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员、经费,以及较好的工作条件,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在政治上、经济上为完成四库全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三,确定编纂方针、体例。乾隆帝多次下达谕旨,讲述编书的方针、体例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他降谕说:“朕几余懋学,典册时披,念当文治修明之会,而古今载籍,未能搜罗大备,其何以裨艺林而光策府,爰命四方大吏加意采访,汇上于朝”,又命词臣编校翰林署旧藏明代永乐大典,“芟芜取腴,每多世不经见之本,而外省奏进书目,名山秘籍,亦颇囊括无遗,合之大内所储,朝绅所献,计不下万余种,自昔图书之富,于斯为盛。特诏词臣详为勘核,厘其应刊应钞应存者,系以提要,缉成总目,依经史子集,部分类聚,命为四库全书,简皇子大臣为总裁以董之,间取各书翻阅,有可发挥者,亲为评咏,题识简端”。[6]
其四,优遇能臣惩斥劣员。乾隆帝对编修《四库全书》的文臣,颇为厚待,尤其对学识高超及勤于任事之人更是格外优遇。象编修纪昀,被大学士刘统勋举为总纂后,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各省进献之书,编写《四库总目提要》,初擢侍读,再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在文渊阁直阁事,进兵部侍郎,《四库全书》修成后,更历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总篡陆锡熊,由刑部郎中授侍读,后迁至左副都御史。编修陆费墀因任四库全书馆总校,授侍读,累迁至礼部侍郎。大学者戴震,仅系举人,久试未中,被总裁刘统勋推荐任纂修,乾隆帝从其请,并于乾隆四十年特命其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戴震于四十二年去世,乾隆帝读其所校水经注后,问其下落,才知已故,“惋惜久之”。
乾隆帝以《四库全书》是“以彰天下同文之盛”“嘉惠天下万世”之巨著,特别重视书的质量问题,多次亲阅、检查错讹之处,下谕训诫。他谕令都察院、吏部制定议处校书错误之官员的规定。都察院、吏部进呈拟议之法,规定对四库全书的总裁罚俸半年总校、分校、复校罚俸一年。他阅过此折后,认为此法欠妥,特降谕减轻总校等员处分说:校勘载籍与部院衙门办事不同。部院事务由各司主稿,堂官总其成,遇有错误,司官处分自应重于堂官。至于校书之事,则总裁与分校、复校各官,“责成相等,其疏忽致误,过失亦同”,且分校、复校、总校等官,偶或讹舛,尚有总裁为之勘核,若总裁复掉以轻心,其误便无由改正了。“朕于进呈乙览时,信手抽阅,鲁鱼亥豕之讹,不一而足,然皆朕披览所及,其未经阅及者,讹误尚不识凡几”。“朕搜访遗编,嘉惠天下万世,总裁等理宜悉心校理,以襄右文之治,此而忽不经意,其过较分校等为重”。著令总裁罚俸半年,总校、复校、分校等官罚俸三月。[7]
正是由于乾隆帝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工作,才使《四库全书》这一巨著得以编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乾隆帝在这一伟业中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做了一些蠢事和坏事,那就是他囿于统治者的成见,在收集典籍和编纂《全书》的过程中,对全国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查,禁止、销毁和删改了大量所谓“悖逆”和“违碍”的书籍。据估计,乾隆时被销毁之书多达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他还在编书过程中制造了几十起文字狱。
二、文字冤狱的制造者
