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潭雀撸逯矢撸梅雍涂炭唷R郧岸妓档ぱ畋蕉酚旅停鲎詈细竦谋矗慌禄挂灾吻
自治区目前有人口二百七十万,这是经过初步统计后的结果。不考虑武夷山一带的生番,符合规定的年轻人大概有五十万左右,就算是按照预备役的方法来训练,只怕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好在最关键的粮食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没有人会怀疑李煜的话,只能判断为他知道了些不为人知的消息。
五年后又要打仗,关键看起来规模还会不小,袁涣和荀衍不免有点担心,李煜是不是打算造反,就算不是也不值得高兴,上次他如此重视军队建设,结果不多时黄巾作乱就爆发了。而如今看起来,下一次的战争,其规模只怕还要在黄巾作乱之上!
大汉江山还能得到安宁吗?大汉的传承还能得到存续吗?两人不免有点迷茫起来!
“说起来,舍妹荀采,即日将大婚,还请大人赏脸!”即将离开的时候,荀衍突然想起了什么,直接来到李煜面前,递了一张请帖过去。
“陈韬要当新郎官了?”看了看新郎的名字,李煜不免带着调侃的语气说道。
当初在颍阴,陈韬本来只是打算结束一场闹剧,谁知道却是把自己给搭了进去。荀采首先是来到了自治区,在这里玩了几个月,也曾经加入过墨家学会进行学习和讨论。
这几个月下来,她对自治区开始有了更多的兴趣,不打算回去了。和自治区比起来,颍川那边虽然学风也是非常浓厚,但学习热情比不上这里。关键那里学习都是世家或者少数寒门子弟,这里却是自下而上,哪怕是普通百姓都能接受启蒙。
留下来需要有一个借口,本来荀采打算应征当一个秘书,据说女秘书是李煜发明的。奈何新任的几个县令,却是遮遮掩掩,请的都是男秘书,顿时就让她郁闷了很久。
这不刚好陈韬忙完了手头上的军务,想起似乎家里还有个客人需要招待……
结果到底是为什么,两人居然打算成亲了这点……李煜说真的这一个多月下来几乎就没有关心过。又不是明朝的锦衣卫,谁关心下属的**问题。到底是酒后乱。性,还是酒后被逆推谁管他!咳……李煜表示真的没有觊觎下属的**,只是那件事闹得有点大……
“安邦允文允武,才华出众却也是难得的英才。本来家父打算在背后推动一番,让他能够入京为议郎,只可惜他并不肯离开自治区,却是甚为可惜。
昔日家父和家叔,与陈太尉也算有旧,两家关系也还可以。事已至此,放任一下去不管对安邦还是对舍妹都不好,经家父同意,允许二人成亲。”荀衍也是颇为不好意思。
果然陈韬是被逆推的么?李煜不免八卦起来……若是如此,荀氏女倒是真性情中人!
话说你荀氏什么意思,还打算在背后挖我的人?李煜不免有点不爽,对荀氏的戒备又升了一级。不过想想也是正常,自治区官职再高也是地方官,尤其还是吴越这种蛮荒之地。
两人成亲之后,陈韬也是荀氏的女婿,谁不想让他能更进一步,这样荀氏也有面子。要说只能说,谁让陈韬背后的陈家,和自己已经彻底挂钩。
荀衍更不知道都是,陈韬更是李煜的虔诚者,且已经加入了墨门内门。对他的忠诚,李煜并不怀疑。
“说起来令兄荀悦是否会南下?”李煜好奇的问道。
荀悦虽然是颍川荀氏,但早年丧父,家里的环境并不好,和郭嘉的情况差不多。虽然都是世家子弟,但却更接近平民百姓,这也使得他更关心百姓的情况。
在荀氏子弟里面,荀悦是混得最不好的,甚至不少思想和当时也是格格不入。不过很巧合的是,和墨门的思想有不少相似之处,李煜对他的兴趣可以说比荀彧和荀攸还大!
关键是,若荀氏真的有可为他所用之人,那必然是荀悦无疑!
