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8年9月7日,在英国伦敦,一个年近50的男人匆匆忙忙去上班,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他的右大腿被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用雨伞刺了一下。那大汉在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那个男人上班后,感到右大腿很痛,被送到医院。4天之后就死了。
死者名叫格奥尔基·马尔科夫,本是保加利亚的一个剧作家,在1969年访问意大利时叛离了祖国,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他常常在广播中抨击保加利亚当局。
由于马尔科夫是被雨伞刺死,于是这一案件便被称为“杀人伞案件”。
奇怪,一个人被伞尖碰了一下,怎么就会丧命呢?
马尔科夫之死,引起了英国警察当局的注意。法医解剖了马尔科夫的尸体,在他的右大腿肌肉中, 找到一颗直径为1。7毫米的银光闪闪的小圆珠。经鉴定小圆珠上, 有两个微小的孔,小圆珠的中心是空的,容积约为0。4微升。在小孔附近,找到蜡迹。估计两个小孔本来是用蜡封死的,进入人体后,蜡化了,小圆珠里的东西流了出来。
小圆珠里装了什么东西呢?
是有名的毒药氰化钾——‘山萘”吗? 按照小圆珠里的容积计算,最多只能容纳0。4毫克以下的毒剂。然而,氰化钾使一个成年人致死,起码要100毫克,比半粒米还大,无法装进那颗小小的圆珠里。另一类跟氰化钾差不多剧毒的药物是砷化物,它的致死量也是100毫克。 有机剧毒药“氟代醋酸”和“二甲基汞”,虽然比氰化钾更毒,致死量也要50毫克,无法容纳在小圆珠之中。
是放射性元素吗?不是。经过检查,马尔科夫的血液里,并没有放射性物质。
是细菌或者病毒吗? 也不是,因为马尔科夫并没有明显的细菌或病毒中毒的症状。
经过法医们的仔细鉴定,并研究了有关的间谍情报,最后查明小圆珠内装的是剧毒的“蓖麻毒素”(Ricin)。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化学生物战研究机构就开始提取蓖麻毒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开始生产这种毒素。后来,苏联获知了有关情报,也着手研究、制造蓖麻毒素。
那颗使马尔科夫致死的小圆珠,是装在一把特殊的雨伞里。这是一把“杀人伞”,内有弹簧、枪管、板机等。一扣板机小圆珠就沿枪管射出,刺人人体。
小圆珠用白金来做,为的是防止蓖麻毒素变质。
除了“杀人伞”之外,间谍们还制造了种种小巧伪装的暗杀武器,如自来水笔、打火机、照相机等。
另外,间谍们还研制了比蓖麻毒素更毒的毒剂。目前已经制成最毒的毒剂,是一种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0。1克这种结晶体,足以毒死1700万人!中毒后,使人头晕眼花,呼吸困难,在24小时内丧命。
暗杀马尔科夫一案,据英国警察局调查,是保加利亚受苏联克格勃训练过的秘密警察干的。
随着间谍们所用的毒剂越来越毒,用量越来越少,法医们的化验技术也不断改进。如今,法医们已能从1毫升的尿中,查出几微微克(一微微克等于一万亿分一克)的毒物。
除了用各种毒剂进行谋杀之外,间谍们还采用“致幻剂”使人产生幻觉,不能自制,或者说出真话,或者神经错乱。在日本电影《追捕》中,那位议员就是因致幻剂“中枢神经阻断药AX”中毒而自杀。在古代,人们就已发现,误食墨西哥的裸盖菇或我国云南的小美牛肝蕈和华丽牛肝蕈之类,会产生幻觉。
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致幻植物有150种,其中有130种分布在西半球。致幻植物能使人产生幻觉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某些特殊的生物碱。在古代,巫师利用致幻植物宣扬迷信,说什么是“神灵附身”;如今,这些致幻植物经科学家们研究,可以提取治疗神经病的药物。
现在间谍使用的致幻剂,大都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间谍趁人不备,把致幻剂掺入茶、酒之中,或者伪装成药片。
如今,如何化验、测定致幻剂,制造相应的解毒剂,已成了公安人员面临的新任务了。
