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罗斯福为修正中立法所作的努力在国会搁浅时,希特勒再次发动了攻势。1939年3月15日,他撕毁了在慕尼黑签订的协议,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领土。德军在使人目眩的暴风雪中开进布拉格,从家里出来观看的几个居民在震惊的状态中凝视他们。希特勒站在雄伟的赫拉德冒尼古堡上,透过朦胧的天色俯视着展现在他面前的这个城市,他宣告说:“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复存在了,它从地图上消失了!”过了几天,德军占领了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移交给立陶宛的德国城市梅梅尔。一个月以后,墨索里尼横渡亚德里亚海,占领了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佛朗哥攻占了马德里,结束了西班牙内战。在东方,日本法西斯军队,在侵占了中国华中、华南的主要城市之后,进而占领了南沙群岛,以便就近向菲律宾、香港和新加坡发动进攻。
希特勒又取得了一次没有流血的胜利。但是,他低估了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所引起的震动。希特勒的每一个行动都被说成是为了消除《凡尔赛和约》引起的不满。但是,就捷克斯洛伐克而言,德国不仅吞并该国的少数民族日耳曼人,而且征服了一个斯拉夫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终于认识到不能相信希特勒的诺言,他们决心保卫波兰,因为波兰很有可能成为希特勒下一个猎取目标。发动这场神经战的借口是夺回1919年从德国领土分割出去的“波兰走廊”,收复已经成为“自由城”的波罗的海港口但泽。
第四部分 孤立主义第23节 幻想破灭(2)
美国公众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同伦敦和巴黎一样强烈。总统顾问伊克斯说,罗斯福对希特勒“越来越恼火了”。他还想同德国断绝关系。国务院发表了一项措词强烈的声明,谴责德国毁灭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并宣布美国将不承认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美国海关对德国政府补贴的出口商品提高了关税,并督促国会修改中立法。
罗斯福对参议员汤姆·康纳利说:“我们要是继续执行这项法律,那就是站在了希特勒一边。如果我们能取消武器禁运,那对民主国家就是一个支持。”但是他的话无济于事,这项建议仍然受到了像参议员博拉这样的孤立主义者的坚决抵制。总统把博拉和其他国会领袖邀请到白宫,亲自发出呼吁,但是博拉丝毫没有改弦更张之意。博拉宣称:“我们不去打仗,我们反对打仗,反对结盟!”副总统加纳问其他国会领袖,修改中立法计划是否有可能通过,他们都回答说没有可能。
然而,罗斯福在寻求和平的问题上还不肯就此作罢。4月15日,他采取了“星期六突然行动”,呼吁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一再谈论的和平愿望。他在电报中列举了31个独立国家,建议这两个独裁者保证至少在10年里不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发动进攻。他许诺说,如果他们作出这样的保证,美国将支持促进世界贸易和裁军的努力。这项令人吃惊的建议得到了美国公众、伦敦和巴黎的支持,但是轴心国却嗤之以鼻。
墨索里尼收到罗斯福的电报时,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正在对他进行拜访。据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说,领袖开头连看都不屑一看,戈林说根本不值得给予答复。墨索里尼认为这是“小儿麻痹症的结果”,而戈林的印象是“罗斯福害了初期神经病”。美国总统在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电报里,提出了一个直率的使他们难于回答的问题:
“你们是否愿意作出保证,声明你们的武装部队不会进攻或者侵入下列独立国家的领土?”下面开列了31个国家的名单,其中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苏联、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总统希望这种不侵略的担保有效期“至少应有10年”,或者“1/4世纪,如果我们敢于看得那么远的话”。罗斯福提醒希特勒说:“你曾一再声明,你和德国人民并不想再战争。如果这是真的话,世界上就不需要战争了。”
现在看起来,这似乎像一个天真的呼吁,但是“元首”却感到颇为狼狈,因而不得不表示他要答复,要在德国国会4月28日专门召集的一次会议上发表公开演说,逐条予以“驳斥”。与此同时,德国外交部在4月17日一份电报中,向除了波兰、苏联、英国和法国四个国家而外所有罗斯福曾提到的国家,提出了两个问题:它们是否感到自己受到德国的任何威胁?它们曾否授权罗斯福作这一呼吁?
