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慈氏菩萨的由来-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 窺基大師之《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說彌勒有三義:

'1' 從其母親而言:「其母素性不眨瑧炎右詠恚锐婵喽颉埂J钦f其母自懷孕後,對苦難眾生甚為關懷慈愛,所以稱為慈氏。'2' 從其父親而言:「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為慈氏」。是說因其父母名字俱有個慈字,所以其子名慈氏。

'3' 『慶喜起(阿難尊者)問佛:慈氏名因?佛言:過去此瞻部洲有大國王,名達磨流枝,此云法愛。爾時有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淨,放光照耀。 
王問此僧:何定至此? 
佛言:入慈定。 
王倍生欣躍云:此慈定巍巍乃爾!我當習之,生生不絕。往昔法愛王者,今慈氏是也。從彼法意,常號慈氏,久習成性,佛稱彌勒。』
因生生世世習慈悲之定,所以號稱慈氏。 

(B)《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卷三》: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
為何會引申這段故事呢?因從初期佛陀在世時直至部派佛教都洠в幸幎ǖ茏硬荒苁橙猓麄兛梢允橙郎Q肉。後來發展到大乘思想,因強眨缺娚⒗姹娚⒋缺娚锻樾亩皇潮娚獾乃枷氩砰_始萌芽。
早期大乘經說及不食眾生肉的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過去無量劫時,有世界名勝花數,佛號彌勒,恆以慈心四無量化一切。彼佛說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若有聞者,即得超越百儯f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無有疑懀А#异斗鸱ㄖ校b持《大慈三昧光明大悲海雲經》,以此功德,願於未來過算數劫,必得成佛,而號彌勒。
彼時世間有雨星現,國王荒淫,彗星橫流,連雨不止,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經歷七日。
時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獸見仙人七日不食, 而作是言:
今此仙人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久遠,法幢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當為無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生命...肉熟之後,時山神白仙人言:
兔王母子為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是彼仙人聞山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書置樹葉,又說偈曰: 
寧當燃生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失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作此語也,自投火坑與兔併命...爾時白兔王者,今現我身釋迦文尼佛是;時兔兒者,今羅候羅是;時誦經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
此段經文是彌勒菩薩本生譚,是往昔彌勒菩薩行菩薩道的一段故事,由於彌勒菩薩因地修慈三昧的啟發,成就後代大乘佛教重視不食肉的思想。經中說明修行人因慈悲心故,寧願自毀生命也不忍食眾生肉,常害眾生之人會感受多病及短壽之身,又怎能成佛呢!

(C)《中阿含經 ● 卷十三說本經》: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時有佛名彌勒如來...爾時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 
此段為《中阿含經》介紹彌勒佛名字的來由。總括來說彌勒佛又稱慈氏,是因過去生中不食眾生肉而得名。佛教洠в幸幎б廊龑氈峋鸵欢ㄒ炙亍5牵敺鸾掏铰私夥鸾塘x理後,就明白到持素的原因及好處,自會因想長養慈悲心而持素,這是中國佛教美德的表現。


【 何谓弥勒法门信仰 】
弥勒菩萨的信仰,是属於净土教的一型。约在九世纪开始(西元四至五世纪间),在西北印度盛行,渐流布於中亚诸国;在中国自晋朝至元魏时代,是信仰最兴盛的时期。由於兜率陀净土或将来的人间净土环境优美,再加上导师弥勒菩萨或弥勒如来的化导,让众生的成就自然要比在其他世界来得迅速。这也是人间佛教徒愿意往生此二净土的原因。 

弥勒信仰的渊源起於印度,後来传至中国,从最早的魏晋时期,到信仰鼎盛的南北朝、唐代,後来被民变叛乱所利用,因而被朝廷所禁止。加上後来慧远、善导法师等对弥陀信仰的大力宣扬,慈宗弥勒法门遂逐渐衰微。民初虽有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大德宣讲过弥勒经典及修持方法,印顺导师也在其著作中对弥勒净土思想叙述其深义,但在台湾或大陆、港、澳、星、马等地佛教的弘法当中是属於比较弱势的一个法门,也没有弥陀法门来的兴盛。 弥勒法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为弥勒菩萨於佛世时,先释尊十二年前涅盘,而上生兜率陀天净土,建立阶段性的清静国土,接引娑婆欲界众生生此净土,接受弥勒慈尊的教化;一为人间成净土之时,所有上生兜率的佛子,皆随同弥勒下生成佛,参予龙华三会,闻法、解脱。由於弥勒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与众生结了很广泛的因缘;将来下生娑婆成佛时,龙华三次法会所度之众就已无量无边,何况还有无量的小法会。而今欣慕兜率陀净土者,应依释迦善逝所开示之正法,如:《增一阿含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经》等等来修学,正确求生弥勒净土,便得从弥勒菩萨处聆听法教,最後皆得成就佛道。