化装和改容
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终于宣告无条件投降。
5月20日, 在德国汉堡附近,英国第二军团抓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此人穿着德国陆军普通士兵制服,胡子刮得光光的,戴着一只黑眼罩。
他被押送到第二军团总部。一位英国陆军上尉一看,觉得此人有点面熟,但又不认识。
上尉开始审讯此人。此人吞吞吐吐,编造了一套谎言。
上尉叫来好几位军官一起辨认,拿掉了此人的黑眼罩,终于认出来了——他,是德国党卫队的首领、希特勒的左右手希姆莱! 在德国法西斯覆灭前,他的照片三天两头出现在报纸上。正因为这样,那位上尉从未见到过他,但是也感到有点面熟。
不过,过去希姆是留小胡子、穿制服,如今胡子没有了,穿着邋遢的士兵服。
希姆莱是在极为匆忙的情况下出逃的,所以他的“化装”很拙劣,到底被英军上尉认出来了。
化装,本来是演员的基本功,如今已成了间谍学校的基本课,间谍机关制造了各种头套、胡子、眉毛、黑痣和各种服装。间谍可以随机应变,化妆成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女扮男装、男扮女装。
间谍化装,通常用于以下3种场合:
1、作案——这时往往化装成具有明显特征的人如秃顶、络腮胡子、白发之类,叫人一看记住特征。作案后去掉伪装,溜之大吉。
2、侦察——外出侦察或者接头时,需要化装,不过尽量不要招摇。
3、潜逃——这时尽可能化装成与原来截然不同,面目俱非,以求蒙混过关。
除了化装之外,随着整形外科医学的发展,间谍们把这一新技术用来为间谍工作服务。
整形外科,又叫美容术。它是通过外科手术,变丑为美,变年老为年轻,化胖为瘦。间谍们则利用整形外科技术,为一些重要人物做“改容”手术,以使面目俱非。改容与化装的不同之处:化装是临时性的,改容是永久性的。
1976年,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不满苏联当局的政策,驾驶着最新式的“米格25”
叛逃。美国和日本的飞机专家们,在东京以北60英里的一个飞机库里,拆开了那架“米格25”,获知了苏联的许多军事秘密。
别连科中尉被护送美国。美国参议院立法委员会通过了特别法令,批准别连科在美国的永久居住权。
不过,别连科虽然住在美国,也并不感到安全。苏联的克格勃特务无孔不入。
为了确保别连科的安全。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别连科进行了改容手术,使他的面貌变得认不出来,然后改名换姓,秘密地安排在一个地方隐居。这么一来,苏联克格勃特务想暗害别连科,就颇费周折了。
如今,美国已有数百名“改容师”从事改容营业。改容手术费高昂。他们能把圆脸改成长脸,大眼睛改成小眼睛,鹰勾鼻改成扁平鼻……,手术在秘密状态中进行的。改容师为改容者绝对保密。
在美国,金钱就是一切。一些监狱里释放的罪犯,花高价改容,使别人认不出来,然后变本加厉地进行偷盗,甚至偷到改容师头上去。改容师遭劫,却又不敢声张——他用医术为犯罪分子服务,这本身就已触犯了法律。他,只好忍声吞气,自食其果!
在我国,这几年整容外科发展很快,不少医院都开设了整容门诊部。我国的整容医学,为的是化丑为美,消除一些生理缺陷,使患者转忧为喜,生活愉快。
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整容方法,是用注射器注射硅橡胶。硅橡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注入人体后,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上海市的一位中学教师,患“右面颊萎缩症”已十来年。每当他走上讲台,面对着学生们投来的目光,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整容医师在他的右面颊注射了硅橡胶,手术只花了几分钟,就消除了他十多年的精神痛苦。
消息不胫而走。福州两位因鼻梁低凹而感到不快的姑娘,远道赶到上海。才一分钟,注射了硅橡胶,两位姑娘都变得十分俊美,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墨水瓶里的间谍
一个德国纳粹间谍被捕了。在他的住处,搜出许多氨基比林药片和牙签。
审讯开始了。
“你干吗带那么多氨基比林药片?”
