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畜中常见者有牛、绵羊、山羊、不太常见的有猪。驴用于运输,马很少。中东整个的历史过程中,马是奢侈的家畜,只用于战争和观赏。人们也许记得,以色列一位国王骑马竟受到指责,有人说他骄狂不骑驴子。一个村子的牲畜集中在一起由儿童放牧,并由少数成人持械保护。早晚挤两次奶,很早就开始做凝乳和黄油。黄油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用作化妆品,而不是用作食物。但是干凝乳和黄油使储备多余的畜奶成为可能,以备对付不时之需。除了祭礼中杀牲之外,家畜太珍贵,不能宰杀。故肉食极少。
妇女做饭、制陶、织席、编篮、用手工织机织粗布。服饰简陋;妇女着短裙,男子胯间束腰带。主要财富是畜群,不过价值高的东西肯定要用于交换。
高于村社的政治单位不大可能,但是语言和文化相同的若干村社大概承认彼此的纽带关系,并且可以联合起来以御外侮。村社首领指挥战争,指导村社活动。他无疑还行使权威,解决纷争,维持内部安宁。首领的权位大概是在某些家族内世袭继承的,但是实际上,首领的权位是传给最能干的继任候选人。因为村社是人人谋面的小群体。所以村社的实权由族长和其它的要人行使。这种控制方式仍然可以在当今许多农业村社里看到。它既是非正式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村社里的人在大家爱去的地方聚会,聚会地常常是打麦场,时间往往是凉爽的夜晚。凡有兴趣的事都可以讨论。任何人可以就任何事情发表意见,但是年轻人和小人物要受到冷遇,而要人则使人洗耳恭听。最后的决议常获一致通过,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使大家的感觉指向同一方向。谁也不想看到自己成为持不同意见的唯一代表。正如一切小社区一样,每一个新石器文化的村落无疑有许多控制各种行为的风俗。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风俗快要结晶为法律,但尚未完全达到演化为法律的阶段。西南亚另一个伴生的传统,是把法律当成自上而下强加于人的东西,人们觉得不应当用法律来解决村社内部的纷争。这一传统与东南亚常常诉诸阿达法的传统的特点相类似。
每个村社有其圣地,圣地常位于村外高地上。大概还有部落的圣殿,几个村社的人常去膜拜。膜拜通过祭司的中介进行。祭司知道何种仪式恰当。他们从祭献的贡品中分到一分酬劳。从本地最早的文献来看,许多仪式实际上是魔符,用以乞求神的庇佑,也祈求神的助力,因为神被认为具有完全和人一样的形象,所以神和人一样有衣食之类物质需求,神和崇拜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往的关系。如果神不现灵,膜拜者也不必上前膜拜。
农业和奶制品业是村社生活的基础。初期的农业和奶制品业是靠非常简单的方法进行的。耕犁、转轮和织布机的发明增加了生产潜力,但早期的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同样,金属加工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早期的生活方式。掌握青铜器的部落比只有石器的部落具有更大的作战潜力。但是,起初青铜器非常罕见,所以掌握青铜器的部落所享有的优势是微乎其微的。
铁器的引进产生了更大的革命性后果,因为它导致了戈登。莱尔德①所谓的金属工具的“贫民化”。铁矿丰富,且分布广泛,使这一新的金属价廉而充裕。因此它可以用来打制工具,甚至是农具和武器。它肯定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披坚执锐的征服者横扫欧亚大陆温带大部分地区,可是村民继续他的牛耕生活,春播秋收,为妻子织布做衣,遵循古已有之的习俗,安抚自己田地的守护神。
①莱尔德(Gordon Child,1892—1957)—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对欧洲史前史及中西文化进行过深入研究,著述甚丰。
在某些地区和时期,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转移。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转移的标志,是人口的显著流动和文化的猝然变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使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术语。