清君由于是僻处边远的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又继承了前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因此用以恐吓、威慑、镇压持有异见或不够温顺的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文字冤狱,较诸以往王朝,就更为频繁、更加残酷、更无道理。康熙时的两大文字冤案,都是针对作品中怀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发生的。庄廷鑨署名编的《明史》,有指斥清朝的词句,又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的正朔,戴名世著的《南山集》,用南明诸帝的年号,议论南明史事,皆被朝廷定成悖逆大罪,数百名有关人员被诛戮充军籍没。雍正朝虽只有十三年,文字狱比康熙时还多,或因作者有反清思想,或因其人依附帝之政敌,而掀起大狱,严予诛戮。最大的案子是曾静、张熙案。曾静崇信清初著名学者吕留良,深受其著作反清思想的影响,指使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其毋忘是岳飞的后裔,应当起兵反清,书中还指斥雍正帝有弑父、篡位、逼母、杀兄、屠弟等罪行。事发之后,已故之吕留良被开棺戮尸,一大批吕留良的弟子、族人、亲友被株连。
乾隆帝更扩大了文字狱的范围,反清者惩,讽上者诛,连歌功颂德不得法者也被加上欺君大罪,就是一般诗文,也常因官府望文生义捕风捉影而被定成逆书叛案,少数歹徒更藉此讹诈诬告良民。象安徽和州人戴移孝《碧落后人诗集》一案,作者系明末清初人,因其诗内有“长明宁易得”、“短发支长恨”、“且去从人卜太平”等句,遂被安徽巡抚闵鹗元定为“悖逆遗书”,上奏朝廷,乾隆帝谕令严查。闵鹗元会同两江总督萨载上奏,拟将戴移孝之曾孙戴世道按“大逆知情故纵隐藏者斩律上处以斩立决”,其余戴用霖、戴世法、戴世得等子孙曾孙照“逆犯子孙缘坐律”斩立决,家属发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乾隆帝于四十五年七月十四日降旨:戴世道著即处斩。其缘坐之戴用霖、戴世德、戴世法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余依议。[8]
浙江仁和县人监生卓长龄,生于顺治十五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著有《高樟阁诗集》十卷,其子捐纳州同卓征、生员卓敏、卓慎亦各有著作。因卓长龄等人诗内有:“可知草莽偷垂泪,尽是诗书未死心。楚衽乃知原尚左,剃头轻卸一层毡。”“发短何堪簪,厌此头上帻”,等等字句,被闽浙总督陈辉祖定为逆书,并奏请按“大逆律”将已故之卓长龄等“剉碎其尸,枭首示众”,其孙卓天柱等依“大逆正犯之子孙年十六以上皆斩律”斩立决,家眷依法严处。[9]
乾隆帝还亲自指定查办一些案件,比较重要的案子是胡中藻、鄂昌一案。胡中藻是江西新建人,乾隆元年进士,十三年二月至广西任学政,一十四年七月返京,著有《坚摩生诗钞》。乾隆帝读过其诗集后,认为胡是“出身科目,名列清华,而鬼蜮为心,于语言吟咏之间,肆其悖逆,诋讪怨望”,于乾隆二十年二月谕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在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速奏”,若稍姑容,则与卫之身家性命有关。随即又谕令有关省府追查有关人员。
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帝召见大学士、九卿、翰林、詹事、科道等官,对胡中藻之事下达专谕,严厉指责其“丧心病狂”,“悖逆讥讪”,“种种悖逆,不可悉数”。他在谕中举了一些例子。其一,“集内所云‘一世无日月’,又曰‘又降一世夏秋冬’”。“我朝定鼎以来”,承平熙宁,远逾汉唐宋明,“乃曰又降一世,是尚有人心者乎?”其二,“又曰‘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其三,“至若‘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之句,尤为奇诞。朕每日听政,召见臣工,何乃有朝门不开之语!”其四,“又曰‘人间岂是无中气’,此是何等语乎?”其五,“其颂蠲免,则曰‘那似偏灾今降雨,况如平日佛燃灯。’朕一闻灾歉,立加赈恤,何乃谓如佛灯之难觏耶?”等等,等等。
他在这道谕旨中还着重指出,胡中藻如此目无王法,欺君悖理,是因为其系大学士鄂尔泰之党羽,故其诗中“乃有‘记出西林第一门’之句,攀援门户,恬不知耻”。甘肃巡抚鄂昌系鄂尔泰之侄,“身为满洲世仆”,“见此悖逆之作,不但不知愤恨,且丧心与之唱和,引为同调,其罪实不容诛”。胡中藻、鄂昌令拿解,待其至京,著大学士、九卿、翰林、詹事、科道严审定拟具奏。[10]
不久,查审完竣,乾隆帝下谕:胡中藻即行处斩。鄂尔泰生前赞赏胡中藻,其侄鄂昌与胡“援引世谊,亲加标榜”,形成朋党,“使鄂尔泰此时尚在,必将伊革职,重治其罪,为大官植党者戒”。鄂尔泰著撤出贤良祠。“鄂昌负恩党逆”,勒令自尽。[11]