“我常常偏头痛。那是一种解痛药。”
“你干吗带那么多牙签?”
“我的牙齿不好。吃了肉,老塞牙缝,要用牙签。”
然而,经过暗地里的观察,他并没有饭后剔牙的习惯,而且偏头痛也没有经常发作。
经牙医检查,他的牙齿长得整齐,不大会“塞肉”。
他,被判处20年徒刑!
为什么呢?
因为法官经过仔细调查: 那氨基比林药片, 用水冲开以后,便成了一种无色“墨水”。用牙签蘸着,写在纸上,看不见字迹。然而,这样的密写信用特殊的方法处理后,纸上的字便清楚地显示出来。当地查获的好几封密写信,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一核对,正是那纳粹间谍的笔迹……。
密写,是间谍们常用的秘密传递情报的手段。看似白纸,经过显影,便出现字迹,这就是密写。也有的是在白纸上写些无关紧要的话,而显影之后,在行间出现“潜台词”。
密写,最普通的是用米汤水写在纸上,用碘酒一喷,便显出蓝字。如今,这种密写技术,早已老掉牙了。
1974年2月25日, 我公安部门在北京东北部西坝河桥下,抓获了某国派遣的间谍分子李××。李××的身上带着一些大头针。
带大头针干嘛?
哦,大头针是空心的,里面装着干的密写剂。原来,大头针是一枝密写笔!
间谍们真是挖空心思,“发明”种种密写工具。
有的间谍身带火柴。这些火柴看似平常,一划就着,可以点燃香烟。然而,把火柴的灰烬用水一泡,那便是一种特殊的密写墨水。因为这些火柴杆,事先用密写药剂浸泡。
还有一种“密写复写纸”,复写之后,字迹看不见。然而,采用特殊的药剂显影,便出现清晰的字迹。
各间谍机关都招收了化学专家。这些专家的才智,花费在墨水瓶里! 他们绞尽脑计,利用化学反应。发明了一种又一种密写剂及其相应的显影剂。
如果说密写剂是锁的话,显影剂就是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密写剂,要用一种相应的显影剂才能显示字迹。
对密写剂的要求是,写出来的字迹是无色的;对显影剂的要求是,能把无色的字迹变为有色。
密写信,常常通过邮局投递。由于字迹无色,不易被人发觉。
然而,反间谍机关长期跟间谍们打交道,对密写剂的种类、成分及其显影规律,也掌握了八九不离十,因此,往往能很快配出开“锁”的“钥匙”。
间谍机关的化学专家们呢? 又努力创造新花招,发明新的密写剂,使反间谍机关无法显影。
间谍和反间谍,就这样无休止地展开斗争,如同孙悟空智斗牛魔王一样。
不过,这种斗争,只是在小小的墨水瓶里激烈地进行……
秘密传递情报
一个间谍落网了。
在她的身上和行李中,查不出什么可疑的东西。
在她的小巧而精美的手提包里,两块巧克力引起了注意。
一位年轻的反间谍人员拿出了小刀,打算切开检查,立即被他的上司阻止了。
上司拿走了巧克力,在暗室里才打开。
哦,这是带“馅儿”的巧克力!
这“馅儿”不是别的,正是一卷未经冲洗的微型胶卷。
倘若不是上司富有经验,让那位年轻的助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开的话,对不起,胶卷曝光了,那就抓不住罪证了。
除了用密写信件传递情报之外,间谍们的花招真不少。反间谍机关把间谍们用来装运情报的东西,戏称“集装箱”。
那巧克力,只不过是“集装箱”中的一种。
肥皂、香烟、热水瓶夹层、衣服夹层、帽沿、鞋跟、罐头……,都曾成为间谍们的“集装箱”。
有的间谍机关甚至制成了外貌与普通硬币一模一样的空心盒子,里面放着微型胶卷。这样,间谍们只消装成买什么东西,在交钱、找钱的一刹那,神不知鬼不觉,一盘微型胶卷就从一个间谍手中交到另一间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