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存,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    
      其实,人生本是一出悲喜剧,只是悲剧的成分又比较多一点,虽说苦比乐多,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敬意,亦即用喜剧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其哭哭啼啼来看人生,倒不如笑笑的来看人生。    
      莎士比亚曾说:「世界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怜的戏角。」    
      美学作家朱光潜说:「悲剧是一回事,可怕的凶灾险恶又是另一回事。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不必有悲剧。」    
      如果人生的剧本是属于悲剧的,那么我们就用喜剧的方式来演出吧!    
      航行在自己的人生海洋    
      爱默生说:「我们生活在风浪之中,所以我们需要一只船。」    
      刚面对人生时,就犹如颠簸于海洋里的一片心舟,心情就像一张饱满的风帆,总是急急的驶向社会的汪洋,想要寻找心中所期待的那一片广阔蔚蓝,只是期待的蔚蓝始终未曾出现。不过,心帆仍满、航程犹在,固执的是,心中的那片蔚蓝,依然遥远。    
      人生就像是航行在海洋中的一条船,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起伏,我们最终的希望是,有个终生停靠的港湾。如果人生是一段航程,每张张满希望的帆,总是冀望在落日前,就能抵达终点。    
      莎士比亚曾说:「人生在世,也有潮汐涨落,把握住潮的时机,便可导致成功;失去良机,一生航程必定触礁拦浅,终身颠沛。」    
      我们的人生,有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航行,航程中有风又有浪的,在心中有时仍不免会感到前无岸、后无涯的茫然。    
      而生命之旅就好象是一段自我追求的航程,当我们前进之时,旅途中所看到的景色和最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一样,景色会随着旅途的心情而改变,直到航程终了,你才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最终颜色。    
      换个角度来看,人生就犹如航行在海上的船,想要寻找能够停靠的港湾,有时候就得遵循星辰与罗盘,让航行的过程中能够一帆风顺,而不致于迷失了方向。    
      要追求人生的幸福与成功,就犹如航行,即使是偏离了航道,也会因为有目标、有计划,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提起勇气,返回到自己的航道,目标就犹如罗盘,计画就是星辰。    
      在人生的海洋中,虽然不能每一次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帆准备好,随时迎风待发。    
    


‧;卷 三‧;勇 气为自己的生命加油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上天为我关一道门,也会为我打开另一扇窗,就因为上天对我开了个小玩笑,使我领悟,人生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但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是台北市全盲生陈盈君,在国文作文「最长的路」中的一段乐观告白,展现了不被命运打败的坚毅性格,也成就了太阳之女的典范。    
      陈盈君同时也是景美女中创校三十七年来,首位入学的全盲生,校长陈富贵曾建议她到身心障碍教育设备师资丰富的市立松山高中就读,但陈盈君坚持与正常学生一起上课,她克服了眼盲及一耳失聪的障碍。除了功课进度从不落后,下水游泳宛如美人鱼,凭感觉打羽球,更热中参加社团活动,连直排轮社都准备去尝试。外貌清秀的陈盈君,坐在课堂里,完全看不出是全盲生,只有走路时要靠白手扙,才让人惊讶所发现的事实。    
      陈盈君在国小六年级时,因为脑膜炎,两眼视力全失,同时丧失了左耳的听力,经过半年特殊的训练,她进入古亭国中就读,与正常学生一同上课,她在班上维持前十名,毕业时并未透过身心障碍特殊升学管道,而是凭着实力以自学班学生身份接受分发,成为景美女中的新生。    
      从明眼人骤然变成全盲生,她走过艰辛的适应过程,忆及国小毕业那年暑假,特教老师带她到古亭国中定位,她却一天到晚撞墙,一不留神就踩空,明眼人几天就熟悉的校园,她却花了两个月才通行无碍,但是,她没有怨恨,因为,此时心中早已脱离了自怨自艾的情绪。    
      常常听新闻的她,时常关注社会脉动,她随时准备好,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复正常人的生活,从不把自己当盲人看的她,最喜欢玩云霄飞车,她的感觉是:「有强烈的风速从脸庞扫过,大声叫出来的瞬间,像是超越自我,也发现自己无限的潜能。」    
      她在黑暗的人生中,却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光亮。    
      试着和自己的梦想说说话    
      「梦想与实现之间的联系力量即是决心。」决心分成许多种,只要是让你生命有益处的,每一种决心都是好的。    
      至于你到底要选择那一种,则视你个人的个性及状况而定,但是,你的内心必须早已有了定见,你除了要有清晰可行的目标外,还必须要有驱策自己向前迈进的勇气和毅力,而下定决心就是你的第一步。    
      有没有决心,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拥有一颗一定要赢的决心,盯住自己想要的目标,断无不成功的道理。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只有暂时的挫折和失利,没有永远的失败,所以,对你来说,成功是必要的,失败也是必要的,而决心更是必要的。    
      「机会、天命、运气,都阻拦不了、控制不了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不管你要达到的目标是多么的困难,你都要有克服的决心,不管你的感觉是多么的不好,你都愿意去坚持,那么,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将你打倒,而你也掌握了「成功的关键」。    
      决心必须靠你自己,如果,你是个有决心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终止,那么就没有任何事可以阻碍你了。    
      有的人的梦想永远躺在角落里,有的人的梦想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在真实世界里,有的人选择实现他的梦想,有的人却选择逃避,而你呢?    
      试着和自己的梦想说说话,告诉它,你一定会达成心中的梦想。    
      为生命加分    
      追求自我的成长是一段既冒险又充满成就感的人生旅程。    
      如果你想为自己的生命加分,就应该努力积极的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前进,我想,一个人如果在他的生命里是不停加分,而不是一直减分,那么他的人生必定是充满着希望和光采的。    
      倘若你不但不能为自己的生命加分,反而一直处于低潮期,那么,你可以暂时不加分,但是千万不要让负面的能量出现,否则将会使你的生命减分。    
      只要是人,都会有情绪起起落落的问题产生,但是不要让情绪的起伏成为我们的负担。一个人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心灵,面对人生诸般问题时,才能无惧的走完全程,当生命正面能量增强,生命就会不断的加分,反之亦然。    
      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加分吧!    
      唯有运用生命里积极乐观的力量,你才会找到生命里重要的元素,你要记住,凡事皆往正面去看,才会有乐观的泉源不断涌现。    
    