第44章 大汉在改变
一个多月后,荀采和陈韬在所有人的祝福下终成眷属。
这也相当于,是颍川荀氏和昔日下邳陈氏,如今的桃源陈氏联姻的开始。世家的人脉很大程度就是依靠联姻来完成,后来的三妻四妾很大程度也是为了方便世家联姻。
荀采算是颍川荀氏的旁系女子,陈韬却是陈球的庶子。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荀采身份要比陈韬要高,这次联姻其实算是‘下嫁’。好在荀采没有那种作为世家女的刁蛮,如同小鸟依人一样乖乖的,很多人都说陈韬有福气。
其他姑且不说,随着李伶年纪越来越大,上门提亲的人也越来越多。哪怕大家都知道,李伶不是李煜的亲妹妹,甚至只是一个山民,且有点o型腿,长得也不是很漂亮。娶了她就意味着成了李煜和李文的亲戚,说不得还能和陇西李氏攀上关系。
就为了这个,甚至最近顾雍都有意无意和李伶亲近,这也是江东世家认可了陵阳李氏的直接表现。只是李煜都拒绝了他们的提亲,只说让她自己选择。其实他算是看出来,最近小妮子和祖郎走得很近,两人的关系已经有点不清不楚,就等着祖郎向自己提亲。
之所以还没有,主要是祖郎身为军官,已经成为校尉的他,需要以军队为重。眼看如今军队开始重新整编,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一时半会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处理私事。
这样的确有点亏待了李伶,不过既然是他们两人的选择,李煜表示默认。再说他也不希望和那些大世家有太多的瓜葛,现阶段还好,以后说不定会成为敌人。到时候李伶若嫁给了那些世家子弟,只怕会受苦,甚至一个不小心就给‘病逝’了。
黄忠家多了一个小生命,黄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取名舞蝶。长子黄叙的病已经完全好转,甚至经过三年多的调养后和同龄人无异。奈何病得太久,错过了学武的年纪,是故在李煜的建议下入学,打算走文官或者军队文官的路线。
关羽在河东老家接回了他的妻子和长子,长子关平可是他的亲生儿子,可不是演义里面所谓的义子。关键是最近关夫人又有喜,或许关兴会在明年出生。
典韦的妻子自然也是接了过来,包括他哥哥典杰也来了。只是典杰并不想要出仕,只是与政府合资开办了金属冶炼厂,专门研究合金技术和冶金技术。
或许他本身就是个手艺人,奈何历史上的手艺人地位太低,更别说他是典韦的哥哥,眼看典韦挂掉了,他只能承担家族强大的重任,无奈成为了将军。
顺带的,小典满也跟着过来,这小家伙就是个天生暴力分子,两岁多已经会欺负同龄人了。其实李煜清楚,典韦经常不在家,典夫人难免容易招人闲话,典满不凶点很难维护自己的母亲,说到底也是个孝子。
祖茂的妻子又给他生了一个女儿,长女却是和陈珪的儿子陈登订了婚。只是如此一来,祖家的发展,还是要看祖郎那边了。连续有了两个女儿之后,祖茂也算是认命了。
黄盖长子黄柄,今年六岁,刚好入学,走的是文官路线。
这些臣子的情况,李煜都有注意,尤其是这些二代甚至是三代们。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在职位上工作一辈子都是有的,不过李煜却认为,没必要这样。
且不说上了年纪,武力本来就会有所下降,身体素质大大不如以前。只说反应速度,逻辑能力都会大量退化,到了八十岁没有糊涂已经算是非常难得。
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培养非常重要,至于一般的臣子,六十五岁就该退休了。或许这样会让如同黄盖或者黄忠这类‘老人’留下遗憾,但一个政权的天地,不应该由这些已经年老的将军来撑起。
他们其实还有发挥余热的地方,比如总参,比如军校,反正就是能当天回家的职业。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好好享受一下余生,含饴弄孙才是最大的幸福。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朝廷那边调拨了几个新的县令来到自治区上任。里面没有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不过大多来自世家,少数来自寒门。
也不是说李煜有那种收集历史人物的癖好,当然他也不否认。只能说既然能成为历史名将,甚至历史名臣,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才华。放着已经知道才华的人不用,反而要揣摩身边培养出来的人是不是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至于新的县令,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自己的制度,愿意公开他们的财政,这就不是李煜需要管的。反正不公开,就换一批,这是他的底线!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184年悄然而过,来到了185年春季。