但是要记住,欧亚文化连续体的这些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地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阶段转移的时间在各地区发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到公元前4500年时,中东地区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可是铁器传入不列颠的时间却不会早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800—前1600年时,小亚细亚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然而欧洲再等一千年后才稳步进入铁器时代。欧亚文化连续体最近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动力的生产和科学方法的使用,这个阶段是18世纪中叶在西欧兴起的,然而它至今尚未传到世界上一些遥远的地区。
城市是一种社会发明,其后果比任何技术发明都要深远。因此,城市的兴起可以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终点。一种文化演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和带上都市特色的文化,其准确的时间有时是难以断定的,然而城市作为一种制度是明白无误的。它首先在西南亚出现。公元前4500—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已经充分发展了。几乎与此同时,埃及也出现了城市,但埃及城市的形式略有不同。尼罗河谷造成了居民点的独特模式,初期的埃及城市,只不过是整个河谷地带稠密人口连续体中的宗教和行政中心而已。印度河流的城市属于比较常见的模式,它们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相仿。虽然印度河流域城市兴起的时间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是大概可以定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城市的兴起不会早于公元前2000年。转过来看欧洲,希腊在公元前900一前800年时很少有真正的城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城市直到公元1000年才建立起来。
新石器村社生活从西南亚向外传播,既包含着移民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扩散的过程。农业和奶制品业的结合使食物增加,结果一定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据估计,最佳状态下的人口可以每25年增加一倍。原始的粮食生产方法不施肥,不实行轮作,很快导致地力的衰竭。给人口的迁徙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实际上,移民的浪潮从西南亚地区涌向四面八向。
凡是适合农业的地区都提供了野生的食物,都已经被狩猎和采集的部落占据。但是,这些部落人数稀少,无法进行认真的抵抗。他们的生存地域不断被变为农田和牧场,食物来源不断地减少,人口更是不断减少。这个情景与印第安人和白人在美国边疆的情况,肯定是不无相同之处的。
4…2 欧洲新石器时代
首批抵达欧洲的新石器时代移民显然来自小亚细亚,他们在现今的巴尔干地区站稳了脚跟。由此开始有两条迁徙干线。一条沿地中海岸逐渐侵入意大利半岛和伊比里亚半岛,航海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地中海岛屿上的移民也定居下来。稍后,迁徙运动由于地中海东岸向西的海上迁移而大大地强化了。
另一条迁徙干线是沿多瑙河及其支流进入中欧。中欧移民的后裔,加上后来从小亚细亚以东的草原地区迁入的移民,最后抵达法国东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两条干线把移民带入显著不同的两种环境,产生了显著不同的文化发展进程。
农耕民族向欧州移民的初期,地中海地区复盖着松林。降雨不丰富使该区的松林难以恢复。松林被毁的地区,密集的灌木丛取而代之。灌木为科西嘉岛的“马基”或干燥带香味的欧石南属灌木“咖里哥宇”群落。降雨集中在冬季,所以。中东原有的作物都可以在此栽培,不需要培植新的作物。主要的障碍是缺少平地,地中海地区多山。