其实,胡中藻之诗文很难说是讽刺清朝帝君的,乾隆帝兴办此案的目的,显然不是就诗论事,而是袭用其父雍正帝之故技,兴诗文之案来惩治自己想处罚的大臣,通过诛戮胡中藻来惩罚鄂尔泰,抬高自己的君威,达到“乾纲独断”的目的。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乾隆年间所兴文字冤案数倍于其父祖,竟达六十余案,确是冤狱横兴,滥杀无辜。乾隆帝实行的这种文化专制政策,带来了严重恶果,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文化学术思想界自由探讨勇于创新的传统,使许多文人提心吊胆,不敢议论时政,不敢撰写富有教育性质能为前车之鉴的政洽历史书籍,而逃避现实,埋首于故纸堆,繁琐的学风恶性膨胀,以致后来龚自珍发出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万马齐喑亦可哀”的叹息。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900,页7、8、9。
[2]《清高宗实录》卷900,页32。
[3]《清高宗实录》卷919,页5、6。
[4]《清高宗实录》卷931,页19、20、21;卷958,页23。
[5]《清高宗实录》卷958,页22、23。
[6]《清高宗实录》卷934,页1、2。
[7]《清高宗实录》卷1037,页20、21。
[8]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稿:《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书店1986年再版,页449…490。以下简称《清代文字狱档》。
[9]《清代文字狱档》页539…552。
[10]《清高宗实录》卷484页18…23。
[11]《清代文字狱档》页49…105。
严父慈祖 多情帝君
第十四章 严父慈祖 多情帝君
第一节 多子多孙的老寿星
一、严令“天家金玉”习文练武“讲求大义”
乾隆皇帝有十七位皇子和十个公主,还有皇孙、皇曾孙、皇元孙上百人,五世同堂,确可算是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寿星。
乾隆帝在教子育孙这一重要问题上,继承了太宗以来重视皇子教育的优良传统,并记取了皇祖康熙帝玄烨晚年诸子争位的教训,对皇子、皇孙既抚爱备至,又严加管教。他严格执行皇子皇孙到了六岁必至上书房(尚书房)上学的祖制,让满了六岁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都按时到达上书房学习。上书房有二处,一在乾清宫左边,五楹,西北向。另一处在圆明园勤政殿东,屋有三进,设有乾隆帝亲书之“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匾额。他指定学识优异的内阁学士、翰林为师傅,教授课程,又特派大学士及协办大学士为总师傅,“稽查督饬”,规定皇子们每日卯时进,申时出,“攻五经、史、汉、策问、诗赋之学,禁习时艺”,还选择八旗弓马好、清语娴熟的武将数人,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叫“谙达”,又称“俺达”,亦设总谙达。
乾隆帝严令皇子、皇孙在书房读书,即使派遣一些皇子、皇孙担任职务,也要求他们无事之时仍入书房学习,有事外出须呈奏,不能擅自离开书房,另往他处。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当他知悉皇八子永璇(九年后封仪郡王)未经奏闻,并未告诉师傅,就因私事,擅自离开书房进城,十分恼怒,于五月初七日下谕严斥其非,惩治有关人员。他说:“阿哥等在书房读书,所以检束身心,自当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如每月派祭奉先殿等事,原可循例径行,其余或有他故外出,必须以实奏闻,庶举动不得自由,且有合于出告之礼。今八阿哥以己事入城,并未奏知,又不关白师傅,殊属非理。且皇子每出,例派散秩大臣、侍卫等护行,非惟体制宜然,亦所以致其防闲,使不得行止任情趋于所便也”。乃八阿哥仅带亲随及园门护军数人策骑同往,有何急务而匆忙如此?“纵不自重,其如大体何”?长此以往,“相习效尤,无所顾忌,必将肆意游行,无所不至。且恐外间愚妄之徒得以藉端诡遇,驯至结纳依附诸弊,皆从此隐伏,其所关系尤巨,不可不为先事之防”。况阿哥等渐皆长成,“尤宜慎于所习,即在书房,原非专事儒生占毕,惟当循循规矩,使心志不至外驰”。且兄弟辈朝夕相聚,砥砺交责,“尽化其畛域忮忌之见,亦甚有益”。四阿哥派管武英殿,六阿哥派管内务府,绵恩阿哥派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