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虽然天理只有通过“格去物欲,方能致知”,但凡是符合天理的人欲无疑都是正当的。
所谓符合天理的人欲,其实是为了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你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它们是应该被满足的。
需要是符合天理的,所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本身就违背了天理。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朱熹的“格”式化道德为什么会弄得天怒人怨。
需要是符合天理的,但欲望不是,“人欲即天理”的理论混淆了需要与欲望之间的区别。欲望是一种病态的需要,是一种发了疯的需要。你饿了,需要一碗米饭,这理所当然。但欲望却是不可理喻的,你想要一万元钱,某一天你得到了,可就在你得到的那一刻,欲望会让你想要更多的钱。于是你想要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永无止尽,直到你彻底崩溃。
欲望甚至会剥夺你的需要。你需要吃饭,可欲望剥夺了你吃饭的权利,为了身材苗条它迫使你拼命节食。你需要睡觉,可欲望剥夺了你睡觉的权利,为了追求成功它迫使你拼命工作。你需要轻松,可欲望剥夺了你轻松的权利,为了占有它迫使你绞尽脑汁地巧取豪夺。
需要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欲望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需要是容易满足的,欲望却不容易满足。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命的成长,欲望却在伤害生命的成长。但奇怪的是,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剥夺自己的需要,结果就常常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
朱熹的道德成功论在用道德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的自我成功论在用欲望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事实上,孔子很早就警告过人类,他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需要着想,就会让生命遭受到天诛地灭的厄运。
需要是美丽的,欲望是丑陋的。通过这样的“格物致知”,你就能够像王阳明那样,辨别出需要与欲望之间的差异。你只是需要,像花儿需要阳光那样需要,像树苗需要土壤那样需要。你体验着生命此时此地的存在,你满足着生命此时此地的需要。你吃饭,不是为了将来。你活着,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现在。
现在是真实的。你真实地活着,不再受到欲望的迫使。你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自自然然地需要,自自然然地享受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那样美好。从你悟道开始、直到你的肉体老去,你都将是明确的、自由的、快乐和充满了爱意的。你与生命已经合二为一。
明嘉靖7年,王阳明病故。临终之前,他的家人、好友和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微笑着说:“我享受了我的生命,我的心灵充满光明,你们还要我说什么呢?”
王阳明是一个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学者,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王阳明似乎去世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尽管现在的科学家还无法解释这种神奇的生命现象,但未来的科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真相。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能量是不生不灭的,只能从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生命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生命意识转换成了什么呢?
第二部分人的原生态
科学研究常常用到逻辑推理,但真正的科学家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会时刻保持警醒,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然而,伪科学不是这样。虚伪的科学家总是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证据和逻辑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这样,他们就能够把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论证得天经地义。
达尔文曾经谈到他的祖父伊拉司马斯·达尔文的一件往事。当时,伊拉司马斯·达尔文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姐姐写信要他在斋期节制饮食,但他不以为然。他给姐姐回信说,他并不打算停止食用牛肉、羊肉和鹅肉,因为“无论哪一种肉都是草本植物”。
因为牛羊鹅鸭都是吃草本植物长大的,所以无论哪一种肉都是草本植物。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逻辑推理,伊拉司马斯·达尔文为自己在斋期吃肉找到了理由。然而,如果他吃的是狗肉呢?狗是吃屎长大的,根据同样的逻辑推理,他会承认自己吃的是屎吗?
牛羊鹅鸭的确是草本植物的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差一点就注意到了生命存在形式的转换现象。如果他当时能够警醒一些,就会顺着这个思路探索下去,通过生命存在形式的转换现象去发现生命的真相。
可惜,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只是在为自己诡辩,他错过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否则,他就不会提出进化论,他的孙子查理·达尔文也不会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是我们经过的那个样子。
查理·达尔文用《物种起源》证明了祖父的进化论,而进化论也从此被奉为真理,这真是一件荒唐透顶的事。事实上,进化论只是一个假说,《物种起源》也无法证明什么。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需要什么证明。达尔文祖孙俩证明的,只是他们的自我而已。
真理的存在不需要逻辑推理来证明,它需要你的感悟。王阳明说得很对:“格去物欲,方能致知。”只有格去物欲,才能在宁静中感悟到真理的存在。