去年年底,又一批税收运送到了雒阳,哪怕要消化新的地盘浪费了不少的钱财,但地盘的扩大也进一步带来的税收的提高。
巴蜀的计划成功,使得刘宏稍微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本来他只需要继续经营巴蜀,巩固这里来之不易的政权就好。作为一个华夏人,难免有点落叶归根的情节。冀州是他的故乡,那里本来也是他的根基,他还不想那么快放弃。
李煜报上来的税收非常巧妙,分成两个账目,其中六成很快就进入了内帑,这是没有在账本里面的。只有四成走了正统的路线入库,偏偏账目做得很好,在这个账本记录不完善的时代里,要做假账太简单了。
有了钱,刘宏开始进一步加大了投资,想要趁着世家占据冀州重要官职之前,最大限度的收复失地。至于成功与否,尚未得知。
今年补种的高产作物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司隶地区甚至中原地区的大丰收,再加上各种试吃的开展,使得三种作物彻底打破了世家的封锁,天下闻名。
各地求种的商人络绎不绝,大多都是小商人,世家对这三种作物的热情不高,或者对于他们来说,刀耕火种的做法,才是最符合他们需要的。
与自治区接壤的那些州郡,可以说是最先受惠的存在,仅仅是依靠种子销售,还有三种作物的种植技术,他们就赚了一笔。更别说是粗加工之后的产品,销售更是火爆。
低廉的高产作物作为伙食进入到了长江以北地区,进入到了不少人的家中。粮食的价格也因此有所下滑,本来期待战后粮食价格暴涨的世家,只能是悲催了。甚至一些炒作粮食的中小世家,因此一蹶不振。
那些大门阀,大世家们,也开始为了未来考虑起来。
高产作物已经没办法封锁起来,那么以后粮食价格想要继续提升可能不太容易。除非暗地里把官路进一步破坏,把运输成本提升上来,但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古代的交通为什么不便利,为什么方便的秦朝铁路弃之不用,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运输成本的上升,也能带动粮食价格的提升?
没办法遏制,那么就要顺应趋势。据说在黄巾之乱后,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就联合起来,把大部分的田地改为了棉田,剩下的也主要以高粱和高产作物为主。
马铃薯对土地的要求不大,西北那干旱的田地也能种植。对于棉花这种新生的事物,很多世家还很陌生,但一直对自治区有关注的人,自然也会看重这种作物。
棉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用来纺织,剩下的茎叶也能用来制作成青储料,用来喂养越冬的牛羊马匹。李煜免费提供青储料技术给陇西李氏和弘农杨氏,这也直接使得西北的畜牧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规模比以前扩大了数倍。
陇西李氏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主要就是畜牧业方面;弘农杨氏的方向也确定了下来,他们打算进军棉纺织业。两家的资源会逐渐朝着资本主义倾斜,连带着对弘农和陇西两地的交通,两人也是在最大限度的完善。
商业主要依靠交通,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以前大家都在玩粮食,那么交通方不方便其实无关紧要,有官路就好,其他小路也不怎么会去走。如今不行,没有道路就没有商路,没有商路就发展不了贸易。
其他如太原王氏、江夏黄氏和汝南袁氏等,也不得不为新时代新要求做准备。在商业方面,他们的倾斜力度有所提升。但对于前景还不是很看好,所以投入并没有大多少。到底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想着坐等田地产出赚钱,不想费心费力经营商业。
反而是如颍川陈氏、颍川荀氏、谯县曹氏和谯县夏侯氏等,把家族资金六成都朝着商业和工业倾斜。甚至更多有先见之明的世家,已经开始默默的进行转变。
酿酒、畜牧、纺织、酒楼、青楼和造纸是普遍开设的产业。不是没有打算经营冶金,只是盐铁专营是朝廷的政策,他们也不好过多插手。
很多人的举动有点幼稚,甚至只是为了经营而经营,从来不去考虑如何经营,如何竞争。这一切和他们都太遥远了,总要吸收一些教训才能成长起来。
不是没有人想过用政治的手段来限制,奈何问题是当粮食已经卖不出个好价钱的时候,继续把眼光放在这上面,本来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不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