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道无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恰是抓住了世间的幻觉,而丢失了人间的本质。在这样的幻觉中忙于为一个“我”字、为一个“私”字计较,除了走上迷途而外,又能获得什么呢?

    所以我们说,放弃“私”字,是放弃虚幻不实的谬误之见,回归对世间本质的把握,顺应宇宙混沌之大道,超越“私”与“公”对立的虚幻迷雾,从这片迷雾中超拔出来,返朴归真地落脚在宇宙人生的本质处。这样才能合于道,同道一起运行,一切也自然都在其中了。

    很多企业之所以很快就失败,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主把“私”字看得太清楚了,不明白“私”这个东西在人世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都只是一个幻觉。他们以幻为真,把自己弄颠倒了,还一厢情愿地等待着世界也跟着颠倒过来。这样颠倒着行事,努力越大,栽的跟斗越深、越重。实在是值得我们警醒。

    我一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老子《道德经》中关于“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本
意,是用两个“私”字来表达要对“私”字实现超越。要借用“以私破私”这样的表达方式,像给我们一个楼梯一样,从它上面往上登,登入超越的境地,走出虚幻,而不可执着这个楼梯,不可执着于两个“私”字的表面。

     如果有人从“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中仍然看到“私”的存在,比如执着于后一个
“私”字,认为后一个“私”字仍然代表着“私”的可以实现性的话,我认为,那是对经书的误解误读。

    道理很明显,如果他是为了“成其私”,才去“无私”的话,“私”又被拿起来了,而且又被放到了一切的前面。“私”又被放到了“无私”的前面。是为了“私”才去“无私”。这样怎么可能真的“无私”呢?又怎么可能真的把“私”字放弃呢?按这种方式,永远也放下不了“私”字,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把“私”字挪到后面一点的位置。

    这样去理解道德经书,是大错特错。这样把老子“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理解为“求私公式”,一是错读错解,二是恰恰背离大道,三是注定要被活生生的现实否决。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老子的本意应当解作对“私”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指超越世间的某种真实事物,乃是对虚幻的超越,是对虚妄的超越。是从迷幻中回归本真。只有这样去领悟道德真经,我们才能真的有所悟,有所收获。

    记得从报上看到过许多关于国外大企业总栽们的生活侧记,他们名声和实力都好了得,然而他们有的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有的坚持用饭盒从家里带简朴的午餐,从不挥霍浪费。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因为他们很明白企业的一切都是社会的。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已,并没有独立的
“私”字可言。这是天道的本质。天道无私,地道无私,人间也没有真正的“私”可言。企业也没有真的可以谋求的“私”。企业只有摆脱了“私”的迷幻,才能归于大道,因为大道之中本来就没有“私”这个东西。。。。。。。

    企业长存的奥秘,完全在于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这样,抛弃了“私”的幻觉,也就“清静”无欲了,“无欲”也就“无为”了,“无为”也就能顺应自然了;企业也就融入道、融入社会了。

    愿普天下不断涌现出更多能够长存的企业。

    愿我们立志从事企业经营的人,早早了悟企业长存之道。 
第四章   为人民服务
──企业的信仰之道

    做小民百姓,似乎可以随波逐流,不要信仰。办企业则不行,办企业一定得有一个正当的信仰。把金钱当作信仰,只会把人生引向瞎折腾。结果总是过眼烟云。而且这点过眼烟云,也依然是在“大道”的管辖中。君子不可不于此处常怀谨慎之心。

 ——薛永新    

    现在,很少有人再谈信仰了。似乎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信仰没有用武之地了。都以为只需要学会一些短期行为,在商品化的人生海洋里,随时作一些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应变反应就行了。

    这显然是一种人生的失误。这是误以为世界市场化后就没有章法可循了。这样的人表面上很投入,整天忙乱不堪,似乎是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响应。其实呢,他们恰好是“市场经济”中最消极的因素,也同时是最无赖的因素。正是这些以为世界不再有章法(不再有道)可循的人,在那里千方百计的干着没有章法的事。市场经济本身无论再繁荣也不致于混乱,而这些消极因素却专门在那里制造混乱。然后还要把罪过推给“市场经济”。

    我理解,市场经济的本意是好的,是进步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将消费公众(人民)推到了最为独尊的位置。市场经济各种体制、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让整个社会生产行为、社会经济行为去服从于消费公众(人民)的召唤,去听从社会公众(人民)的意志行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也是这个目标。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是放松了对企业的要求,而是更加强化了对企业的要求,是对企业的正确与否的照妖镜,这个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且是直接在市场机制的无情作用下去服好务。

    当然,我们还处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机制,还处在建立、健全的过程中,有的还处在调试、修正的过程中。但总的讲,它们正日趋成熟、日趋完善、日趋灵敏。我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基本全面到位后,它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将是:凡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企业,在这个体制中处处如鱼得水;凡是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以及那些有损于人民利益的单位、组织,在这个体制中将是处处碰壁,一产生就迅速消亡。

    因此,我理解,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建成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功能,就在于创造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环境。

