或者寒邪闭表,阳郁而发热,太阳表证当然可以有发热了。太阳表证可不可以有不大便呢?当然也可以,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当体表受邪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常常会失调。那么里气升降失调在临床表现上是多种多样的,最轻的一种是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感冒了之后没有食欲;有的病人表现了干呕、呕逆。我们前面讲,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有干呕,有呕逆,有的病人出现了脾气不能升清而出现了下利,甚至脾气下陷的下利,后面我们会提到,还有的病人,由于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胃气不降浊,所以一天不大便,两天不大便,三天、五天、七天、八天不大便,得了感冒也有这种人,他胃肠不蠕动了,或者胃肠蠕动得非常慢,就出现了不大便。因此,头痛、有热、不大便,即可以是里实证,也可以是表证。怎么鉴别这两种证候?张仲景就提出了观察小便,如果是燥热内盛的话,必然伤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小便短赤的是阳明燥热内盛,那么就应该用承气汤来治疗;如果是小便清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如果小便清长的,那这种证候它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可是〃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它这种证候,没有说有汗,也没有说无汗,就一口咬定用桂枝汤呢?
因为它毕竟有腑气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你这个时候发汗呢,还是用温和的,用发汗力弱,用既有发汗力量,又有养阴敛营的桂枝汤为好,而不要用麻黄汤这个纯辛温的药,就可能使大便干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用桂枝汤。
好,关于桂枝汤的适应证,我们还没有谈完,休息一会儿后,我们接着讲。

第12 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 条以后就读到56 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 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 条。
讲义的第18 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所以这一条,45 条,就属于我
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 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什么样的病机呢?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姑且把〃其气上冲〃理解为太阳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病机的概念。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在,这就是它的临床表现。当然可以用桂枝汤,这也是正气下陷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一个例子。第15 条。〃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以上我们讲的这些桂枝汤的适应证,基本上我们这里原前5 条都概括了,这前5 条的内容都是由于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在表的一些证候。至于第6 条,是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第53 条和第54 条。先看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条没有说太阳病,更没有说伤寒、中风,它笼统的说病,它的临床表现就是一个〃常自汗出〃,这就是它的临床特征,临床症状,没有脉浮,没有恶风寒,没有头项强痛,所以
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营和卫是运行于体表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气,就是卫气、太阳之气;在体表运行的血,就是营。气血之间,营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