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在发给驻在上述各国的使节的电报中说,“我们毫不怀疑,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将是否定的。但是,虽然如此,为了特殊的理由,我们想要立即得到确凿的证实。”所谓“特殊的理由”,到希特勒4月28日演说的时候就完全清楚了。4月22日,德国外交部向“元首”提出报告说,绝大部分国家,包括南斯拉夫、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和卢森堡在内,都“已经对两个问题作了否定的答复”。实际上这些答复都是违心的,都是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波罗的海边上的小小的拉脱维亚,开头不知道到底要它作出什么样的答复,德国外交部马上就给它驻在里加的公使说,“要是门特斯先生不能对我们的问题干脆答‘不’的话,我们就要把拉脱维亚算在那些甘愿做罗斯福先生的同党的国家里面去了。”“今后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要由拉脱维亚政府承担责任”。
这些“答复”都是给希特勒的“弹药”。在1939年4月28日这个宜人的春日里,当他口若悬河地在国会演说的时候,他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材料。他雄辩滔滔,机锋横溢,极尽尖酸刻薄、虚伪狡诈之能事,这种本领已经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峰。演说不仅在全德国电台上广播,而且在全世界几百家电台上广播,在美国也由各大广播公司转播。在此以前和以后,都不曾有过他那天那么遍及全世界的听众。
在通常一上来先诉说一通凡尔赛和约的罪恶以及它所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种种不平和长期痛苦的开场白以后,这篇演说首先对英国和波兰作了答复,这个答复震动了忧心忡忡的欧洲。希特勒先表示了一下他对英国的钦佩和友谊,然后就攻击英国对他不信任,攻击英国对德国实行新的“包围政策”,他宣布废除1935年的英德海军条约。他说,“它的基础已经消失了”。对波兰也是一样,“元首”公开了一直保守秘密的、他关于但泽和走廊地带向波兰提出的建议,把这个建议称做“为了欧洲和平的利益而可能想象得出的最大的让步”,并且告诉德国国会,波兰政府已经拒绝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建议”。
希特勒接着指出,说德国打算进攻波兰的消息“不过是国际新闻界的捏造”。他说,新闻界的这种“捏造”,已使得波兰同英国签订了一个协定,这种协定“在某种条件下会强迫波兰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因此,波兰已经背弃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我认为这一协议已经受到波兰单方面的破坏,从而已经不再有效。”
希特勒下面就转向罗斯福总统,德国独裁者的辩才在这里发挥到了顶点。当他嬉笑怒骂,几乎无休无止地取笑美国总统的时候,那些脑满肠肥的议员们不断地哄堂大笑。他先把罗斯福来电中的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就一脸奸笑地予以讥讽和诡辩。
罗斯福总统在给希特勒的电报中说,他认为一切国际问题都可以在会议桌上解决。希特勒就此回答说,“要是这些问题果真能在会议桌上得到解决的话,我将不胜高兴。然而我的怀疑是有事实做根据的,那就是,最明显地表示不信任会议有用处的国家正是美国自己。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会议就是国际联盟。”希特勒提醒美国总统,德国曾参加过在凡尔赛召开的一次会议,它不是去参加讨论,而是去听别人捉弄。它的代表“受到的屈辱甚至比苏安族的酋长所受到的屈辱还要大”。
希特勒对罗斯福总统要求他保证不进攻31国中任何一国所作的答复,最后接触到了核心。希特勒反问:“罗斯福先生怎么知道哪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受到德国政策的威胁,而哪一个国家又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这种威胁呢?”
他说,“我曾经不厌其烦地向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国家做过调查。第一,它们是否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第二,美国总统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应它们的请求提出来的呢,还是至少在它们的同意下提出来的?所有的答复都是否定的……诚然,我并没有对某些国家提出询问,因为这些国家,例如,叙利亚,目前还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占领之下,因而被剥夺了它们的权利。”
然后,希特勒抓住爱尔兰和巴勒斯坦问题进一步攻击说:“我必须请罗斯福先生注意一两个历史的错误。他提到了,举例来说,爱尔兰,并且要求我声明德国不会进攻爱尔兰。我刚读到爱尔兰总理德·瓦勒拉的一篇演说,奇怪的是,他在这篇演说里,同罗斯福先生的意见相反,并没有非难德国压迫爱尔兰,而是谴责英国不断侵略爱尔兰……“同样,罗斯福先生也没有注意下面的事实:巴勒斯坦目前并不是在德国军队占领下,而是在英国军队占领下,这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残暴的武力手段的压制。”
德国国会的议员们笑得声震屋瓦,然而希特勒却一丝笑容不露,保持着他那一本正经的神态,以期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
狂热的孤立主义者幸灾乐祸,确信罗斯福由于“进行干涉”受到嘲笑和侮辱。参议员奈伊说:“这是自找苦吃。”但是罗斯福本来就预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个独裁者不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他对亨利·华莱士说:“这两个疯子尊重的是武力,只是武力。”赫尔说,罗斯福的意图是“揭露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本来面目。”“星期六突然行动”有助于唤醒美国人民看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罗斯福把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指责为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就使自己站到了反法西斯运动的前列。面对着国内外的挑战,他将奋起斗争。
1939年圣诞节前不久,有个人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约瑟夫·沃伦在1775年牺牲前写的一首诗寄给罗斯福,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英雄们,举起你们的手,
发出自豪而轻蔑的诅咒;
坏蛋布下陷阱要把你们置之死地,
这不过是枉费心机。
哪怕欧洲倾巢出动,
我们也要严阵以待,
为自由的美利坚而战斗,呐喊,战斗!
罗斯福总统把这首诗抄了一份给霍普金斯,并附了下面一段话,以表明当时他对反法西斯斗争的态度:“约瑟夫·沃伦在1775年的这首诗很有意思,它表明,大约400万人民,资源有限,哪怕在当时也敢认为,他们能对整个世界战而胜之。我看,今天的美利坚恐怕也同当年一样,有许许多多的人要求‘战斗,呐喊,战斗’!”
第四部分 孤立主义第24节 迎击风暴(1)
欧洲的战争不依孤立派的意志而爆发了。1939年9月1日破晓,也就是在希特勒“白色方案”的第一号指令中规定的拂晓4点45分,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要使波兰人不分军民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在此后六年间,欧洲千百万男女老幼将经常处于这种恐怖中。
就在同一天夜里,美国时间凌晨三点刚过,总统床边的电话铃响了。罗斯福马上醒来,拿起电话,急忙问道:
“你是谁?”
“我是比尔·布利特,总统先生。”美国驻巴黎大使说。
“托尼·比德尔刚从华沙给我打来电话。德军几个师已经深入波兰领土,战斗很激烈。托尼说,在华沙上空有轰炸机飞行。”
“还有进一步的消息吗?”
“没有了。通讯联络糟糕极了。不过这是官方消息。”
“谢谢你比尔。战争终于爆发了,愿上帝帮助我们大家。”
总统挂断电话,普雷蒂曼帮他穿上毛线衫。他感到肚子里有一阵说不出的难受,好像有人用钩子钩住他的太阳神经穴。终于发生了!他那历史学家的头脑里记下了这个日子:1939年9月1日。尽管罗斯福预见到这一点,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