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百部名著简介-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一个个都相继死去,在1918年大战即将结束的平静的一天,他们中的最后一个被法国士兵开枪打死,而德军仓促的报道却是:“西线无战事”。
  影片编导忠实而有力的在银幕上表现出原著的主题,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了有力的谴责。正因为如此,此片公映时,德纳粹党下令禁映,该片被德国禁映达20年之久。
  幕后英雄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东因《西线无战事》一片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刘易斯·迈尔斯东是俄裔美籍导演,早年当剪辑师,后出任导演。1927年因《深宫夺美》一片获第1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导演奖。《头版新闻》、《老鼠与人》、《太阳下散步》是他的代表作。
  在本片中,他的叙事手法简明扼要,而对于一些重要场面则精心构思、着力渲染。如影片结尾保罗遇害的场面,画面只是一只手快将蝴蝶捉到时,却在枪声的画外音中逐渐停止了动作,之后叠印出军人公墓的远景和保罗等人当年从小镇出发参军的镜头。这样前后呼应的艺术处理,动人心弦,寓意隽永,一直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场面处理。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德国现代著名作家,后加入美国籍。《西线无战事》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创作于1929年,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也是一战时期被毁灭的德国青年一代的控诉书,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800万册,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热烈欢迎。
  我是一个高中生,叫博伊默尔。1914年8月,德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的老师是一个好战分子,积极鼓励我们投笔从戎,去当步兵。我们的校长也不停的向我们进行长篇大论,于是,我们来到战场,我们一起来的有4名同学,其他三个人是喜欢深思的克罗普,在炮火中还苦苦背诵物理定律的米勒,对女人兴致颇高的勒尔,那年我们都是19岁,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4个人,有我们的“首领”、坚强机智的老兵卡特辛斯基,一心思念家乡与爱妻的农夫德特林,身体高大的挖煤工夫韦斯特胡斯以及食欲惊人的钳工恰登。
  我们8人虽都来到战场,但是不论是谁,都不清楚我们为什么出来打仗。初入战场,进入火线,参加战役时我们带有各自不同思想感情及遭遇,在这里,我们患难与共,互相帮助,情同兄弟。
  进入军营,我们首先受了10个星期的军事训练,这段时期所进行的培养改造,比在学生时代的10年更具有决定意义。我们懂得了,一颗擦亮的钮扣要比4卷叔本华的著作更为重要。我们先是惊讶,接着怨恨,最后是满不在乎。我们承认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靴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操练。
  就这样,我们这群抱着爱国热心的年轻人,怀着对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门,经过短期训练就被送上了战场。然而一到前线,我们原先对人生乃至战争的理想以及那一层浪温主义色彩全都破灭了。
  在前线,我为所目睹的一切痛苦不堪:我们肮脏得自己都难以忍受,浑身虱子而且不时饥寒交迫;听到的是枪炮声与轰炸声,要不就是牺牲的人在临终前的惨叫声;看到的是硝烟弥漫、一片火海以及遍地血流和尸体。前线是一个神秘的漩涡……我总觉得那涡流的吸引力正在缓慢地、无法逃避地、不可抗拒地把我吸进去。我不住的为濒临死亡、走向天国的战友默默地祷告,但每次祷告都被现实彻底击碎,我在战场上变得有些唠唠叨叨,在看到一个人的死亡之后,我不禁自言自语道:“我亲眼看见他死去,在这之前我还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在临近敌人时,我们就变成了危险的野兽。我们不是进行战斗,而是为了免遭毁灭在保卫自己。在爆炸的冲浪中,我们充满残暴,使我们变成拦路抢劫者,变成凶手,变成我们所知道的恶鬼。
  每次恶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正在不断减少,有的新兵一上阵就被枪弹击中。而停火后的战场,一眼望去:有人还活着,但他们的头盖骨已经给炸开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们的双腿已经被炸断,他们仅仗着炸剩的残肢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的路程;还有士兵,赶到急驹痪时,人们发现他的肠子被堆放在他交叠起来的手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校长所说的光荣与自豪感,反倒为痛苦和死亡困扰着。
  战争是这样残酷无情,而且,在前线,战场犹如一个笼子,没有谁能解救自己,士兵们不得不在里面担惊受怕地等待着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在穿梭的炮弹的网络下,生活在茫然难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们头顶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着,都出于偶然。
  这时,只有大地是士兵唯一的亲人。大地对于谁都没有像对于士兵那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士兵长久地、有力地紧贴着大地的时候,当士兵怕被炮火轰死,把脸和四肢深深地埋在大地的怀里的时候,大地就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母亲。可是,有时大地往往是永远地把他抓住了。
  有谁能活着从大地上爬起来,他就是一个幸运儿,但也有活着却不能自己站起来的,于是他们就被关进了另一个没有枪炮声的战场军医院。那里的情况也是一样糟糕,经常没有好医生和护士,伤员太多而人手太少,更缺乏医疗器具及必要的药品。这里,同样充满了疼痛、呻吟和恐惧,有的伤员没有在战场却在这里咽了气,有的没有断气,就被送进了〃死屋〃,孤零零地等待死视的降临。
  伙伴们一个又一人地离去了,有的死在战场,有的死在医院。我也受过伤,痊愈后又回到前线。在一次战役中,我把我最好的朋友、受伤的卡特费尽力气从战场背到急驹痪,但是卫生员却告诉我说:“你本来可以不必这样费事的。”原来卡特在我背上的时候已经中弹死去了。
  这样,除了恰登,我是班上其他7个人中的最后一个了。我终于等来了停战,对于战争毫无好感的我想着回到故乡重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禁不住发出感叹:“要是现在回去,那我们将会厌倦、崩塌、耗竭,没有根底,也没有希望。我们将会再也找不到我们的道路。”
  回到后方后,人们对战争痴情依旧,并嘲笑我对待战争的态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来,“我们年纪很轻,才20岁;可是对于人生,却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悲痛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迷惘浅薄之处,一无所知。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个职业。我们对于人生的知识仅只限于死亡。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上一代会回到工作岗位上去,战争会被忘掉。而下一代将把我们看作是多余的人,把我们推到一边去。而我们自己,有些人将会适应,还有些人只是顺从。而大多数将会茫然不知所措:岁月流逝,到最后我们将归于毁灭。