【 慈宗所依的「宗主」是谁 】
前面已经说过,慈宗就是慈氏宗的简称,顾名思义当知所依的「宗主」为『慈氏菩萨』,或称为「弥勒菩萨」。「弥勒」为梵语,华言为「慈氏」,此乃菩萨之姓,□的名字叫「阿逸多」。全名的意思是「慈无能胜」,意谓慈悲之心无有能胜其者,故弥勒号曰「大慈」,与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合称『五大菩萨』。太虚大师生前曾欲立浙江奉化雪窦寺为中国第五大名山--「弥勒山」,合中国四大名山为「五大名山」。大师说:「教中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弥勒大慈、观音大悲、皆有对待相成之密意,不可或分。我国向列之四大名山,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标志:五台文殊表智属风大,峨嵋普贤表行属火大,普陀观音表悲属水大,九华地藏表愿属地大,至历劫以慈心三昧著称之弥勒识大独付缺,如此,缺陷者一也。」 
因为在密宗曼荼罗中,以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表四智化身而成四佛,合为中台八叶。所以太虚大师认为,中国只具四大名山,不立弥勒道场,是中台八叶中缺北方成就佛,四智中无成事智,亦显国人慈心不足,这是第二缺陷。 
因此太虚大师急欲立雪窦为弥勒道场,列为五大名山之一,以九华山表中央无障碍智,依地藏大愿执持一切,这样一来,四方四智一切圆成,不仅可以贯通中印之思想学说,并且可以预兆弥勒教义之重兴。虽大师生前未能如愿,但大师之悲心,不只是为了复兴慈宗弥勒法门,更为了振兴一代圣教,给予後代佛子立了标竿,也让我们认识了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的重要性。知道了慈宗宗主弥勒菩萨,我们更应积极的修习慈心三昧,自他两利,共成佛道。

【 弥勒菩萨介绍 】
弥勒菩萨梵名「Maitreya Bodhisattva」,汉译为「弥勒」,全译为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每怛哩、梅怛利耶等。弥勒为菩萨之姓,义译为「慈氏」,名义译为「阿逸多」 (Ajita)。另外一说,如《佛说陀邻尼经》中云:「阿逸多菩萨字弥勒。」「阿逸多」义译为「无能胜。」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於他即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後,在阎浮提下生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也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後,即将到人间补释尊佛位而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弥勒乃西元前六世纪时期与 释迦如来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弥勒菩萨出生於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辅相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出生时即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且聪慧异常。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是要请相师来看相的。因此辅相招相师为子相之,相师既见便惊讶地说:「此儿具足轮王之相,长大必当成为转轮圣王。」此话很快传到国王梵摩达的耳里,国王十分惶恐,深怕其将来夺取王位。因此急欲觅得此子而加以杀害。弥勒菩萨的父亲深感大祸将临,便把弥勒匿藏於母舅家中。及长,其舅闻佛出世,即令弥勒等十六人往至佛所,见佛闻法,从佛出家。於中十五人得法眼净,预入圣人之流,唯弥勒不入彼流。有一次弥勒菩萨与释迦如来游化至迦维罗卫国时,大爱道比丘尼以一件金缕袈裟欲供养佛,世尊不受,令其供养比丘僧众,但无人敢取。唯弥勒菩萨受之,并穿於身上,从佛游化。而引起一些比丘的议论,唯独弥勒菩萨无碍自在。《首楞严经》中弥勒述及自己在微尘劫前:「曾随日月灯明如来出家学道,但却心重名利,好游族姓。」在《法华经》中文殊菩萨也说:「(弥勒)心常怀懈怠,贪著於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因此彼时世尊方令其修习「唯心识定」。数数修学之後,得成三昧,名利之心方除。直到燃灯佛出世,得大成就,证「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弥勒初发心学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来的久远。但是弥勒菩萨於修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珠宝、城邑、妻子及国土布施与人,但以安乐之行的善巧与方便,成就无上正真之道。勇猛精进的程度不如 释迦如来,因此 释迦牟尼世尊得以超越弥勒,而先弥勒成为贤劫第四尊如来。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释迦佛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发道意。於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又云:「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菩萨出家後,可说是大乘菩萨的典型代表,因此常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摩诃萨们同事。在大乘佛法的会上,皆可见到弥勒菩萨的身影,且占有重要的席位。释迦牟尼佛在无数的法会上,授记弥勒菩萨於将来成等正觉,而成为贤劫的第五尊如来。在《造就成为弥勒弟子之因》一文中,那旺.札巴格西引用藏教经典,说了一个 释迦如来传位予弥勒的故事。文章中如是说道:「当来下生弥勒佛是释迦佛的下一尊佛,贤劫第五尊佛。当释迦佛降世後,弥勒怙主继而接掌兜率净土。我们先从第三尊佛迦叶佛讲起,释迦佛从初发心起,以三大阿僧只劫集聚资粮。之後在十地菩萨时,成为贤劫第三尊佛迦叶佛座下的弟子,名为『长舍亟乌』喇嘛。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授记长舍亟乌喇嘛为当来下生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会降临这个世间弘扬教法。之後长舍亟乌喇嘛圆寂後,投生兜率天,名为『坦巴都尬波。』
每一尊佛要下生人间成佛之前,都要先投生在兜率天,兜率天是天界。我们知道天有三种:色界天、欲界天、无色界天,兜率天属於欲界天。欲界天又分为六天,从最低的四天王天算起,一直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不是最高的天,是在第四天,……是兜率天净土。第四天的兜率天,藏文的意思就是『具有欢喜』,又称为『喜足天。』那时坦巴都尬波已经去住持兜率净土,弘扬教法。迦叶佛预言他会在兜率天享受一段非常快乐的日子,并在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後,再投生到我们的世间成佛。一尊佛从凡夫位修到成佛,必须聚集无数的福德与智慧资粮,最後诞生在我们的凡夫世间,仍要不断的积聚资粮。 
燃灯佛曾经向迦叶佛说过,第四尊佛降生时会是怎麽样的情景。兜率天像尊胜宫殿般非常美好,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我们都知道,每一尊佛都发过大菩提心,纵然他待在兜率净土也无法安然而安住。因为未来佛被大悲所缚,看到整个世间被苦所缚,感到不能只待在那里,必须下生人间去度化众生。这尊未来佛还没有投生世间之前,也要在兜率净土、教导天人说法。
有一天坦巴都尬波坐在兜率天法座对大众讲法。由於他就要投生在人间了, 要找一个接棒人,在观看大众後,便指著弥勒菩萨说:『你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并且你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