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 鲁昭公,鲁国的国君。③司马期:孔于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④党:这里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为同姓; 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姓姬。7又吴孟子:当时国君大人的称 号一般是由她生长那个国家的国名加她的本性,如鲁娶于吴,这位夫人就应 叫吴姬,这样叫就明显地暴露出鲁昭公违反了”同姓不好”的礼法,所以改 称为“吴孟子”,回避了姓姬的问题。“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译文】
  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 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 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 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 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 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 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 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 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 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 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 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 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 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 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 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节俭总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②固:固陋,寒伧。
  【译文】
  孔子说:“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穿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读解】    
  当鲁中人林放问孔子关于礼仪的问题时,孔子也回答说:“礼 ,与其奢也,宁俭”与这里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与俭的问题,就通常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更 准确地说,是物质享受的问题。这个问题大而言之受时代风气影 响,比如说,我们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俭 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到80年代、gO年代,随着经济 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场之风也就 滋长起来,以致到了令老一辈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这个问 题则受个体生活原则和世界观的来制约,一般说来,比较传统、保 守的人崇尚节俭,比较新潮、激进的人追求奢侈。当然,这是从 主观方面说,从客观方面说,则还要受到经济能力的严格制约,对 于一个身无分文的叫化于来说,“奢侈”一词本身就太过奢侈了, 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也就只好“节俭”了罢。
  回到孔子本身的态度来看,他所代表的,显然是传统的节俭 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许已不合于今天的时代氛围,因而不被一些 人尤其是年轻的一辈所接受。不过,有两句老话倒可以提供给大 家参考,这就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抱定俭的态度. 偶尔奢一奢也无不可;而一旦形成了奢的习惯,要俭下来可就难 上加难啊。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还真是节俭总比奢侈好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 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 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还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 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来算去算自己,
  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
  唱得好啊!
  

  泰伯第八
  本篇论古圣贤和记载曾子言行的内容较多,涉及到政治、德 行、学问等各方面的问题。全篇原文共 21章,本书选 12章。
  弃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③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两 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 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泰伯为实 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 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 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王死后不 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 继承王位三让天下。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 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读解】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比比皆是 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 骨肉相残。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 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 引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 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 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 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歌颂 呢?
  

  一切以礼为标准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注释】   
  ①葸(Xi):畏缩。②绞:尖刻伤人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 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读解】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义说来都是属于好的品格, 但如果不用礼来进行规范,那也都会出问题。这里的礼不是我们 个天所说的礼貌,而是指礼法,即礼的法度。实际上,也就是指 无论做什么都要合度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恭敬当然是好,但如 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用 孔子的话来说,就会“劳倦”,怎么劳倦?翻译成我们今天常挖苦 这类人的话,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 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礼法.该恭敬时恭敬,该不卑不亢时不卑 不亢。谨慎也是这样。谨慎好不好?谨言慎行,很好!但如果一 味谨慎,则成了谨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 破了头,畏畏缩缩,窝囊无能,结果是一事无成。“勇而无礼,则 乱”。这话很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讲礼法。“舍得一身剐,敢把 皇帝拉下马。”当然是要出大乱子的了。我们今天已无皇帝可拉。 但一味地勇,像个莽张飞或黑李逵,那也会出乱子闯大祸的、“直 而 无礼则绞。”直率是个性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 下对就不对,说话不转弯抹角.直来直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 对.人们还常常很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戆了了,直得来 一点也不知回避,那往往说出话来弄得人下不了台。尤其是做 领导的或做长辈的,遇到这种人那可就有你够受的了。
  所以、无论是什么品格,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正因为礼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 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是学的 关正核心内容所在,是一切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译文】
  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读解】    
  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 语集注》)也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 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 善良的话来。
  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 无缘。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 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发现得太晚了一点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良心发现”的一 瞬,于是有临终忏悔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科技 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点是否正是建主立“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的认识上呢? 
  

  锋芒毕露就是祸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校(jiao)计较,较量。
  【译文】
  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 的人心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有一 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读解】    
  据说曾子的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颜回。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都容 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 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 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 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人 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 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 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 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 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 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你也会失去很多,呈少是谨小慎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