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权悲剧-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朱元璋下令取消丞相,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朱元璋一死,内阁首辅又冒了出来。在张居正这个首辅面前,小皇帝万历是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张居正死后,他才敢“秋后算账”。至于清朝末年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更是厉害:先是逼清廷交出实权,然后又联合南方的革命党,逼迫小皇帝溥仪退位,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就是被这位宰相大人断送了。
  正因为相权容易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专制帝王们都对宰相不太放心,就特别关心宰相的人选。考虑到武将们既手握重兵,又有战功,如果再让他们做宰相,那岂非“如虎添翼”!所以,从宋朝以后,皇帝们都学精了,一般不用武将做宰相,只让文人当宰相,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宰相要兵没兵,要将没将,不会从根本上威胁专制皇权!


赵匡胤:“本朝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出身纯粹为“赳赳武夫”,但在他黄袍加身后,却确立了一套偃武修文、倡导文教的基本国策,开创了一个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
  五代时,军阀割据,混战不断,读书人生逢乱世,处境极为艰难。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张式,被彰义节度使张彦泽以高薪聘为“掌书记”,负责管理文书。这位张节度使凶残苛暴,有一次他竟然上书朝廷,要处死自己的儿子。张式觉得这有悖常理,就竭力劝阻。
  谁知,张彦泽一听就火了,取出弓来,要一箭射死张式。张式无奈,只好逃到京城,请求朝廷的庇护。张彦泽不依不饶,竟然向朝廷索要张式,并扬言:如果不交出张式,他就要扯旗造反。朝廷非常害怕,就把张式交给这个军阀。结果,狠心的张彦泽竟然对张式采用了剖心、决口、砍断手足的刑罚,最后将他活埋。据说,当时这样的事例还不少,所以读书人经常要为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而烦恼。为了躲避灾祸,许多北方的文人士子,不惜越过千山万水,逃往四川和江南。
  在中国的皇帝里,赵匡胤可以算得上一个喜欢读书,比较尊重读书人的皇帝。有一次,他跟随周世宗柴荣去攻打南唐,有人私下里向柴荣打“小报告”:赵匡胤打下寿州后,抢了好几车的贵重物品。柴荣听后,半信半疑,就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发现箱子里全都是书籍。柴荣很是疑惑,就问他:“赵爱卿,你是军人,不好好收拾甲兵、训练军队,要那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此事关系重大,急忙跪倒在地,顿首道:“皇上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我却不能为皇上出谋划策,心里很惭愧!我读这些书,就是想扩大自己的见闻,好报效皇上!”
  现在,赵匡胤偃武修文,尊重读书人,当然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戴,使许多人相信:天下即将统一,很快就要进入“太平盛世”。
  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乾德五年(967年),大宋政府花费了不少气力,终于平息了四川的叛乱,朝野上下总算松了一口气。没想到,乐极生悲,却发生了一个“大笑话”,让宰相赵普差点挨了赵匡胤一顿胖揍:
  当时,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好年号。宰相赵普急忙在一旁猛拍马屁,列举了近年来朝廷里的不少喜事,都归功于“乾德”这个年号。
  这时,旁边正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他非常有学问,平时和赵普也对不上劲。所以,等赵普拍完马屁后,卢多逊突然不动声色地说:“真可惜,乾德是伪蜀国用过的年号。”
  赵匡胤大吃一惊,急忙派人调查,竟然发现:乾德不仅是前蜀的年号,还是亡国的年号。这一回,赵匡胤真是恼羞成怒了: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喜欢读书,竟然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
  一想到这里,赵匡胤实在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把手一招,喝道:“赵普,你过来!”
  赵普知道自己闯出大祸来了,但他又不敢违抗圣旨,只好战战兢兢地走到御案前。只见赵匡胤拿起御笔,蘸饱黑墨,在他的脸上乱写乱画,弄得他翰墨淋漓。就这样,赵匡胤还不解气,又骂道:“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看来,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
  赵普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从此他就开始发愤读书。在他的书房里,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碰它。平时,人们只看到他每天从里面取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书。一直等到赵普死后,人们打开书匣,才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打那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开了。
  坐上龙椅后,赵匡胤重用读书人,经常喜欢用一句“至理名言”来告诫周围的武将: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更不能躺在马上守天下,这对那些武将们震动不小。过去,武将和文臣相见时,文臣经常要低眉拱手,向武将致意;现在,一见到文臣,武将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唱个肥喏,表示问候。
  同时,赵匡胤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向天下读书人敞开大门。新科状元登科后,可以披金挂彩地骑在高头大马上,四处游街夸耀。届时,帝国首都开封举城若狂,就像盛大节日一般地瞻仰他的风采,无数美丽的少女都在梦想着能与他结为连理。当时,有人甚至认为,这些状元们的风光,甚至超过那些统兵十万、荡平敌国的大将军。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着平等与文明,为千千万万没有关系的“莘莘学子”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大门。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在中国所有的专制帝王里,只有他以自己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后世留下了这样一份誓约: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在这份誓约中,赵匡胤庄严地警告子孙后代:如果胆敢背弃上述誓言,必遭天谴!
  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这是惟一的一份出自专制帝王之手、带有几分人性光辉的誓约,目的是约束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作恶。据说,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放在太庙内,封闭甚严。宋代新天子即位后,都要到太庙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伺候。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这份誓约的内容,一直到靖康二年(1127年)女真铁骑南下,攻破东京汴梁,将宫门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真容”!
