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以后,这一切都消失了。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
究》,批判胡风,批判胡适,使多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
选择,这一切大概与他们曾经怀抱的理想大相径庭。特别是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本是一个左倾的共产党人,但未经本人同意,公开刊布个人的私人信件
已属不可理解,更进而以此定罪,怎么能不激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反感呢?
1957 年,虽然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在未识破共产党的“阳谋”的情况
下讲了真话而惨遭不幸,但也必须看到,在1949 年以后不到10 年的时间里,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对共产党的所作所为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要
求更大的自由和民主,要求同人出版社,要求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权利。他们
不曾想到共产党会把事情搞成后来那样的结局,因为他们是善良的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以言论政,即使有所过失,想必共产党也能够理解,国民党时期
以言论政,他们至多也只能把你的嘴堵上,总不至将人身的所有权利都剥夺
吧?然而,他们想得天真了,后来的结果,使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论如
何也想不到自己何以遭受如此灭顶之灾,但这一切恰恰发生了,差不多20
年后,他们才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最宝
贵的年华,有很多人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反右”的罪恶不在于它具体地
迫害了一批知识分子(当然这也足以构成其千古之冤),而在于摧残了“士
气”,摧残了知识分子勇敢地批评社会、监督政府的勇气。“反右”的结果使
中国整个知识阶层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以沉默来抗争的方式,而放弃了主动
出击,大胆批评政府的权利,直到今天,这种烙印还深深地影响着一大批年
轻的知识分子。虽然我不否认整个知识分子当中也有相当多的败类,是他们
紧跟权贵,落井下石,使大批正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受难,但最根本的原
因在于:一个靠武装斗争和严密组织起家的政党,对于民主的恐惧,这种恐
惧的心理根源在于对自己所施行的一切的绝对不自信,对民主的恐惧是贪权
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像《观察》这样曾经宣传中间路线,走
第三条道路的刊物,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命运。
在1949 年以后的中国,对曾经存在过的报刊在专业之外享有广泛声誉
的大概就算是《新青年》了,其余的文化刊物基本已不再进入研究者的学术
视野。自由的学术领域也受到整个意识形态的控制,学术研究中选择的自由
随之丧失,我们看不到曾经存在过的历史,除了大批判,就是对自己往日事
业的肉麻吹捧,这是《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的时代。
《观察》被人不断提起,不断引证的时候,是1957 年夏天储安平放言
“党天下”之后,为了寻找储安平反党的历史根源以证明他一贯是反党反社
会主义的,以便从中发现储安平的劣迹。在1957 年的夏天中,对《观察》
的详细评论大概要算《光明日报》的前主编常芝青了。他曾写过《“从联合
政府”驳储安平》'1'。《从储安平——〈观察〉看民主的个人主义新闻观点》
两篇长文,对《观察》做了完全否定性评价,属于大批判式的。1957 年以
后,《观察》基本完全被遗忘。1978 年以后,各种综合专业性辞书中一般也
不收《观察》这个条目,即令收入,也多数做了否定性的评价,至多是在否
定之后多少肯定它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批评。为了给希望了解这方面情况的
研究者提供一个基本思路,我从几本常用的辞书中抄出有关《观察》的条目,
并略加评述: '1'分别见1957年8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和1957
年12 月1 日出版的创刊号《新闻战线》第9…29 页。
1983 年出版的《简明新闻学词典》这样介绍《观察》'2': '2'
余家宏等编写《简明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的刊物。宣传“民主个人主义”和第三
条道路,对国民党内战政策也有所批评。储安平主编。1946 年9 月1
日创刊
于上海,1948 年12 月24 日停刊。其前身为《客观》,1945 年11 月—
—1946
年4 月在重庆出版。
《中国革命史辞典》这样评价《观察》'3': '3' 马洪武等主
编《中国革命史辞典》,档案出版社1988 年3 月。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刊物,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创刊,周刊,主编储
安
平。前身为《客观》杂志,该刊标榜坚持“不偏不倚”的政治路线,
经常
登载一些不满国民党的言论通讯,要求“自由、民主、进步、理性”,
但
也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该刊对国民党统治地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
进步
学生运动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同情态度,但又认为青年学生容易“偏狭
冲动”。
1948 年12 月24 日,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
《中华民国史辞典》对《观察》的介绍稍为详细'4': '4'尚
海等主编《民国史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9 月。进入90 年
代以后,有关中华民国史的辞书中对储安平和《观察》的评价有所改变,基
本持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只引事实,不加评价,如陈旭麓、李华兴主编的
《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8 月第1 版,徐友春主编《民
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前身为1945 年11 月在重庆出版之四开本《客观》周刊。1946 年9 月
1日
在上海改名,由储安平主编。观察周刊社发行。以“独立的、客观的、
超
党派的”刊物自诩,主张本“民主、自由、进步、理性”放言论事。
