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⒁方首铁棓维朌:一种大方头的铁棒。棓(bàng),通棒。朌:同“颁”,大头。
⒂大柯斧:长柄斧头。柯,斧柄。
⒃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可用来钩取敌人。
⒄木螳螂剑刃扶胥:一种用以拒守的木制战车,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
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碍物。
⒆轴旋短冲矛戟扶胥:一种配备有冲角矛戟可以旋转的战车。
⒇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首领,有兄弟九十一人,均兽身人头,能呼风唤雨,勇猛善战,后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被杀。
(21)突螟:在天色黑暗时进行突袭。
(22)地罗:地网。
(23)参连织女:将蒺藜连缀在一起的障碍物。织女,本是一种类似蒺藜的草,此处指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
(24)方胸鋋矛:齐胸高的小矛。鋋(yán),短柄小矛。
(25)天罗虎落:一种障碍物。天罗,缀有蒺藜的网。虎落,竹篱。
(26)飞桥:一种可折叠的桥或壕桥。
(27)飞江:一种可济渡江河的浮桥。
(28)天浮:一种浮桥。
(29)天舡:大船。
(30)结枲鉏铻:指在木板上契刻齿槽,使与战车吻合。枲(xǐ),麻。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
(31)铁杙:铁桩或钉子一类的东西。杙(yǐ),橛,桩子。
(32)棨䦆(qǐjué):一种大锄头。
(33)芟(shān):除草。
(34)砥砺:磨刀石,此处意为磨快、磨利。
【例证】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即本篇所说的:“此兵之大成也。”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例。
至元四年(1267 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攻宋战争,把主攻方向选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傍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蒙古军用铁骑和步兵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强攻不下,只好改为长期围困。坐镇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他联想起先前蒙古军西征时,曾缴获过一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声震十里,可以洞城裂垒。此时围攻襄樊,何不试用一下?于是,下令从武库中调拨这种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堪使用。忽必烈赶紧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调能够制造这种大炮的能工巧匠进京造炮。
两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召携带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兼程,来到大都。忽必烈亲至馆舍慰问,并设宴招待,然后调集百名技工,选好造炮场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门大炮。二位炮匠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三个月后,五门大炮已经制成。忽必烈闻讯,即亲往检阅试炮。只见一声令下。大炮击发,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如离弦之箭,飞出千余步远,弹着处土石飞溅,现出一个深达数尺的大弹坑。忽必烈一见威力如此巨大,龙颜大悦,当即奖赏了两位炮匠,祝贺他们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务。几个月后,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门大炮。忽必烈即令他们携带造成的十门大炮,由部队护送至前线,把大炮安装在樊城东南角。主帅一声令下,十门大炮同时击发,“声震大地,所击无不摧陷”。接着,移炮轰击襄阳。围困长达五年之久的襄、樊二城,相继被攻破。忽必烈闻讯大喜,即将此炮命名为“巨石炮”,命令元军携炮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忽必烈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先进技术,总是及时加以吸取应用,从即位时起,他就“遣
帖木儿、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选用各种能工巧匠到京城,只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国籍种族,不论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三阵第三十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布列阵势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天阵,即根据各种天象布列阵势;接着介绍了地阵,即根据各种地形布列阵势;最后介绍了人阵,即根据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阵势。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①、地陈②、人陈③,奈何?”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陈。”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天陈:依照天象布列阵势。陈,同“阵”。
②地陈:依照地形布列阵势。
③人陈:根据人事布列阵势。④斗杓:即北斗,亦即今天所称大熊星座中七颗较亮的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杓)形,其中四星组成斗身,三星组成斗柄。
【例证】
阵势的布列,不仅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的各种有利因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与他善于布列阵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武士,纠集不法商人和流民,窜来中国沿海,抢掳财物,杀戮百姓,明代人称之为“倭寇”。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国防力量削弱,海防废弛,军队衰弱不堪,官兵畏倭如虎,导致倭患肆虐,给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灾难,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法灭倭,因此召募新军,并对新兵采取了不同予以前卫所制的新编制,配备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阵法的要求,把最基层的单位称队,每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设哨宫;四官为一总,设把总。队配备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铳、火器。从而使新军的组织更为严密。