各地的情况由初始经济发生的某些变迁来决定。缺少平地靠梯田来补偿,这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没有搞水浇梯田,大概是由于雨量不足。水源供应随季节而变化。梯田里种的是树。地中海的两种树,无花果和橄榄树,经过了培植和改良。许多种坚果树用人工栽培和护理。青铜时代后期又增加了人工栽培的葡萄。葡萄似乎是由亚洲引种的,可它完全适合在地中海岸边多石的山坡上安家落户。橄榄成为地中海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用于烹调,给面包和色拉调味,用来照明,防护皮肤免其冻伤,免其被海水盐渍。葡萄园酿制的酒不光使种葡萄园丁精神爽朗,而且是他们颇有价值的出口货。早在爱琴海青铜时代结束之前,橄榄油和葡萄酒已经在输往天时地利较差的地方了。最早的精美包装约在公元前1500年。克里特人把橄榄油装在色彩艳丽的彩绘陶罐里出口。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把进出口的趋势再向前推进了一步。希波战争时,雅典大部分的粮食是从黑海北部的西塞亚地区进口的。
地中海地区的移民从西南亚带进了各种家畜,但是环境使畜牧业也发生了变化。牛继续用作牵引负重的牲畜。山羊取代了牛和绵羊成了最重要的经济家畜。山羊靠山坡上干燥的灌木为生,山坡上的松林被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矮小的灌木。密集的羊群啃吃嫩枝树叶,尖锐的山羊蹄加重了土壤的侵蚀,构成了阻碍山林恢复的又一个因素。
要补偿畜产品相当稀缺的不足,大海就近在咫尺。地中海各民族与印度尼西亚人一样依靠海鱼为生。每个海滨渔村都有渔船队,干鱼是与内陆贸易的重要货品。历史黎明时期之前很久,滨海的部落和海岛上的部落就已成为出色的航海者。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强大的海上部落以克里特岛为中心。
有些文化模式发源于地中海,遍布于整个地中海地区。此地环境所引致的食物经济的变化,上文已经提及。依赖渔业是这一经济的组成部分,这导致世界上首批优质海船的出现。它们似乎起源于东地中海,这儿众多的岛屿成为训练深海作业水手的优良的学校。地中海海面较为平静,但潜流变幻不定。只靠风帆的帆船可能卷入危险的潜流,亦可能陷入数天静止不动、原地上下颠簸的困境。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船形说明,地中海的船架设了许多橹,但没桅杆和风帆。虽然桅和帆是公元前2000年引进的,但是战船之类的海船需要的是速度和机动性,它们主要是靠橹驱动的,直到18世纪中叶都主要靠橹。用橹摇船而不是用桨划船的技术似乎也是地中海地区的发明。没有这个技术,后来的单层甲板和橹帆皆用的大战船是不可能出现的。
地中海的弄海人闯入大西洋之后,碰上了风向莫测、汹涌狂暴的大洋。航海多半只能在夏天进行。然而,他们还是进入了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维京人①狭长的北欧海船,看来是由早期的地中海海船经过简化改进而成的。与此同时,大西洋沿岸也发展了造船术。巨大的独木舟适合短距离航海,它们不象是由地中海海船原型演化而来的。在新石器和青铜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这种独木舟。凯撒在《高卢战记》里描述了维内蒂人②的战船。这种船船体庞大。用坚硬的橡木建造,用皮革作帆,能抗御比斯开湾③的巨浪。这种橡木战船体积庞大,罗马战船无法将其撞毁,后来罗马人割断船上的缆绳和风帆,使帆船失去动力,才取得了胜利。凯撒的记述清楚地说明,这种战船是靠风帆驱动的,而不是靠桨划动的。我们说不准,这种造船术是何时问世,但我们知道整个维京人活跃于海上的时期都用这种船。北欧人航海贸易多半靠的是这种船头平直、速度不快的橡木船。它与北欧人的长船的关系,很象现代的货船与驱逐舰的关系。
①维京人—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善航海。
②维内蒂人(Veneti)—古凯尔特民族,居住在今布列塔尼半岛。凯撒于公元前56年击败他们200多条战船组成的舰队。
③比斯开湾(Biscay)—介于法国西海岸和西班牙北海岸之间。
地中海地区由移民首批定居之后,出现了两个文化中心,一个在伊比利亚半岛,一个在爱琴海的海岛上。爱琴海文化处在发展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边缘,因而深受这两种文明的影响,爱琴海文化中心在克里特岛开花,演化出了迈锡尼文化。由于迈锡尼文化与后世的古典文明关系密切,需要在另一章专门介绍。
新石器时代的移民从伊比利亚半岛迁入不列颠群岛,他们的体型至今在不列颠的许多人中表现出来。他们沿大西洋岸边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法国大部分地区定居下来,最后深入欧洲内陆到达瑞士,在此与务农的乡民融合。这些农夫是沿着中欧的移民干线而来的。
伊比利亚半岛与不列颠群岛的接触特别密切,整个青铜时代都是这样。伊比利亚半岛仿佛是所谓西欧巨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