内客
有专论、特稿连载、科学丛谈、观察通讯、文学、艺术、戏剧、音乐、
书
评、出版、转载等。撰稿者有王芸生、伍启元、蔡维藩、冯友兰、张
东荪、
卞之琳、潘光旦、张印堂等。1948 年12 月25 日出第5 卷第18 期后被
迫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 年11 月1 日在北京复刊,至1950 年
5月
出第6 卷第14 期后终刊。
《民国史大辞典》以两个条目介绍了《观察周刊》和《观察》:
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出版。储
安
平任主编。其前身是《客观》杂志。此刊的作者主要是一些资产阶级
自由
主义的知识分子。《观察》周刊创刊时宣称他们“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
由
思想分于”,“背后别无组织”,“无党无派”,是个“发表政论”而不
从事政治活动的刊物。该刊物经常刊载一些不满国民党统治的言论通
讯。
要求“自由、民主”,但也反对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刊登对共产党与解
放
区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报道。《观察》周刊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反对美
蒋
的学生运动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同情态度,但又认为青年学生容易“偏
狭冲
动”。该刊在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起到了一定
的
影响。
另一条解释为:
抗战胜利初期出现的一种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刊
物。
周刊。1946 年9 月1 日创办于上海。主编为储安平。主要撰稿人大多
是资产
阶级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该刊在刊登不满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同时,
亦对
共产党及解放区作了一些片面甚至歪曲的报道:在对国统区学生反蒋
的爱
国民主运动表示同情的同时,又称学生易“偏狭冲动”等。该刊自称
大体
上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不属任何党派。1948 年12 月24 日被国民
党政府
查封。
引述资料是繁琐的,而且我知道我所能见到的资料也极其有限,但我
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的这个思路。因为1949 年以后,中共对待历史的方法
是这样两种:一、从自己固有的意识形态出发,对于自己不利的东西进行批
判,二、对曾经存在过的东西视而不见。
《观察》在1949 年以后的命运即是如此,对它的批判远比对它的遗忘
要持续的长久,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使得许多曾经存在的事物在寂寞中被
封闭起来。通过以上所引述的1949 年以后中国文献中出现过的《观察》,人
们可以从中思考这个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的刊物,
在1949 年以后被遗忘的大致情景。《观察》和储安平被人重新提起和能够给
予正确评价是1985 年以后的事。最初是出现在几位往日朋友的日记和年谱
中。
储安平在青年时期,喜欢文学,所写多为散文、小说和对外国文学的
介绍性文字。
《鲁迅日记》1929 年6 月21 日记有:“寄安平信并稿”。这个安平即储
安平。安平作为笔名,《观察》时期也用过,但极少。《鲁迅全集》日记注释
有关于储的简略介绍,说储是“《奔流》、《北新》的投稿者”。鲁迅当时在上
海主编《奔流》,储曾投过稿,所以有此记载。储后来未在《奔流》上发表
过文章。《北新》发过3 篇。最早的即是《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个〉》,
为一篇介绍性的评论。文章末尾署写作日期为“二八之春,某日下午”。这
期《北新》是1928 年5 月16 日出的,储尚不足20 岁。
1936 年,储安平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本小说
集《说谎者》。
他在书前的自序中说:“最后,我得感谢家璧,这一个集子的能够出版,
全赖他殷勤的鼓励和督促。”当时储不到30 岁。
赵家璧是储在上海光华附中和大学的同班同学。赵在1988 年2 期《新
文学史料》上写有《和靳以在一起的日子》,其中引述了他1935 年北上组稿
的日记,在5 月29 日至31 日的日记中记下了他在途经南京时和老同学储安
平见面的详细情况,他们还一起去看望了当时在南京的小说家张天翼。特别
引入注意的是赵对储的评价,虽然不便多言,但简短的注解中能见出他对储
的怀念,他毫无顾忌地说了他与储的关系,并说储“反右斗争开始,被错划
为右派。据说‘文革’期间已逝世”。赵的评价是很有力的,因为知情人都
知道,储实际上是少数几个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据说”二字,可见两位
老友已失去联系,读来令人叹息。
1988 年3 期《新文学史料》连载叶圣陶的日记《在上海的三年》。在1948
年9 月22 日的日记中载有关于储安平的情况。当时吴晗从北平来沪,几个
朋友相聚。“傍晚,至观察社,应储安平之招。”吴晗和叶圣陶虽然没有列在
当时《观察》的“特约撰稿人”中,但与储的交情不错。吴晗曾多次给《观
察》写稿,还在《观察》丛书中出版了《皇权与神权》一书(与费孝通共同
署名,收入他的5 篇文章)。叶圣陶没有在《观察》上写过文章,但他对储
安平和《观察》的评价很高。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到:“储安平请客单上印
有三事,别开生面:一、客不多邀,以五六人为度。二、菜不多备,以够吃
为度。三、备烟不备酒。曾参观其社友工作情形,十数人方将出版之杂志插
入封套,预备投邮。其出版日为星期六,而今日星期三已印就,定阅者于星
期五即可收到。又以纸版分寄台湾北平两地,因而该两地与上海附近同样,
可于星期五阅读。此君作事有效率,可佩。
《观察》销售数至六万份,盖为发行量最多之一周刊矣。”叶至《观察》
社时,已是它的尾声,不久即被国民党查封。据储安平在一份报告中说,《观
察》停刊前发行量已超过10 万份,可见是有读者的。陈福康《郑振铎年谱》
中记载:“到上海将近解放前的一段时间,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几个进步期
刊的编辑人,经常到星期六晚上、轮流充当东道主,每次约在跟上次不同的
地点,秘密聚餐,相互交换一些有关解放战争和文化艺术界意外遭遇的信息。
参加秘密聚餐的,有《中学生》编辑叶圣陶、徐调孚,《世界知识》编辑冯
宾符,《观察》编辑储安平,《文艺复兴》编辑郑振铎、李健吾等。”
在储安平生前的众多好友中,对他一生不幸遭遇表示过怀念和给予正
确评价的是冯英子和徐铸成。他们在80 年代初期分别写了《储安平的〈客
观〉和〈观察〉》、《储安平采访三条件》及《我的同乡》'5'。1985 年以后,
随着钱钟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在有关钱钟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