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孚并不高尚,但也不至于是一奸诈小人,他只是一个深陷忠孝难两全困境的矛盾、痛苦的人。懂得羞愧的司马孚是做人的底线,他以魏国纯臣的姿态恶心司马炎,导致在他身后,他的子孙备受打压。在士族普遍倾向于孝先于忠、父先于君、家先于国的时代,难道要求司马孚与家族决裂,去大义灭亲?即便他有这个心,离开了司马家族的他,也只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了。

汉末三国的时代,名士们都在家国利益之间痛苦挣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可是从东汉党锢之祸以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越来越多的人从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尤其是豪门大族,仅仅是一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就会将整个家族陷入万劫不复。现实一次次教育他们:只有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家族利益才能得以保全。好在三国前期,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让世人看到了公平,刘备的惟贤惟德让世人看到了正义,孙权的用人不疑让世看到了诚信。三国中期,也还有诸葛家族的鞠躬尽瘁,苦心孤诣来感天动地。然而这些伟大人物的光荣与梦想却都经历了飞扬与落寞,天下终究还是归属于以厚黑学立身的司马家族。

由于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晋朝的意识形态只能在孝上做文章,根本就没有脸面去要求臣民效忠。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彻底崩坏。自此世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面对国家兴亡,不愿担当。这个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击败过游牧民族的农耕民族,曾经前仆后继、齐心合力将全盛时期的匈奴击溃的伟大国家,却因为道德崩坏,向心力的遗失亡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手,中国历史也自此进入了兵火连天、人心丧乱、暗无天日的三百年浩劫。

这一切,当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司马家族,从东汉党锢之祸以来,每一个没有坚持公平正义诚信忠诚的人都有责任。但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享有最高权力的同时就应该担负起教化人心的责任。儒家的道德体系诚然迂腐、教条,常常令人厌恶,但忠孝结合的道德体系毕竟能保持国家的向心力,共御外侮。由于《三国志》成书于晋朝,《晋书》虽成书于唐朝贞观年间却也是根据晋朝官修史料编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更是司马孚的子孙,有关司马家族的这三部正史难免立场上有所回护,《三国演义》又因为拥刘反曹的倾向,丑化曹魏的同时也就对增强了司马家族篡权的正当性,再加上司马家族毕竟建立了一个朝代,古代读书人又普遍有着为尊者讳的传统,于是司马家族的成功为世人所熟知,不光彩的一面却得到了掩盖和粉饰。

将历史人物评价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意义有限,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后果似乎更有价值。至于动机,也不能带着偏见,最好是尽可能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处境,而不是盲目地崇拜或轻易地嘲笑。历史其实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司马家族(下)

晋宣帝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179…251),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家族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人物。

知识结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官办教育崩溃过很多次,例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国、清朝末年。既然学习指定教材已经没有前途,孩子们便有了极大的自由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知识结构丰富、擅于独立思考的牛人便多了起来。牛人多了对于国家来说倒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牛人没有了共同的目标,自然是要争个高低的,所以官办教育崩溃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终极牛人司马懿,出生于官办教育崩溃的二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儒家经典:在东汉最后一批优等生的杰出代表,长兄司马朗的言传身教之下,司马懿不得不学习儒家经典,可学这个不是他自愿的,他的主要精力也就没有放在这里。

2。祖传兵法:虽然高祖父司马钧是个胜率为零的常败将军,但司马家好歹是将门之后,那时候兵书可不是谁家都有。不用花钱、不用费事儿、司马懿就能看到一大堆仅限小范围流传的课外书,真是令人羡慕。

3。道家哲学:汉末名士、杰出书法家胡昭的隐居之处离司马家不远。司马懿经常前去拜访,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许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司马仲达依然有那么一份隐士情结,当始于此。

年少轻狂

与司马懿一起拜访胡昭的,还有一位颍川的周生。颍川士人是很牛的,看不惯司马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得瑟劲儿的周生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联络了几个帮手,决定剁了这个臭小子。

司马懿蒙在鼓里,胡昭却得到了消息。他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截住了杀气腾腾的周生一伙。抱着普救众生的大慈悲之心,胡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至于声泪俱下,草木为之含悲。周生终于化解了胸中的怨恨,放下屠刀,长叹一声:要不是你,今天司马懿非死不可。

尽管胡昭一生都没有以此事邀功,司马懿还是得到了消息,一方面,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司马懿明白了锋芒毕露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司马懿不见了,腹黑的种子却悄悄发芽。另一方面,出于对胡昭的敬重,司马懿后来为儿子取名为“师”“昭”。

司马懿装病第一季

22岁,司马懿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负责计算、统计钱粮数目并向朝廷汇报工作。司马懿努力熟悉业务,打算大干一场。

恰逢中原霸主曹操想起了要报答一下司马防的知遇之恩,征召司马朗和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赶紧辞掉了上计掾的差事,表示我不能去啊,我得了严重的风湿,生活都不能自理。

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司马懿装病事件的真伪和动机始终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司马懿不愿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阴影下,有的说当时袁绍还没有玩儿完,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有的说此时的司马家不愿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压根儿就是晋朝史官编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大家都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司马懿眼看汉朝式微,不愿糟蹋自己的节操给曹家打工)的说法是扯淡。

司马懿如果真的不想去,直接说不去就是了。在这之前,他的老师胡昭就得到过曹操的征召。胡昭表示在下不愿意,曹操呢,也很大度地说:“人各有志,义不相屈。”这事儿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世上那么多疾病,为什么偏偏要装风湿呢?因为这个病既严重又并非不可治愈,具有灵活性,过几年就可以宣布我现在好了,我能小跑了,我还能大跳哎大跳……