  读完这个故事,我闭目沉思,忽然想起了在皇权国家体制下,汉高祖刘邦“非刘姓不王”之类的誓约,想起了历代帝王的“祖宗家法”,想起了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翻脸无情、对政敌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的狠毒,实在是感慨万千!
  每当读到这份誓约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想一想,实在是让人惆怅:即便是有这份誓约的约束,在宋朝还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冤案——岳飞冤死风波亭,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悲剧所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风流宰相”严嵩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其实,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做个臣子本来就不容易,要做个奸臣更得有“两下子”。一提起严嵩,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的大奸臣,但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严嵩还是一位挺有才气的诗人。
  老实说,严嵩也算是一个“正经八百”的诗人,他的诗写得呱呱叫。在《万历野获编》里,明朝人沈德符是这么记载的:
  “严分宜(指严嵩)自为史官,即引疾归卧数年,读书赋诗,其集名《钤山堂稿》。诗皆清利,作钱刘调,五言尤为长城,盖李长沙流亚,特古乐府不逮之耳。……故风流宰相,非伏猎弄獐之比,独晚途狂谬取败耳。”
  至于严嵩名下的《钤山堂集》,《四库总目提要》的评价也很高——“在流辈中乃独为迥出”。这本诗集,能够在大清朝的皇家典籍中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它确实有其“不俗”之处。
  严嵩(1480~1567年),字惟中,一字介溪,江西分宜人。早年,严嵩曾在老家钤山面壁十年,苦读诗书。等他在文学上小有名气后,也就“文而优则仕”,受到朝廷的器重,“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悬梁刺股,能熬到国子监首脑这么高的位置上,也算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了。在皇权社会里,想当个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你有钱有势、有关系、有门子就行。但是,要想在翰林院混日子,肚子里只有《三字经》、《百家姓》,或者是英文ABC之类,恐怕还是不够格的。从这一点来看,严嵩尽管是一个大坏蛋,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货真价实”的。
  过了几年,朝廷准备重修《宋史》,又命严嵩领衔,“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说起来,这是一个油水虽然不大,但享有崇高威望的荣誉性差事。看来,严嵩当时因文望和人望确实是“众望所归”,朝廷才会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他。在皇权社会里,凡是能够被专制帝王相中,认为有资格主持修正史的文人,大都属于“文坛泰斗”,例如宋代的欧阳修、司马光,当然更不用说清朝的纪晓岚了。不过,因为严嵩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大贪官,在后人的咒骂声中,他这方面的“清誉”都被湮没了。
  当时,嘉靖皇帝朱厚熜迷信道教,还自封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这种滑稽戏也只有想出家做和尚的梁武帝才能做出来。不过,在皇权社会里,只要是皇帝喜欢的东西,不管好坏,自然会有一批“马屁精”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武大臣及词臣入值西苑,供奉青词”,跟着皇帝一起向太上老君顶礼膜拜。所谓“青词”,就是写在青藤纸上打醮祷祝的疏文。严嵩自然不甘人后,加上他善于揣摩,所以他写的“青词”仙风道骨、典雅华彩,朱厚熜看后褒誉有加。有了这块“敲门砖”,严嵩也就一天天发达起来。
  不可否认的是,严嵩早年的确是一位“文章高手”,倘若他只是一个大草包,肚子里空空如也,哪还敢跟嘉靖一起谈诗论文?所以,纪昀岚在主编《四库全书》时,也不忍心将严嵩的诗作一笔勾销,还特地引用了王世贞的一句诗——“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表示不能因人废文,将严嵩全盘否定!
  下面,我们试着读一首他的七绝:
  “山泉野饭聊今夕,金谷铜驼非故时。随缘自有数椽竹,题俭真成一字师。”
  倘若没有标明这是严嵩的作品,我们肯定会认为:这是某位甘于清贫的诗人,在远离尘世喧嚣的荒郊野外孤独行吟呢!可是,当我们知道,这是那位穷奢极欲、无恶不作、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大贪官严嵩在那里“装孙子”时,就会觉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为文和为人的矛盾,严嵩既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是,因为严嵩的奸臣名压倒了他的文学名,所以在《明史》中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都被打入《奸臣传》;到了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贪官名又压倒了他的奸臣名。
  一般来说,小贪如鼠,昼伏夜出,干一些鸡鸣狗盗的事,贪也贪不出多少油水来;大贪可就不同了:他们好比老虎,无所顾忌,可以明火执仗,才能贪出金山、银山。严嵩当政时,放开手脚地疯狂贪污,聚敛了大量钱财,这还不是嘉靖包庇和纵容的结果!正因为有皇帝的支持,严嵩才能有恃无恐,严世蕃才敢胡作非为。在皇权社会里,一旦进入权力场,文人们就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死守清高,做一个才华出众的文人呢?还是做一个权力更大的官僚,好捞到更多的油水呢?不用说,严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特别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后,嘉靖就经常“怠工”——不上朝了,连皇帝最起码的本职工作也不愿干了,这就给严嵩父子提供了更大的贪污空间。于是,严嵩在皇宫里面将嘉靖哄得团团转,严世蕃则在外边大肆搂钱!
  起初,严嵩是以文才邀宠于嘉靖,才得以飞黄腾达。他最后的失败,也是因为晚年文思日退,做不出多少令皇帝高兴的文章来,才失去圣眷的。说实话,一个诗人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严嵩都七八十岁了,还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此外,朝廷里的厮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