江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起伏,水网密布,不宜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而倭寇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重箭、长枪,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鸳鸯阵即戚军阵势组成的最小单位。其基本队形为:首一人为队长,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伙兵。接战时,藤牌、狼筅、长枪、短兵均可杀伤敌人。同时狼筅各跟一牌,以保护拿牌人的后身,长枪每二人分管一牌一筅,长牌后面有短兵防护。这一战斗组织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攻和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能够保护自己。在路窄队形难以展开的地段,还可以把这种并列队形变成单一队形。路宽对,这种鸳鸯阵又可以变为大、小三才阵。这一阵法适合水网地形,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战术优势。
鸳鸯阵只是一种战术队形,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戚继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营阵法,其基本特点是一头两翼一尾,有奇正。当敌之兵即为头,为正兵;在左右即为翼,为抄敌奇兵;在后即为尾,是策应兵。以营为例,营分左右前后哨。接战时,前哨正面迎敌,左哨出敌右翼,右哨出敌左翼,后哨策应。在实战中,当敌一哨即为头,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为头,均可为尾,均可为翼,均可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军,无不如此。戚继光令部属反复演练,熟练掌握这种阵法,使队伍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后退时,互为照应,井然有序,使敌无隙可乘。
戚继光率领这支组织严密、阵法完善的队伍。转战南北,驰骋于闽浙抗倭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基本上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疾战第三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突围作战的方法。当部队被敌人包围,与前后左右的联系被切断、粮道被阻绝而成为“困兵”时,在作战指导上,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突围,迅速摆脱不利处境,所谓“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其次是在突围过程中,先以车骑扰 146 乱敌人,继用主力实行中央突破,即可达到突围目的。最后,突出敌人包围圈后,对尾追之敌,要设伏加以围歼。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敌人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这是天下处境最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敌军虽多,也能将其打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②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③,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注释】
①困兵:处于困难境地的军队。
②暴:突然,迅速勇猛。
③四武冲陈: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例证】
实施突围作战,必须有组织有准备,不能仓卒行事。突围时应将突围方向选择在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选择敌人戒备松懈的有利时机,出敌不意,突然开始。先集中火力。对突破地段实施短促而猛烈的袭击,迅速打开突破口,然后指挥主力迅速而有序地突出包围圈,并以强有力的后卫部队阻止敌人追击。突围作战还要鼓励士气,不怕牺牲,勇住直前。这是进行突围作战的一般原则。项羽垓下失败就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所致。
从汉高帝二年(前 205 年)五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荣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成皋几次易手。到汉高帝四年(前 203 年)十月,刘邦乘项羽东击之机,反攻成皋,将成皋攻占,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续获胜,并降服燕国,攻占齐国,对楚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战略态势,楚军进退两难,侧背又受到汉军的极大威胁,粮草补给也发生了问题,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项羽于是便同刘邦讲和。刘邦此时也情疲力尽,无力一举消灭项羽,遂同意平分天下,双方以鸿沟(今荣阳附近)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属楚。
同刘邦讲和后,项羽即撤兵东归。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打消了西归的念头,率兵越过鸿沟,追歼楚军,同时下令韩信、彭越等部前来会合。汉五年(前 202 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会合在一起,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追上项羽,并把他团团包围。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编了一曲楚歌,命令士兵在楚营四面唱和,勾起了楚军士兵的怀乡情绪,使其士气更加低落。项羽听到四而楚歌,以为汉军己全部占领楚地,心乱如麻,十分绝望,焦愁得难以入睡,便在帐中喝酒解闷。他呆望着心爱的美人虞姬,又抚摸着那匹随他征战多年的乌骓马,慷慨悲歌。左右之人见状都涕泪交横,呜咽不止