这样的小伎俩让曹操噗嗤一笑。居然使出装病这么幼稚而富有想象力的办法,年轻真好啊。你小子要玩我就陪你玩到底。传令下去,派专人监视司马懿。

29岁,已经装了七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司马懿终于装不下去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他的妻子张春华已经怀上了他的长子司马师(这一点居然从来都没有人提起过)。趁着老婆的肚子还不明显,赶紧收了神通吧。好在大哥司马朗已经是曹操的秘书,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人也是司马家的世交……

于是荀彧“刚好”在这一年推荐司马懿。要说曹操也真是够意思,他给司马懿安排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陪曹丕读书。

扶摇直上

36岁,司马懿跟随曹操降服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当时刘备刚刚占领益州。司马懿提出趁刘备在蜀地立足未稳灭了丫的。这是司马懿献上的第一条计策,由于该建议没有被采纳,究竟是妙计还是馊主意永远都不会有定论了。

38岁,司马懿所辅佐的曹丕在继承权争夺战中击败曹植,搭上登天之梯。

40岁,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垂垂老矣雄心不再的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劝阻说:别看孙刘联盟说得好听,刘备发展太快,孙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啊,咱们可以联合孙权,让他从背后捅关羽一刀。

这条计策被采纳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关羽走麦城,孙刘联盟瓦解,曹家再次掌握战略主动权。司马懿证明了自己一流谋士的实力。

41岁,主持曹操葬礼。(读史至此,怎能不感到天大的讽刺?)

42…46岁,升任中央政府秘书长、副总理。又转任军职,出任曹魏军队副总司令。但一直没有领兵作战的机会。曹丕三次御驾亲征,都委任司马懿在后方坐镇。

47岁,曹丕驾崩,曹睿继位。司马懿与陈群、曹休、曹真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具体分工是曹真负责对蜀国作战,曹休、司马懿负责对吴作战、陈群在中央主抓人事改革。同年孙权与其亲密战友诸葛瑾兵分两路伐魏,司马懿击败天下闻名的……软柿子诸葛瑾,首战告捷。

擒斩孟达

48岁,在曹丕时代一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蜀国叛将,新城太守孟达尝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感到压力非常大,琢摸着还是回蜀国算了。诸葛亮觉得这小子靠不住,回来是个麻烦,可不让回来又说不过去,就故意放出消息打算借刀杀人。消息被司马懿得知。

按说就算孟达反了也是西线最高长官曹真负责,可司马懿要抢功劳增强自己在军界的威望。他为了节省时间,竟然既不通知曹真也不上奏曹睿,擅自发兵,长途奔袭。为了防止孟达反得太快,被曹真占了先手,他还特意写了封信忽悠了一下孟达:

孟达啊,魏国需要你,蜀国痛恨你,最近有消息说你要回蜀国我一万个不信啊,这么大的事儿如果是真的,消息怎么可能走漏的这么快?这一定是诸葛亮的奸计,我是不会上当的。

孟达并不像很多人印象中那样是一个无勇无谋的废柴,要知道在刘备的仁义感召之下,蜀国军民的向心力那可是很强的,孟达却能让手下这支军队只效忠于他,他说去魏国就跟着他去魏国,他说回蜀国就跟着他回蜀国,这样的人能是废柴吗?可他孟达太过倒霉,他是三国时代唯一一个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共同算计的人物。他的败亡自然是毫无悬念了。

反复无常的牛人孟达,能够死在两位顶级牛人的手上,此生也算不枉了。

对阵诸葛

50岁,曹休败亡,司马懿升任东线战区最高长官,但司马懿并不开心,因为朝廷命令他配合西线战区最高长官曹真伐蜀。司马懿不愿给曹真打下手,便消极怠工,以老牛拉破车的速度缓缓挪动。擒斩孟达时,他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这次伐蜀,两个月行军不到五百里。

在他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的时候,曹真的部队已经在暴雨中的蜀汉山道上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伐蜀计划被迫取消。曹真郁闷而死,司马懿被调往西线,应对诸葛亮的北伐。

52岁,阻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的既定战略是坚守为主,骚扰为辅,绝不主动出击。我大魏人多势众、地大物博,犯不着冒风险和你死磕,拼后勤、拖时间耗死你完事儿。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稳操胜券,但是太过窝囊。古往今来哪有大国在小国面前装缩头乌龟的道理?魏国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郃带头抗议,要求主动出击。一开始司马懿还镇得住,但由于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木牛流马,持续作战能力超过了预期,司马懿的威信开始下降。军中的风言风语也多了起来,说什么司马大帅就是个缩头乌龟,哎你不知道,他家祖上就是个常败将军,他就是靠拍先帝的马屁起家的,哪像张郃将军那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再后来,将士们干脆以请战取乐,司马懿一拒绝,大家就一阵窃笑。

此时司马懿的威望可比不上成功阻击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张郃。再这样下去,轻则威信扫地重则军队哗变,连性命都难保。再说魏军人多,蜀军人少,魏军多骑兵,蜀军多步兵。无论兵力还是兵种都占据优势,拼一下,就算不能活捉诸葛亮也是很有胜算的嘛。好,冲出去,和诸葛亮拼了!

司马懿终于当了一回纯爷们,结果是被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么做人,怎么打仗。

此次交战成就了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斩获最大的一次,但司马懿也不是完全吃亏,至少他证明了龟缩战略的正确性……

蜀军粮尽,诸葛亮见好就收。张郃奋起直追,死于诸葛连弩之下。人们不禁怀疑,是司马懿故意派他去送死的,因为张郃一死,曹魏军界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司马懿的权威了。

53…54岁,司马懿上书朝廷,要求迁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