你感悟到它的存在,于是你就能够用诚实的态度来面对你的人生。你真实地活着,自我消失了,欲望消失了。你不再是一个虚假的妄想,而是一个真实的被称为“人”的生命,你重新回到了“人”的原生态之中。你不再用逻辑推理来设计你的生活,而是用心来感受你的生活。你自自然然地活着,自自然然地需要着。你活得那样真实、那样快乐、那样容光焕发,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第二部分格去物欲,方能致知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诚意,诚意而后正心,正心而后修身。这样,你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管理意味着爱。通过格物致知,你找到了真实的生命,你爱着它,像农夫一样呵护着它。在人类的历史上,农夫一直是最优秀的管理者之一,他们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庄稼成长、帮助果树丰收。如今你也是这样,你的生命以一种植物的形式成长着,你在管理它,为它施肥、灌溉、除去害虫和杂草。看,你的生命成长得那样枝繁叶茂。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当你成为一家之长,那就意味着你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更多的人。你和你的家人分享你的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各自管理好自己,这样就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推而广之,你也能够帮助全国的每一个公民管理好自己,营造出一个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这时,天下就仿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太平盛世在每一棵果树身上得到了实现。
《大学》中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乱七八糟,他是不可能懂得什么管理之道的。如果他是一位家长,他的家庭不可能和谐美满。如果他是一位国王,他的人民不可能幸福安宁。他也许能够在短期内聚敛很多财富,但那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管理之道,追根究底就在于格物致知——格去物欲,方能致知。
格去物欲,方能致知。放下自我,立地成佛。所以,理解管理之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是很容易的事。你格去了物欲,你放下了自我,你不再是一个虚假的妄想,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看到了真实的他人。现在你是对的,世界也是对的。
你爱着,无论穷达。穷则独爱其身,达则兼爱天下。
第二部分管理意味着爱
从前,教科书上说管理者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管理职能。现在你知道了,管理的四大职能应该是:计划、组织、关注和帮助。
管理意味着爱。这是从上古时期尧帝、舜帝和禹帝那里传承下来的管理思想,并且成为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主流管理文化。
首先,你要爱自己,让自己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保持生命的本来状态。你是原生态的、自由的、快乐的、富有生命力的。
其次,你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你担任着某个群体或团队的主管时,你要爱他们,为每一个人的出路着想。
因为爱,你才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生命的成长,你的爱会开放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动人春色。你爱着,所有的人都爱着,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于是,管理学理想的工作绩效就在每个人的爱与欢笑中实现了。
然而,惟利是图的价值观使得现代工商社会的管理者不理解管理学的真谛,他们也无法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19世纪以前人类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社会文明。例如,《管理实践》的作者彼德·德鲁克就曾经感叹说:“6000年前督造金字塔的那个人,肯定比今天任何一位CEO都懂得多。”
他们不理解,他们无法解释,于是他们只好置之不理。
第二部分泰勒的“最佳方法”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钱。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服务。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控制。
所以,现代管理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钱,为了控制。你到图书市场上去看,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在告诉你: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赢利。为什么最大化地赢利会成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呢?作为一个企业主,你要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利,你是找不到出路的。赢利不是你的终极目标,让生命成长才是你的终极目标。
为了钱,为了控制,于是就有了现代管理学这个概念。虽然那些学者并不理解现代的管理学与古代的管理学有什么区别,但他们仍然自以为是。他们说,管理学是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一只跑表中诞生的。
弗雷德里克•;泰勒最初是宾夕法尼亚洲米德韦尔钢铁厂的一位工头。作为一个基层的管理者,他为工人们的低效率感到苦恼。他确信,工人们之所以倾向于“磨洋工”的工作方式,完全因为他们是一群人性本恶的坏蛋。他要设计一种“最佳方法”,让工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他找到一个名叫施米特的铲装工人,要求对他的操作进行分解试验。
施米特是一个大块头的荷兰移民。泰勒告诉施米特,如果施米特能够按照他的方法装运货物,他就能让施米特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由于金钱的激励作用,施米特答应了。
接下来,泰勒手持跑表,对施米特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做了监测。他还试着转换各种工作因素,以便观察它们对施米特的日生产率有何影响。他实验了各种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组合,最后为施米特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实验证明,施米特的生产率的确得到了显著提高。
身体强壮的施米特成了米德韦尔钢铁厂的模范工人。既然施米特能够如此优秀,其他的工人当然没有理由继续“磨洋工”。这样,泰勒就成功地达到了他认为可能达到的生产率目标。在19世纪晚期,科学作为一个时尚的概念正在受到人们的热捧,泰勒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理论贴上了科学的标签。20年后,他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科学管理原理》。
事实上,这位后来被企业界和学者们推崇的效率专家一直是工人们憎恨的对象。在泰勒眼里,工人们不过是使用工具的工具、操纵机器的机器。他公开声称:“我们不需要工人有什么头脑,我们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地干好。”
泰勒所谓的“科学管理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研究、设计和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让管理当局能够更有效地监视每一位工人的工作要素,以完成较高目标的生产效率。坦率地说,泰勒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计操作规范的管理者,但他却被人们称为“管理学之父”或“现代管理之父”。后来,人们又把“现代管理之父”的称号送给了彼德·德鲁克,改称泰勒为“科学管理之父”。
就在弗雷德里克•;泰勒研究“最佳方法”的同一年,施米特的荷兰同胞赛缨尔·龚帕斯在工友们的支持下成立了“美国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