‧;卷 三‧;勇 气如何面对人生的生与死

      有生即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定律。    
      「人生有开始乃因为有结束」,就犹如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而挫折感在生命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原是生与死的体验。    
      佛经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个妇人不能接受独生子已死的事实,她哭着抱着儿子到处求医,最后求助于释加牟尼,释加牟尼告诉她,若她能从没有失去亲人的家庭中拿到一把芥子叶,儿子就能得救,这位母亲到处找,但每个家庭都曾有亲人过世的经验,都没办法给她芥子叶。    
      死亡不是「无常」,而是「正常」。但当死亡降临时,活着的人就要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而无疑的,这是人生最大、最难走过的伤痛之一。    
      证严法师说:「一滴烛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结出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就像受伤了,突然被『肤』起来。」    
      死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一般人喜谈生,忌谈死,其实人生如戏,今日粉墨登场,不管什么角色演到死亡,就要鞠躬下台,那么死亡就是一个休息的机会。庄子在妻子死后反而鼓盆而歌,对他来说,死反而是喜而不是悲。    
      对生命的态度与想法,完全看你是如何对待生命而定,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因为相信轮回,注重因果关系,反而也是一种超脱世间的法则,而让善恶论能够在心中萌芽,至少这也是让人能够相信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法则。    
      诗人泰戈尔说:「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月」,我想生时要丽似夏花尚且不难,但是,死时要美如秋月,可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说,生即是另一生命现象的死,死即是另一生命现象的生,那么我们的生命是既生又死,也是不生不死。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大都相信人死后的生命,却不认同所谓的「轮回」,不过却提到了耶稣死而复活的事。在西藏渡亡经这本书里提到,一个生命如果没有因为听闻此经而被超度,就会进入六道轮回而再生,这个过程多少跟一个人的业力有关。    
      「一粒麦子如果不掉在地里死了、坏了,它终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里死了,就会发芽吐叶、开花结果,结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来。」    
      我们如果把挫折当做死亡,当做是生命的结束与再生,每一件事我们都可以用生与死的观念来看待,那么我们时时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体验、重生与灭绝。    
      如果把挫折当做死亡的经验,那么长出来的麦子就是新生的希望。    
      罗马帝国的皇帝塞罗留在冥想录写着「随时注意人世间的事物多么短暂、多么没有价值。……从生到死不过是小小的一间隔而已;而这个间隔又充满了忧患。」    
      当然肉体的生命因为岁月的流失而逐渐走向衰老,甚至朽坏时,宗教所给的从彼岸来的讯息,就会给人以来世的信念,以及灵魂不死或精神的希望,作为生命的寄托。    
      对来世生命的信心,不但支持苦难中生活的勇气,更支持轮回报应的希望,好比人在此世生活的善果,也总希望在来生来世中结实,「人生的哲学基础,固然一方面由良知良能所推动的行善避恶原则所承载,另一方面亦被这来生的幸福所吸引。」    
      有人说:「生命好似一道清泉,不知道从那里开始流出,也不知道它曾经蕴酿了多久,但是却终于形成了潺潺流水。」    
      死亡却好比一扇门,你和我都在朝它排队,准备进去,它隔开了今生和来世,你和我都命中注定,必然要闯死亡这一关,谁都不能幸免。」    
      佛经上说:「生,又曾生;死,又曾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每个人都害怕面对死亡,而死又是人生的必然。    
      知名作者兼心理学家李奥.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指出:「人们往往穷尽一生的时间,来避免有关死亡的任何思想。别人死去,我们还可以一笑置之,却说什么也不肯相信,有朝一日,我们跟我们的亲人也一样得死。」    
      巴斯卡力这么认为:只有在证实自己的生命并非永恒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开始享受生命、赞美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死亡能提醒我们,生命并非永恒,如果我们想去爱,想去做些什么,就得把握现在,立刻开始去做。    
      我们应该畏惧的并不是死,而是一个未能充分享用的生命,我们在心里才越能接受死,越能积极的把握生命中的此刻。了然于生死的人,更能用正面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人生的九个学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应该留下什么给世界」。书末,作者巴瑞.葛利夫写道:「我们不需要恐惧生命会消逝太快。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我们有一个开始和一个中间过程值得庆祝。因为,我们在不完整的一生中,没有完成的部分远远不如我们已经做出的贡献来得重要。」    
      人愈接近死亡,对生命反而愈应恭敬与谨慎。    
    


‧;卷 三‧;勇 气凡事微笑以对

      不管你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你都要微笑以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