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 公子纠: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的哥哥。他二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政局混乱,他二人怕受连累,于是,小白由鲍叔牙事奉逃亡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事奉逃亡鲁国。而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立为君。次年,雍廪又杀死公孙无知,齐国当时就没有国君了。在鲁庄公发兵护送公子纠要回齐国即位的时候,小白用计抢先回到齐国,立为君。接着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见《左传》庄公八年、九年)。
② 召忽:他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殉节。管仲却归服齐桓公,并由鲍叔牙推荐当了宰相。
③ 九合诸侯:多次会合诸侯。“九”,不是确数,极言其多。一说,“九”便是“纠’,古字通用。“合”,集合。
④ 不以:不用。 兵车:战车。代指武力。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①,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②,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⑤!”
【今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注释】
① 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匡”,正,纠正。
② 微:非,无,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
③ 被发左衽:当时边疆地区夷狄少数民族的风俗、打扮。“被”,同“披”。“衽(rèn任)”,衣襟。
④ 匹夫匹妇:指一般的平民百姓,平庸的人。 谅:信实,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⑤ 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沟渎(dú毒):古时,田间水道称沟,邑间水道称渎。这里指小山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①。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②。”
【今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在朝廷为大夫。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用‘文’作谥号了。”
【注释】
① 僎(xún寻):人名。曾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文子的推荐,当上卫国的大夫。 同升诸公:谓僎由家臣公叔文子推荐而与之同为卫国的大夫。“公”,公室,朝廷。
② 为文:谥号为“文”。实际上,公叔文子死后,其子戍请谥于君。卫君说:过去卫国遭荒年时,公叔文子曾煮粥赈济,施恩惠于饥民;又在国家危难时对君王表现非常忠贞。故给他的谥号是“贞惠文子”。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①?”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②,祝鮀治宗庙③,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今译】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像这样[无道],为什么还不失位丧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用人得当],怎么会失位丧亡呢?”
【注释】
① 奚:为何,为什么。
② 仲叔圉(yǔ雨):即孔文子。卫国大夫,世袭贵族。
③ 祝鮀(tuó驼):卫国大夫,世袭贵族。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注释】
① 怍(zuò作):惭愧。这里是形容好说大话,虚夸,而不知惭愧的人。这种人善于吹嘘,自然就难以实现他所说的话。
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今译】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得知]马上沐浴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弑其君主,请出兵讨伐。”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他们表示不可以[出兵]。孔子[又]说:“因为我曾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
【注释】
① 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又名田成子。他在齐国用大斗借粮、小斗收粮的方法,获得百姓拥护。政治上逐渐取得优势后,在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杀死齐简公,掌握了齐国政权。此后的齐国在历史上也称“田齐”。 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② 沐浴:洗头,洗澡。指上朝前表示尊敬与严肃而举行的斋戒。
③ 告夫三子:“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因当时的季孙、孟孙、叔孙权势很大,实际操纵鲁国政局,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④ 从大夫之后:犹言我过去曾经当过大夫。参阅《先进篇第十一》第八章注。
⑤ 之:去,往,到。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今译】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瞒他,而要犯颜直言规劝他。”
【注释】
① 犯:触犯,冒犯。这里引申为对君主犯颜诤谏。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于仁义;小人向下,通达于财利。”
【注释】
① 上达,下达:古今学者解释各有不同:一,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二,上达指渐进而上,下达指渐流而下。有“君子天天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每况愈下”之意。三,君子知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污下。四,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五,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本书取第一说。其馀供参考。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今译】
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今译】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让他坐下,问道:“蘧老先生[近来]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错误,却常感觉没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使者啊!好使者啊!”
【注释】
① 蘧(qú渠)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孔子去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里。当时,蘧伯玉是有名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古人对他颇多赞誉,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则阳篇》)。所谓化就是“与日俱新,随年变化”(郭庆藩《庄子集释》之意。从本章所叙也可看出:使者说的话很谦卑,而由此却越能显出蘧伯玉善于改过的贤德。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②:“君子思不出其位③。”
【今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位的范围。”
【注释】
① “不在”句:已见前《泰伯篇第八》第十四章,可参阅。
② 曾子:曾参。参阅《学而篇第一》第四章注。
③ “君子”句:本句也见于《周易·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今译】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今译】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②。”
【今译】
子贡指责别人。孔子说:“赐呀,你就那么好吗?要叫我呀,可没有那种闲功夫[指责别人]。”
【注释】
① 方:同“谤”。指责,说别人的坏处。一说,比长较短。句中的意思则是:子贡喜欢将人拿来做比较,评论其短长。
② 不暇:没有空闲的时间。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①,患其不能也。”
【今译】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长处好处],只忧虑自己无能。”
【注释】
① 患:忧虑,担心,怕。
子曰:“不逆诈①,不亿不信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今译】
孔子说:“事前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主观猜测别人不诚实,[但若遇上欺诈情伪的人]却也能及早地发现察觉,这样的人该是贤人吧!”
【注释】
① 逆:预先,预测。
② 亿:同“臆”。主观推测,猜测。
微生亩谓孔子曰①:“丘,何为是栖栖者与②?无乃为佞乎③?’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今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做一个这样忙碌不安[到处游说]的人呢?岂不成了花言巧语的人吗?”孔子说:“我不敢花言巧语,而是厌恨那些固执的人。”
【注释】
① 微生亩:姓微生,名亩。传说是一位年长的隐士。一作“尾生亩”。又说,即微生高。
② 栖栖(xī西):忙碌不安,到处奔波不安定的样子。
③ 佞:花言巧语,能言善辩,卖弄口才。
子曰:“骥不称其力①,称其德也②。”
【今译】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善跑]的气力,称赞的是它的品质。”
【注释】
① 骥(jì计):古代称善跑的千里马。
② 德:这里指千里马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①?”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今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注释】
① 以德报怨:“德”,恩惠,恩德。“怨”,怨恨,仇怨。这话可能是当时的俗语。《老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孔子对这种思想提出了批评。
子曰:“莫我知也夫①!”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注释】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 何为:为何。
③ 尤:责怪,归咎,怨恨。
公伯寮曞子路于季孙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③。”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今译】
公伯寮对季孙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并说:“[季孙]老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还能[设法把真相辨明,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首摆到街市上去示众。”孔子说:“我的道能得到实行,是天命;我的道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注释】
① 公伯寮:字子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公伯寮”。一作“缭”。孔子的弟子。曾任季氏家臣。政治上的投机分子。 曞(sù素):同“诉”。诬谤,告发,背后说人的坏话。
② 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死后谥号。鲁国大夫。
③ 肆:指处以死刑后陈尸示众。 市朝:被处死的罪犯中,自士以下的,陈尸于市集;自大夫以上的,陈尸于朝廷。
子曰:“贤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
【今译】
孔子说:“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其次是[离开乱国]避到别的地方去;再其次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人了。”
【注释】
① 辟世:指不干预世事而隐居。“辟”,同“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