    这个环境是由相互配套的,系统化程度很高的,日常总是处于自动运行中的许多强有力的机制组合而成。这些机制无论总的来看还是分开来看,它们的作用原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活生生的经济运行中,每时每刻,于每个环节上,对为人民服务的行为给予广泛而具体的肯定和支持,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给予及时、有力而细致的打击与制裁。

    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对其功能、作用、任务、目标及其前景的展望,就是这样。我们认为,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走,改革正不断地在这个方向上强化它的力度、加快它的速度、调试它的灵敏度,并不断地在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拓展。理想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可以在我国建成的。而且,所建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必定是我们理想中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乎大道的。合乎大道的东西,总是能够建成的。能建成的东西,也总是合乎大道的。

    这个意义上讲,大道乃是管理着天地万物的更根本的机制和体制。大道虽然无形,它的机制却无处不在,就像老子认识到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想,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要在人间建立一套“恢恢不漏”的、为人民服务的法网吧。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正因为如此,对企业而言,对已经存在的企业、将要产生的企业而言,对曾经失败的企业、曾经成功的企业而言,就都有一个对改革之道进行体认,达到自觉服从的课题。完成这一课题的最佳答卷,我认为就是:把与改革之道完全同根、同向、同道、同德的“为人民服务”这个纲领当作我们企业自身终极不变的信仰。

    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呢?因为信仰不是信条,掌握信条不如拥有信仰。因为信条可以无穷多、无穷变化,一方面难以掌握、难以运用得帖切合适,而且即使掌握了、用了,也是被动的行为、不一定不变的行为;而拥有信仰就不同,信仰是信条的根,信条像是从这个根上发出的各种分枝,一年一度大自然中的树根总要吐出新的枝叶,枝叶常变而根本不变,枝叶万变而总出自同根;正当信仰也是这样,信仰不变而信条随时随地、随各种各样机缘而常变、多变;而多变无穷的信条,总能出自正当信仰之根,这才是悟道的生机所在。仅凭信条办事,不足以成就什么事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信仰而捡来一些信条,那信条毕竟不是自己的,而且那信条就如同从人家那里捡回的一两根枯枝,能派什么用场呢?能用在几个方面呢?能用在一通百通的场所吗?

    所以,有了正当信仰,就如同有了种子,有了根,于时间空间的变幻中,自有信条产生。世界变化无穷,市场变化无穷,从正当信仰产生出信条的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了正当信仰,人的行为就是活的,企业的行为就是活的。有了正确信仰,人的信条也才是活的,企业的信条也才是活的,因为信条有了根,是由根自生的,而不是捡回的枯枝,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具体境遇中,有用的信条会自己产生,无用的信条会自己消灭。信条可以生灭无常,以对应客观的无常变化;然而在无常中也有常,这就是正确信仰这个根本是不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的运行相吻合。

    更何况,靠从外部捡来的信条行事,能捡回多少呢?对捡回的信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起来能用得恰到好处呢还是适得其反呢?再说能被我们捡回的信条,恐怕都只会是些过时的东西,陈旧的东西,枯萎的东西,早已丧失活力的东西。靠这样的东西打发一下个人的小日子,防止个人的一些偏差也许还有用,但要从事企业经营,这就是涉足了人间事务,涉及人间事务,就要能与活生生的道的开创之功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同步,要能够在人类生活的最新鲜的步伐中与道德的运行共活泼;靠捡来的信条靠得住吗?有用吗?不被活泼的大道踩一脚吗?

    所以,建立正当信仰,仍然是现代企业“企业之道”的重要内容。建立企业正确信仰,就是种植企业之灵魂的根,就是挖掘企业精神与智慧的源泉,就是为企业的立业与发展确立“活力反应堆”。这是企业应当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真正有志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他们欢天喜地着手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让“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造福众生”深入企业的骨髓,深入企业的血液,深入企业的一切环节,也深入企业家自身的灵魂与肉体。要使造福成为企业的信仰,成为企业的灵魂,成为企业“企业行为”的真正统帅。

    这样讲,有的人会问,这与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为人民服务”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主张倒退吗?我认为,问题不是像他们这样问的。我可以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们现在提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总地讲是变得多样化、直接化了。过去“为人民服务”是在计划中进行的,现在我们不再偏重于计划,开始尝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直接一点,在“市场”这个大渠道中来进行更多元化、更多样化、更具体化、更生动化和更负责任的服务。按理,这样的改革,加大了“为人民服务”的力度和速度,是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更紧迫的位置;改革实际上是社会总动员,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中来;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了解人民的需要,研究人民的生活,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为众生谋利益。

    所以我认为,改革前后的“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有程度、速度、角度、动员程度、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所表现的是进步,是与道的运行相吻合的。改革绝对不是不要“为人民服务”了。如果有人误以为可以不要“为人民服务”了,那是他自己的错,是他自己误解了社会,误解了时代,误解了人生。他的误解,除了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外,我想也不会带来什么。不说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就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吧,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谁要涉足人间事务,他能不把为人民谋利益当成回事吗?他如果不把人民当回事,人民会要他干预人民的事务吗?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不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是不会让他参与社会事务的。这就是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