  我又重新回到战场,1918年10月,我阵亡了。据载:“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象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战报上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16、第四十一
  经典名著
  《第四十一》前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
  《第四十一》在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的一枚奇葩,小说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尽管没有大场面,我们还是从那寂静的小岛上的一声枪响中,感觉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
  作者风采
  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苏联作家、剧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1911年开始发表诗作,早期创作曾受未来派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负伤复员,从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剧本,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说《风》、《第四十一》、《决裂》,这些作品力图表现一群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他的作品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充满浪漫色彩。此外他的中篇小说《第七位旅伴》《版画》,剧本《黑海舰队小兵之歌》、《为海上的人们祝福》和《美国之音》先后获斯大林奖。
  银屏再现
  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
  前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撤退的红军队伍中有一名叫玛柳卡的女神枪手,她打死过四十个敌人,当她向第四十一个敌人射击里,却打空了。这个被俘的中尉,有着秘密使命,政委决定由玛柳卡负责把他押送到司令部去。途中海上起了风暴,将他们俩冲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荒岛上他们相爱了。一天,海面上出现了一艘敌船,当玛柳卡发现中尉向敌船呼救时,她举起了枪……
  17、夏伯阳
  经典名著
  《夏伯阳》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富尔曼诺夫的代表作,根据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红军指挥员夏伯阳的事迹写成。
  小说描写的是1919年1月至8月在苏联东线上的战事。当时在东线战场上作战的,大多是由农民组成的红军部队,夏伯阳师就是其中的一支。穿上军装的农民在夏伯阳的指挥下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可他们的作风却自由散漫。夏伯阳足智多谋、顽强勇敢、视死如归、在战争中所向披靡,但政治上不成熟,对党不够理解。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后,把夏伯阳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夏伯阳也不断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小说着重塑造了夏伯阳这位立下赫赫战功、声望极高、深受人们敬重的传奇人物。
  作者风采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维奇·富尔曼诺夫(1891-1926),前苏联作家。生于科斯特罗马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深受高尔基作品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富尔曼诺夫投笔从戎。国内战争期间担任夏伯阳师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士尔克斯坦战线的全权代表、高加索第九政治部主任,红色陆战队政委。1921年主编《红色军人》报,曾获红旗勋章。1924年任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书记和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执行委员。富尔曼诺夫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有《悼叶夫烈莫夫》、剧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中篇小说《居民札记》。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夏伯阳》、《叛乱》。
  银屏再现
  影片《夏伯阳》根据富尔曼诺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1934年出品。
  片中塑造了夏伯阳这位苏联国内战争中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该片是苏联电影史上的杰作,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战”一场,堪称场面蒙太奇的典范。
  恰巴耶夫
  影片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在1978年评选的国际电影诞生以来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题名。
  《恰巴耶夫》时前苏联的“红色经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时空而长存的作品。它的最大价值是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俄罗斯性格,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说对传奇英雄恰巴耶夫有这样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点是剽悍和骁勇……他与其说是自觉的革命者,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的革命者。初看起来,他过分好动,老想变换环境,然而,他是农民起义队伍里一个多么独特的人物啊,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相处的,而且能够处得很融洽,但是他说翻脸也就翻脸。嘿,他一发脾气,就大吵大闹……过了一分钟,气消了,反而觉得有点难受。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开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过的事情……只要一认清楚,他就主动退让。”
  电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员巴博契金解释他扮演的这个人物时,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蕴。他说:“恰巴耶夫像是从俄国历史的深层掬取了自发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过时代的密林,接过了俄罗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说的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