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8年合订本-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让自己去回忆那座湖畔小屋——他赠给她的礼物。
  
   他依然会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闲,来到湖边观看日落。那景致仿佛一只膨胀了的硕大鲜橘,她最喜爱的那种,町他却无法透过泪水孤身一人凝神而望。终于有一天,他扭头返回屋内,收拾衣箱,锁上门,驱车离去。
  
   一块“此屋出售”的告示牌在屋前竖起,或许另有一对喜爱静观日落的夫妇会将它买下。
  
   (林郡摘自《世界文化》)





迈向未来的五种人


  作者:Howard Gardner 来源:《读者》2007。23

   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人类的心理——它怎样发展,怎样构成,它的全貌又是什么样子。我也研究了人们怎样学习,怎样创造,怎样领导,怎样改变他人或者自己的想法。总体来说,我对典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做的描述感到满意——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下面谈到五种自古以来就很重要的人。将来,这样的人会更为重要。
   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至少已经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为某一特定学科、行业或职业所独有的一种特定的认知模式。很多研究一致认为,要掌握一门学科需要花费长达十年的时间。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懂得如何持之以恒地改善其技能和理解力——拿行话来说,就是做到训练有素。一个人如果哪一行都不精通,那就注定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
   善于整合的人
善于整合的人从各种各样的来源获取信息,对其作出客观的解释和评价,然后用一种让整合者本人及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加以整合。过去,整合能力非常可贵,随着信息继续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增长,整合能力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有创造性的人
建立在训练和整合基础上的、有创造性的人能够开辟新领域。这种人有新主意,能提出新问题,琢磨出新鲜的思维方式,找到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最后,他们的创造成果必然为知识渊博的消费者所接纳。由于这些创造成果完全植根于新领域,暂时还无章可循,所以善于创造的人要力求保持比别人至少领先一步,即便面对最高明的计算机和机器人。
   尊重别人的人
由于认识到,现今的人不能再躲在自己的窝里与世隔绝,善于尊重别人的人注意到并欢迎人类个体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而尽力理解这些“其他人”,并力求和他们有效地共事。在我们这个彼此相连的世界中,褊狭或者无礼已不再是可行的选择。
   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比尊重别人的人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他思考人的劳动本质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的需求和欲望。这种人体现了劳动者怎样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工作,公民怎样才能无私地为大众谋福利。于是,有道德的人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为人做事。
  上面谈到的这五种人在当今世界尤为可贵,将来更是如此。拥有这五种品质,一个人就能够很好地应付意料之中以及意料之外的事情;没有这些品质,一个人就只能任由他或她所不能理解的力量摆布,更别说控制了。这五种品质既包含人的认知能力,也包含人的进取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很全面,全球适用。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送行


  文/刘永飞
  灯亮了,光柔柔的。
  女人轻身下床,开始谨慎收拾着行李。
  这时,10岁的女儿醒来,从被窝里坐起,神情木然地看她忙碌。
  女人看女儿一眼,没言语,手有些犹豫。少顷,她抬头看看墙上的座钟,又匆匆忙碌起来。男人静静立于一旁,凝视女人一举一动,女人装好的行李,他一件件放到院子里的三轮车上。
  渐渐,她速度慢了。最后停下来,走向床沿,用手梳拢着女儿凌乱的头发说:“乖,在家照顾好弟弟妹妹,听奶奶话。”
  胸口像被棉絮样的东西堵住,为抑制眼泪,女人转身给儿子掖被角。
  “妈妈走啦。”女人声音很低,她不敢说下去,怕走不出这座院子。女儿没言语,目光呆呆地移向墙角。
   “妈——”
  女人转身一刹那,儿子在被窝里哭喊出声来。
  “儿子乖,听话啊,妈回来给你买新书包,买……”
  “我不要书包,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儿子推开棉被,光着身子坐起,哽噎着,胸口极度起伏,一脸的眼泪和鼻涕。
  女人抹着儿子的脸,望望熟睡的小女儿,忽然转身快步走出房门,逃离小院。身后,任凭他们哭作一团。此时,小女儿醒来,要找妈妈。姐姐说,妈妈走啦!小女儿也跟着哭起来。

