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敌舰紧紧追击,寡不敌众,孤注一掷,打开其下甲板舱口;海水涌进船舱,全部舰员,除20名外,与舰一起葬身海底。另一艘被霍克旗舰炮火击沉。另外2艘,其中一艘悬挂着分舰队司令旗,降旗投降。其余的全部被驱散了。7艘向东北方向逃窜,并锚泊在维莱讷河的河口处,乘2次涨潮的高水位成功地驶入了这条小河——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奇迹。另外的7艘躲在了罗什福尔东南方向。——一艘由于严重受损,搁浅并丧失于卡瓦尔河口附近。与图尔维尔同名的旗舰在拉乌格被烧毁。黄昏时候锚泊在卢瓦尔稍北一点的克鲁瓦外海的“王室荣耀”号,整个晚上都安全地停泊在那里。第二天早上,舰队司令发现他周围只有自己的一艘旗舰,为了使这艘旗舰不致于落入英国人之手便使其搁浅了,这样做似乎多少有些轻率。这种作法曾遭到法国人的谴责,实际上谴责是多余的,因为霍克是不会让这艘舰跑掉的。法国大舰队遭到了彻底毁灭;没有被捕获和被摧毁的14艘战舰被一分为二,位于维莱讷河的那些舰船,在其后的15个月至2年时间里,只有2艘一起成功地逃跑了。英军仅损失了搁浅在浅滩上的2艘战舰(a),这两艘舰已彻底毁坏,英国人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微乎其微。夜幕降临时,霍克使他的舰队和捕获的舰船锚泊在插图(b)所标明的位置上。
图14 基伯龙湾海战
随着法国布雷斯特舰队被消灭,所有入侵英国的可能性都不复存在了。1759年11月20日之战,是这次战争中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尽管英国继续对停泊在莱讷河和罗什福尔的少数法舰实施封锁,但是,其舰队当时可以随意地,以过去从未有过的规模,大举进攻法国的殖民地,后来还包括西班牙的殖民地。这一年英国经历了这场大海战和攻占了魁北克,还占领了西印度群岛的瓜德罗普岛和非洲西海岸的戈雷岛。法国分遣舰队司令德·阿赫和英军波科克之间的三次非决定性战斗之后,法国放弃了对东方印度诸海域的控制——这一放弃必然导致法国丧失其在印度的权力,并且将永远不会再得到。西班牙的国王也死于这一年,他的哥哥以查理三世称号继承王位。因为过去他曾是那不勒斯国王,那时英国分遣舰队司令曾只给那不勒斯宫廷一小时时间,以决定将其部队撤出西班牙。所以他永远不会忘记这种耻辱,并且使这位新登基的国王从内心深处对英国采取不友好态度。由于西班牙方面持有这种感情,这样便更易于使法国和西班牙团结起来。查理起初准备进行调解,但是威廉·皮特不同意。皮特把法国看成是英国的主要敌人,并且把海洋和殖民地看成是力量和财富的主要来源,尽管法国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是他希望将来使它和现在一样,遭到更彻底的削弱,并且希望把英国的强大牢固地建立在法国的瓦解之上。后来查理三世提出了一些具体条件;但是受喜欢奥地利女皇的路易情妇的影响,不允许普鲁士参加谈判,而英国绝不会同意在其缺席情况下进行谈判。事实是皮特至此还没有准备议和。一年之后,1760年的10月25日,乔治二世去世了,并且皮特的影响开始削弱,因为这位新国王对战争的决心不大。1757年和1760年这两年间,腓特烈大帝仍然在这场以自己的小小王国去对抗一些大国联合起来反对他的战争中,继续进行殊死的和使人精疲力竭的斗争。他的斗争一度似乎已没有希望,他已经准备自杀,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使法国不再致力于与英国作斗争和开发海洋事业了。
大规模远征殖民地的时机已经迅速到来,由于英国的海上力量战胜了联合起来的法国和西班牙,使战争的最后一年非同寻常。首先有必要讲述一下海上力量在东方印度半岛起到了完全相似的作用。
