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部分人要到宗教节日才到这里来。考古薛家在城中发现的头骨中,绝大多数是女人的头骨。他们推断这些都是为了敬献给太阳神的“太阳神的处女”。城中最著名的是“拴日石“(Intihuatana),它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据说是印加人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阳,太阳神(Apu Inti)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灵。印加王都自称为“太阳之子”。这是这些太阳的子民为什么竟遗弃了他们的拴日石?这也不得而知。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现代人的推断,究竟这古城为什么不为人知,为什么被遗忘了三百年?这些都是印加人留给世界的神秘问卷。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去理会这些现代人穷追不舍的问题?我们可以只把马丘比丘当作高山之巅,云雾之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时隐时现,只为诚心倾听的耳朵讲述。
地理概况:
位于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城外约122公里处,海拔高度2500米。
古城简介:
马丘比丘城占地约5平方公里(长1000米,宽550米),分为梯田和城区两大部分。城区又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地势略高于下城。
城内主要看点:
太阳庙,印加之家,大庙、拴日石(Intihuatana)、三重门、谷仓、大磨盘、神鹰庙、中央广场
历史概况:
马丘比丘是被印加帝国于16世纪遗弃的古城,1911年被美国地理和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海拉姆·宾汉姆(Hiram Bingham)偶然发现,后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通向古城的印加古道,全长45公里。“印加”这个名词,既可以指印加帝国,也可以指印加民族。印加帝国开始于1438年印加王帕查库提(Pachacuti)――意思是“地球震撼者”――即位之时。这位勇猛的印加首领将散落杂居的印加人聚拢起来,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后来帝国势力逐渐遍布安第斯高原,包括今天的厄瓜多尔和智利,成为南美的大帝国。印加文明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公元1200年,起源地点便是今天被成为“南美考古之城”的库斯科(Cuzco)。1532年,西班牙人皮扎诺(Pizarro)带领一支区区数百人的队伍,利用和当时的印加国王谈判的机会,生擒并处决了印加国王。之后开始了西班牙人在印加古国的殖民统治和疯狂劫掠,加上当地人对西班牙人带来的欧洲疾病没有抵抗能力,人口在几百年内锐减百分之九十,古老的印加文明被逼到濒于灭绝的境地。
气候:
六月至九月为干季,也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一月至五月是雨季。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认出地球上两大工程,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长城。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一样,成为国家民族的象征。不过与这些古老遗迹不同的是,长城并不是在某一个朝代,由某一个君主建造的,它的故事绵延几万里,横亘数千年。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到17世纪明朝末期,几千年里中华大地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修筑长城竟是不变的决心和行动。在国人心中,长城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概念。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还有城墙脚下埋葬的无数苦力的冤魂或是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在作祟,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地理概况:
长城横贯中国华北和华中地区。由于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筑的长城也都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据大致推测,长城总长度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万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历史概况:
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去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世界奇观:人类不朽的创造吴哥Angkor
吴哥
奇迹多半源于不经意的发现。1860年,法国人享利·英哈特(Henri Mouhot)在柬埔寨搜集动植物标本。一天,亨利在向导的带领下去看当地人说的一处古建筑遗址。他在阴森的密林里走了很久,一路上到处看到长满了苔藓和青藤的小山丘。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阶,石阶通向几座尖顶高塔,这些破败的塔身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亨利突然意识到,来时看到的那些被苔藓和青藤覆盖的小山丘原来竟是一群建筑物和石像,只不过它们已经完全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了,有的被树根侵蚀分成了许多小块。亨利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觉得“犹如在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吴哥(Angkor),一个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四百年的城市。
真像是命运的捉弄,亨利最引以为豪的珍稀蝴蝶标本在运回欧洲的时候遇上了风暴,沉入大海;他记录发现吴哥遗址的笔记却引得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个失落的古城。重新被发现的吴哥遗址逐渐经过清理修复,成为柬埔寨最大的骄傲。这个古城仿佛从密林深处走来,将人们带回到数百年前高棉与泰国兵刃相加的惨烈年代。
吴哥窟(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七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七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吴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个设计都是为了体现神性。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现在提到吴哥窟,人们自然会想起《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幕:一个男人将无法对人倾诉,甚至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一段情感秘密讲给吴哥窟的一个石洞听,再把它盖上,让发生在花样年华的故事从此留在吴哥,这里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都会被自然带走,成为永恒的回忆。
曾有联合国官员说,“我担心吴哥再次被大自然收回,回归丛林。”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生长旺盛的热带雨林正用自己的盘根错节把吴哥的一切慢慢割裂,撕碎。有的寺庙入口几乎完全被硕大的树根遮盖。吴哥似乎又在渐渐离我们而去,退隐回茂密丛林。消失数百年后再度重现的吴哥更像一份自然的礼物。自然是它的主宰,由她决定什么时候再次收回这个奇迹。著名建筑家Lo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