  “妈妈骗我,妈妈骗我。她说好不走的,我不要妈妈啦……”
  村外,晨雾悄悄涌起,淹没了稀疏的寒星。此时,两个身影默默前行,男人用力蹬着三轮车,女人弓腰,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帮推。他们正赶向五里外的柏油马路。
  “腰不好,别老加办班。”男人说。
  “嗯。”女人回答。
  “工棚潮,你上班后经常晒晒被子。”女人说。
  “嗯。”男人回答。
  雾越来越浓,最后吞噬了村庄,以及身后的整个世界。
  五里路很短。厂方的汽车已在路口等候。车下围满送行的人。

  男人低头把行李递给女人,没一句话。女人接过行李,无语。
  “哎——!这谁家小孩?!”
  司机一句话,众人看去。只见三个孩子哆嗦着站在车灯前,通红的脸上都流着眼泪,分不清的汗水、泪水和雾水,将发梢一缕缕贴在前额,六只小泥脚极力踮起,三双泪眼同向车厢里找寻。
  车上,女人惊叫出声来,惊叫着冲下车门,紧搂住三个湿漉漉的儿女,嚎啕大哭。一车人黯然。
  车,终于还是前行了。男人牵着儿女们,跟在送行的人群中。他们都在极力远望,而眼前却只剩下无法挥去的团团迷雾。
  选自《青年博览》2007年8月下




第156张票根


  文/朱成玉

  自从那个晴天霹雳般的秋天以来,妈妈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在奔走着。妈妈的心再也没有闲下来,一直涨鼓鼓地装着,因为女儿被囚在高墙深院。

  那一年女儿刚刚20岁,如花的容颜,瞬间凋残。

  女儿是因为恨才铸成了大错。女儿恨父亲,更恨那个夺走她父亲的女人,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动了杀心。女儿只是想让妈妈解脱,想再一次缝补好家庭的裂痕,让温暖重新裹紧她和她的妈妈。在她举起刀子刺向那个女人的同时,也深深刺伤了自己。她的美丽年华在那一刹那,被她自己掐灭了。

  妈妈每月一次的入监探视,便成了女儿的节日。监狱里的日子静如死水,但因为每月都有那样的一天能见到妈妈,她心中便会不停地泛起微澜。那个日子阳光普照,那个日子鸟语花香,她认真地数着妈妈走后的日子,每天在她的床头划道道,多少次在梦中提前过了她的节日。原本暗无天日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个日子,而变得异常美丽。

  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女儿带走了妈妈的阳光,抽干了妈妈心头的灯油。妈妈心上的那盏火苗,却因为这样一个日子而没有熄灭。每次去,妈妈总是提前准备,她爱吃的小点心、喜欢的小玩意。只要是妈妈认为女儿喜欢的,就下功夫做,舍得花钱买。从晚上回来开始,就琢磨着下次去该带什么,一直到下一月该去的时候才算是准备好。大包小包一个又一个,在火车上还可以,下了车,还有5公里的路程没有车,只能是步行,常常是累得气喘吁吁,直不起腰来。

  多少次,管教总说不允许从外面带那么多东西。妈妈总是好说歹说: 她姨,就留下吧,不是买的,是我昨天晚上才做的咸菜和一点小点心,没有别的,让孩子留下吧。每每妈妈让管教无话可说,其实管教总是被感动,那个白发的老妈妈,谁又能忍心再让她背回去呢?谁又能拒绝妈妈那颗善良的心,谁又能拒爱于千里?