迪普莱克斯被召回国和他所遂行的政策完全被抛弃,导致英法两国的东印度公司处于力量平衡的态势,这已经介绍过了。但是1754年条约的条款没有完全被执行。比西侯爵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他过去是迪普莱克斯的助手,完全拥护他的政策和雄心壮志,仍然留在德干高原——位于半岛中央南部一块很大的,迪普莱克斯曾统治过的地方。1756年英国人与当地的孟加拉君主之间产生了矛盾。那里的地方长官已经去世了,他的继承人,一个19岁的年轻人,进攻了加尔各答。在进行了一阵无力抵抗之后,6月份加尔各答就陷落了,在其陷落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加尔各答土牢”悲剧。消息于8月份传到了马德拉斯,于是克莱武,他的名字前面已经提到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令人无法忍受的推迟之后,终于与沃森舰队一齐起航了。这支舰队于12月进入了恒河,并于1月出现在加尔各答面前,这个地方像它迅速陷落一样,又不费吹灰之力地很快地回到了英国人手里。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总督恼羞成怒,便向英国人发起猛攻;与此同时,他还邀请位于金德讷格尔的法国人加入其进攻行列。尽管众所周知,当时英国和法国正在进行战争,但是法国公司,不吸取1744年的经验教训,仍然对与英国保持和平抱有一线希望,拒绝了这位总督的邀请,并且还向英国公司提出了保持中立的建议。克莱武长驱直入,与印度部队交锋并将其打败了,于是莫卧儿帝国的总督便立即要求议和,并寻求与英国结成联盟,放弃了依据其最初进攻加尔各答的实力所提出的要求。在进行了一些讨价还价之后,他的建议被接受了。然后克莱武和沃森又转向金德讷格尔,使法国殖民者投降。
因为莫卧儿帝国的总督 ' 译者注:这位总督是指莫卧儿帝国孟加拉省区的纳瓦布(世袭总督)西拉杰·乌德·道拉。 ' 不希望他们这样做,所以对此很生气,于是便与德干高原的比西秘密来往,由于他性格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弱点,这种秘密来往是很不可靠的。克莱武对这位总督的各种私下勾结活动了如指掌,并且看到了在这个人的统治下,无望解决和于或贸易事宜,所以为废黜他玩弄了一个大的阴谋,有关这方面的详情无需进行介绍。结果是战争再次爆发,克莱武与他的3000名士兵,其中三分之一是英国人,与统率1。5万名骑兵和3。5万名步兵的莫卧儿帝国的总督对峙。双方的炮兵也是不相称的。1757年6月23日,克莱武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投入了战斗,并且取得了普拉西之战的胜利——据说这个日期被公认为英帝国开始其在印度统治的日期。这位总督被赶下台之后,任命了一位反对原总督的阴谋家执政,他是一个完全受英国支配的人,并且完全依赖于英国人的支援。这样英国人就控制了孟加拉,这是他们在印度取得的第一步胜利。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说,“克莱武已经领悟了并且运用了迪普莱克斯的方法。”
这是事实,甚至还可以说,如果英国没有控制海洋,它在印度的基业是建立不起来的,即或建立了,也是不能持久的。印度的情况是少数欧洲人,在一些有胆识的精明人的领导下,分享他们能够取得的胜利,并通过明智的联合促进他们的好运,才能在那里坚持下去,尤其是在力量悬殊的时候,则更应如此。但是他们必须避免遭到他们同种人的反对,少数同种人能够使这种本来就不够稳定的平衡偏向另一方。正当克莱武在孟加拉大显身手时,比西入侵奥里萨 ' 译者注:印度的邦,在德干半岛东北部,濒盂加拉湾。 ' ,没收了英国的一些工厂,并使自己成为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之间广大沿海地区的统治者;与此同时,一个有9艘法国舰船组成的分舰队,其中绝大部分是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并且远不是一流的战舰,满载着1200名正规部队——当时欧洲人参加印度之战的最庞大的陆军队伍驶向本地治里。位于印度沿海的英国海军部队,尽管为数不多,但是可以认为他们足可以抵御前来的法国分舰队。至此再不能够说印度的前途仍然是悬而未决的了,因为前几次的作战活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1758年4月26日,法国分舰队出现在本地治里以南的科罗曼德尔海岸,并于28日锚泊在英国基地圣戴维德堡附近。其中2艘继续驶向本地治里,舰上的新总督拉利伯爵希望立即前往政府所在地。