  她们一个在高墙内,一个在高墙外,度日如年。更让女儿疼痛的是,每一次见到妈妈,都发现妈妈又老了一些。每一次,她都会为妈妈拔白头发,渐渐地,开始拔不过来了。她总是一边拔一边不停地抽泣,把妈妈的白发用一个小盒子装起来。妈妈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每次来都先去染黑了头发。尽管如此,仍旧无法阻止妈妈的衰老。

  皱纹同样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13年了,如花少女的她一路走来,转眼间,花已凋零,青春不再。铁窗高墙阻隔了她的高飞远行,但阻不断她对妈妈的思念和妈妈对她的爱。她后悔自己的倔强和任性无知,在风雨之夜犯下滔天罪行,手铐铐住的不只是她的手、她的身,还有妈妈的心,在一点点地被揉碎,还有妈妈的泪,被一滴一滴地掏干。

  无论严寒无论酷暑无论风雪交加更无论大雨滂沱,妈妈总是如约而至,从未迟延。每次来,她都会管妈妈要她的火车票根,她那本漂亮的纪念册上面粘贴着一张张的火车票根,所有的票根都是Q地开往Z地的,整整13年,156个月,3万多公里,那是母爱的路程。

  156个月,但她的纪念册上只有155张票根。怎么独独缺少一张呢?

  原来,出狱前的最后一次探视,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刮着凛冽的北风,下着大片大片的雪。她既担心妈妈被冻坏而不希望她来,又不停地走动,焦急地盼着妈妈的到来,她的纪念册上就缺这最后一张票根了,然后,她就可以合上它,重新开始她的生活。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来,她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担心妈妈出了什么意外。直到第二天早上,妈妈才蹒跚着来了。因为雪下得太大,不通车,妈妈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整整走了一天一夜。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探监的日期,但管教们破例让妈妈见了她。她跪在妈妈面前,捧着妈妈那双冻伤的脚,嚎啕大哭。管教们跟着动容,齐刷刷地跟着落泪。

  她在纪念册的最后一页,那个本该贴上最后一张票根的空白处,画上了一双脚。那是妈妈的脚,一双冻伤的脚,一双不停奔走的脚,走过的脚印里都是深深的母爱。

  那双脚是她积攒的第156张票根,母亲的终点,她的起点。






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
  作者:大卫·德莱赫利 来源:《读者》2007。23

   有人说我们走进了一个阴盛阳衰的时代,父母充满了抚养男孩的焦虑感。那么,真实情况如何?男孩面对着怎样的危机?父母和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我的儿子差不多有10岁了,但他出生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天早晨,我对刚刚出生的儿子说,你真是一个幸运儿,即使现在不是最好的年代,也肯定是寻求健康和自由的最佳时期。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连篇累牍的书籍和文章提醒我,事情远非我所想象的那样美妙:我们的儿子已经进入了一个灵魂备受煎熬的反对男孩影响力的世界。
  例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其撰写的《真正的男孩》(1998年)一书中断言,当代的男孩子“充满恐惧和毫无条理”,无论在成就还是自信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女孩。第二年,新闻记者苏姗·法鲁迪在《Stiffed》一书中声称,在经济全球化的腐蚀下,美国男人正表现得日渐柔弱。到了我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杂志社的编辑们正在争先恐后地登载诸如《男孩的麻烦》和《男孩的危机》之类的文章。看来,男孩的成长之路荆棘密布,充满了危险、惶恐和混乱。
  这不禁让人们怀念起过去的好时光。今年夏天最热销的由英国的ConnIggulden兄弟撰写的《献给男孩的危险读物》,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怀旧色彩的著作。这本教小朋友如何折纸飞机、爬树、玩七叶树果实、建造一间树屋、捉鱼、磨石以及制作弹弓的儿童书,一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中名列前茅。
  它列举了许多完美男青年的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勇敢、礼貌、坚忍克己、尝试各种挑战、永不服输等。
  很明显,《献给男孩的危险读物》一书,加深了我们如何抚养男孩的焦虑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成人们深爱他们,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特别称职。
  男孩危机的秘密
克里斯蒂娜·霍夫·索默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囊团之一“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她说:“我认为没有人会否认,在理论上,女孩在一个团体中更容易出人头地。”她对美国当代男孩的发展趋势深表忧虑:“同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