在此期间,英国舰队司令波科克已经得到了敌人已临近的消息,由于他非常害怕丢失这个基地,也正驶向那里,并于4月29日先于载有总督的2艘法舰抵达那里。法国舰队立即起航,右舷戗风驶向海洋(图8),航向东北,风向东南,并且发出了召回护送总督拉利的舰船和快速帆船(a)的信号;但是由于拉利的命令,这些舰船无视舰队司令的信号没有驶回。这一行动,如果不是起因,也必然会加剧了新总督和分舰队司令德·阿赫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的不和使法国在印度的战役失败了。英国舰队与法国舰队一样右舷戗风航行占据了上风,此后,用他们当时惯用的进攻方法进行了攻击,并且取得了他们通常所取得的结果。英军的7艘战舰受命一起不让8艘法舰挨近,前面的4艘舰,包括舰队司令所乘坐的,步调一致地投入了战斗,后面的3艘,不管是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反正他们没能准时地参加战斗,但是不应该忘记这种进攻的结果几乎总是这样。法国分舰队司令看到了敌前卫和后卫之间出现了空隙,随即产生了分割他们的计划,并且发出了舰艏一起转向下风的信号。但是由于过于急躁,没有等到其它舰船回答,他就转舵使舰艏转向下风,其后卫舰也随即仿效他的动作,而前卫舰继续向前航行。英国舰队司令对这件事了解的比较清楚,所以他给予德·阿赫的称赞要多于法国作者的。他是这样描述这一时刻的:
图8 1758年波科克和德阿赫进行的海战
下午4时半,法军战列线的后卫舰已相当靠近他们的旗舰了。而我们后卫的3艘舰也接到了近距离交战的信号。很快德·阿赫就离开了战列线,并顺风向航行。位于他后面的第二艘舰,在这次海战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紧跟在英国旗舰“雅茅斯”号之后,也并排上来进行炮击,然后改变航向驶向下风,几分钟之后,敌前卫舰也改变了航向。
这一叙述与法国人的叙述是完全一致的,法舰在经过英国这艘大舰时对其实施了集中攻击。然后法舰顺风向驶向与其分开的2艘舰,而曾与他们进行过交战的英舰,由于负伤航行缓慢,已跟不上他们了,这次战斗制止了英国舰队对圣戴维德堡的解救,以致使其不得不于6月2日投降了。
在圣戴维德堡陷落之后,英法两国的分舰队分别在各自的港口里进行维修,然后又重新占领了他们各自的阵位。8月份,几乎是在极其相似的条件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另一次战斗。法国旗舰在屡遭不幸之后,使法国舰队司令不得不撤出战斗;但是更多的陈述其撤退的理由,完全暗示了法国在印度的事业必然以失败告终。法国的一位作者说:“谨慎小心迫使他不能进行长时间的战斗,因为战斗时间一延长,舰船受到损伤不仅影响战斗力,而且在一个几乎不能提供所需用品的地方难以进行修复。”海军实力所需要的物品如此匮乏,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法国海上作战始终贯彻一味保全舰船的方针,必将造成悲惨的前景,这种前景绝非偶然,而是有预兆的。
德·阿赫返回本地治里之后,看到损坏的桅杆和帆缆虽然能够修复,但是缺少粮食和其它供应,舰船又需要堵缝。他原打算于10月15日以后离开这里,但是,他赞成军事会议上提出的舰船不能在这个海岸上久留的意见,因为一旦发生第三次战斗,本地治里既缺少帆缆也缺少补给品。于是他放弃了对总督的保护,于9月2日离开这里,驶往法兰西岛。众所周知,德·阿赫决定这样做是出于他对总督的敌意,因为他与总督不睦经常进行争吵。拉利在失去了分舰队的援助之后,将其力量转向内地,放弃了对马德拉斯的攻击。
当德·阿赫驶抵法兰西岛时,那里的事态再一次充分说明了当时法国海军总的方针政策是软弱无能和目光短浅的。他离开印度是拉利所不赞成的,他抵达法兰西岛也是不受欢迎的。当时的法兰西岛各个方面都很贫乏。来自本国的3艘战列舰使这支分舰队的实力有所加强,但是他们耗尽了岛上的资源,以致要求分舰队司令要立即离开。因此舰船修复工作加快速度提前完成,11月几艘法舰为寻找粮食,驶向当时荷兰的殖民地好望角;但是,得到的粮食仍不敷分舰队食用,这种境况又再次催逼分舰队离开该岛。法舰的处境与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